2020年4月,在社會經濟受到新冠疫情嚴重沖擊之時,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范圍,并將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可以預見,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將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大驅動力。
醫療是事關國計民生的行業,數字技術是醫療衛生產業轉型發展的引擎之一。我國醫療衛生行業正處于新一輪醫改當中,一邊是醫保基金面臨巨大的支付壓力,另一邊是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疾病負擔加重,人們對于醫療質量和醫療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數字醫療錯綜復雜又挑戰重重建設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乘風破浪重構醫療衛生體系的典型案例和嘗試。
隨著醫療數字化建設的不斷成熟,有諸多企業將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轉化為臨床可用的解決方案。這些技術在疾病診療、健康管理、藥物研發和精準醫學等方面的應用場景越發豐富,逐漸成為影響衛生健康行業發展,提升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支撐性因素。針對衛生健康領域的不同需求,數字化技術帶來的不僅是技術革新,還有衛生服務的供給和管理模式的轉變,成為醫療行業新的基礎設施。
當下,新醫改更加堅定地朝著更好醫療服務質量;更高醫療可及性、更透明的醫療費用發展,各種數據技術與臨床結合也從皮毛走向深層交互。我們認為,在多種驅動力量的結合下,數字醫療建設迎來了發展建設的黃金時代。
為了更好地剖析中國醫療行業數字化創新現狀,探析未來創新模式,在10月10日于杭州阿里云和英特爾聯合舉辦的SparkAI“數字人體”挑戰賽——脊柱疾病智能診斷大賽研討會上,動脈網聯合阿里云天池發布了《數字醫療新基建》報告。
在此份報告中,我們將智慧醫療分為院內·智慧醫院、院外·智慧健康、縱向·智慧專科、橫向·區域人口健康平臺作為智慧醫療四大場景,解析了四大場景的主要領域和路徑及活躍企業。
智慧醫療成為新醫改重要抓手
回顧智慧醫療發展,這條路并非一帆風順。從歷年來智慧醫療建設的核心政策就能看出端倪。早在2015年7月,《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就已出臺,鼓勵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在線醫療、遠程服務和跨醫院的數據共享。同年,原國家衛計委制定《智慧醫院綜合評價指標(2015版)》,首次提出了智慧醫院評價指標體系,但這個版本的評價指標體系并未實施。
事實上,2018年前的智慧醫療相關政策,大多屬于導向性政策,對于智慧醫療建設的驅動性有限。從報告中整理出的智慧醫院建設政策數量和相關性,可以發現,一大明顯的趨勢是2018-2019年,關于智慧醫院建設政策有了明顯的深化,智慧醫院建設政策開始與醫院績效考核掛鉤,對醫院展開評級,細則性政策出臺。
2018年《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分級評價標準(試行)》,要求“到2019年,所有三級醫院藥達到分級評級3級以上,到2020年,所有三級醫院藥達到分級評價4級以上,二級醫院要達到分級評價3級以上。2019年3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印發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試行)的通知》,提出建立0-5級的醫療機構智慧服務分級評估體系。
政策深化的同時,也正對應了新醫改行至深水區。這時的醫療體系改革的政策方向變得越來越清晰,要求更透明普惠的支付體系;更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供給體系;更高的醫療可及性。
此時,智慧醫療建設政策的深化實際上標志著智慧醫療建設已經不只是簡單的信息化,已經成為新醫改實施的重要抓手。
在供給端,全面提升中國醫療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離不開數字化技術;在支付端,更加透明的支付體系需要大數據支撐。數字醫療已經成為新醫改的基礎設施和底層技術。
麥肯錫的研究結果表明,互通互聯的電子健康記錄、醫院自動化、醫護協同和疾病預防的數字化手段能夠推動支付改革和有效控制成本。不論投資方還是運營方,智慧醫院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經越發清晰。發展中國家有望借“數字化”東風實現對傳統服務模式的彎道超車。
作為智慧醫療建設的核心主體,醫院對于智慧醫療建設積極性也大幅提升。動脈網根據政府采購網/機構官網等多個第三方公開渠道、《中國醫院信息化狀況調查》報告統計分析了醫院對于招投標投入和招投標項目分析發現,在政策的拉動和醫院內部需求推動下,近年來,智慧醫院投入千萬級別項目大幅增加;信息化建設項目更加多元。
數據來自:《中國醫院信息化狀況調查》
數據來源:政府采購網/機構官網等多個第三方公開渠道
新技術如何重構智慧醫療四大場景
智慧醫療建設成為新醫改重要抓手后,也意味著智慧醫療要向醫院信息化主要服務于醫院向以患者為中心,服務醫生、醫院、醫改三醫聯動改革。本質上的變革為醫院的服務、運營、管理、互聯互通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具體而言,我們認為新時期智慧醫療建設存在著四大方面的變革趨勢。
首先在服務主體,將從單一主體到生態,最終將以患者為中心。
過去的醫院信息化建設模式非常簡單,直接將信息化系統賣給醫院,醫院信息化系統按照需求不斷集成。如今醫院需要轉而構建醫院、政府、供應商之間,信息部門、業務部門、供應商之間等多種生態共贏體系。智慧醫院建設需要從以管理目標和業務流程信息化為導向,轉向以患者為中心、以疾病為核心,實現醫院職能協同發展。
從服務范圍上,將從封閉到開放,智慧醫院需要容納新業務形態
以往的醫院信息化建設主要服務于醫院內部傳統固定的診療業務。而今,互聯網服務、區域醫療協同、精準醫學等新的業務模式、業務形態正在帶來全新的信息化建設需求。智慧醫院需要更開放,包容的設計。
從理念上看,將從孤立到一統,信息化政策已實現頂層規劃和基礎設施的一體化。
過去,醫院信息化建設是流程化建設,根據醫院需求按模塊設計。現階段,醫院發展需要醫院信息化建設頂層信息資源規劃,標準貫穿全過程。從底層設計上看,需要基礎設施一體化。存儲、數據、計算資源的一體化,便于引入虛擬化、超融合等技術。同時在容災保護、數據保護與復用、運維管理、計算服務等方面也可需要一體化管理。
在流程上,將實現從傳統到智能,形成以數據為驅動的閉環。
未來將由數據驅動,大量醫療設備數字化,物聯網應用將獲取更多信息,如醫療廢棄物管理、院內導航等,數據會大幅增加,且實時化。如何解決海量數據的存儲、計算,并且高效、易擴展的使用,以及保證數據安全,將成為新挑戰。
骨科成為數字醫療建設高地
新時期的數字醫院建設將從哪些場景落地。在《數字醫療新基建》報告中,我們選取了院內·智慧醫院建設;院外智慧健康;橫向·區域人口健康平臺;縱向·智慧專科四大場景。
智慧醫院
首先是涉及醫院核心的智慧醫院。智慧醫院能夠實現患者、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互聯互通,提高醫院運營水平,優化診前、診中、診后醫療服務環節的體驗。智慧醫療三大細分領域分別是智慧醫療、智慧服務和智慧管理。
智慧服務面向患者,智慧服務包括診前、診中、診后服務,以及全程服務和基礎安全,具體場景包括診療預約、急救銜接、轉診服務;信息推送、標識與導航、患者便利保障服務;患者反饋、患者管理、藥品調劑與配送、家庭服務、基層醫師指導;費用支付、智能導醫、健康宣教、遠程醫療;基礎與安全包括安全管理和服務監督。
面向醫院管理的“智慧管理”。最早醫院管理系統是HIS系統,現在面向醫院管理的系統形態豐富,包括財務、結算、物資管理等,涉及醫院里大量的藥品、耗材、檢驗試劑的管理,以及醫療廢棄物,患者被服等物資管理,甚至囊括醫院后勤的水電氣管理等。醫院精細化管理中核心方向是精細化的成本核算。
智慧醫療即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信息化的建設,這項工作在2010年開始已經在全國開始推進。國際上通行的醫院信息化評級也是以電子病歷為核心進行分級,通過電子病歷分級來引導智慧醫院建設。
院內智慧醫院涉及醫院各個業務流程。在院內智慧醫院建設中,電子病歷是核心。電子病歷是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在消除院內信息孤島、加強病歷質控、臨床路徑管理、醫療質量控制、診療安全、移動醫療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是醫療服務效率、服務質量、醫療安全的基礎;同時,基于互聯網的電子病歷為遠程病患信息傳輸和共享、遠程醫療奠定了重要基礎。
動脈網以電子病歷建設能力為核心篩選了國內智慧醫院建設的活躍廠家。
智慧健康,未來將有超百億美元市場
智慧醫療主要涉及院內,而智慧健康更多是在院外和家庭場景。我們將智慧健康的主要場景分為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和康復三大場景。
Frost&Sullivan曾發文預測,協助患者在醫院以外接受醫療服務的數字醫療技術將增長30%,全球市場在2019年會超過250億美元。
解析智慧健康三大場景,健康管理主要指通過大數據挖掘分析、與可穿戴設備等智能硬件聯動,實現對個體的體脂、血糖、心率、呼吸情況、睡眠情況等指標的監測記錄,并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輔助個體形成靈活的身體健康管理解決方案。
慢病管理主要指慢病的預防早篩,在早期通過各種途徑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疾病進行早發現,以期得到早治療的各種手段。對疾病的篩查,能夠盡早對慢病進行防治干預,發現早期疾病,及時治療,降低發病風險,減少晚期病例和死亡率。
康復是對院內治療的延伸,幫助患者更好地恢復日常生活,在智能康復中,利用腦機接口、康復機器人、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正在讓康復下沉到家庭社區成為趨勢。
智慧專科——骨科成為智慧專科高地
智慧醫院建設的最終落腳點將是智慧專科,在智慧醫院建設的三大方面:智慧醫療、智慧服務、智慧管理。其中,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務主要體現在醫院整體信息化建設,而智慧醫療則需要與科室特點深度下沉結合。智慧專科的建設將在醫院信息化基礎上,實現從診療工具、診療方式和管理的智慧化。
骨科是智慧醫療發展的高地,骨科匯集了AI、3D打印、虛擬現實等眾多前沿智能技術,數字化建設難度也較大。但具備較大的市場潛力。
智慧骨科由智慧醫療、智慧科研、智慧服務、智慧管理四大部分組成。
智慧手術包括三維重建、VR技術、3D打印技術、計算機輔助導航、手術機器技術為骨科關節醫生提供覆蓋術前規劃、術中導航和術后隨訪全流程的解決方案,能夠有效提高骨科手術的精準性、標準性和安全性,解決醫生的實際臨床需求。
骨科智慧科研現階段主要實踐案例包括利用骨科專科大數據管理、AI智能隨訪系統、解決現有的重復化的病例記錄、病理數據非結構化,無法用于管理研究,隨訪跟蹤效率低,不利于積累經驗問題。
骨科智慧服務包括,一站式骨科診療服務、在線服務、醫院服務平臺,智能分診;遠程會診實現線上線下融合,解決患者匹配效率問題,解決管理效率問題。
骨科智慧管理現階段應用包括:智慧骨科供應鏈管理:通過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骨科高值耗材一物一碼管理,讓以往復雜、低效和以人力為主的骨科供應鏈變成高效智能的流通供應鏈,實現全流程數據可追溯、自動化出庫入庫。改變骨科領域耗材流轉路徑。在報告中,也整理了智慧骨科領域活躍企業。
區域人口健康平臺
區域人口健康平臺是可以實現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在區域內的動態更新及檢查、檢驗結果的互認等功能而建設的規范統一的數據交換和共享平臺。區域內用戶可以實現易查詢的個人檔案的查詢、就診記錄、體檢、隨訪信息查詢及檢驗檢查結果查詢等功能。
在區域人口健康平臺這一場景中,主要的政策標準包括從2012年就開始提出的互聯互通。2014年開始有醫院通過互聯互通評級,最近幾年開始加速。國家衛健委2017年頒布了互聯互通成熟度測評方案。
報告中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9月16日公布的《2019年度國家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標準成熟度測評結果公示》的數據選出了在區域人口健康平臺建設這一領域中的典型案例。
最后,《數字醫療新基建》報告中,從數據價值、業務趨勢和產業發展三大方面提出了六大趨勢。
我們認為數據未來將成為智慧醫療重要驅動力,醫療數據將成為重要資產,關鍵在于如何實現活化。在業務層面,醫院智慧醫院系統將迎來升級,從補丁式升級到一體化變革。醫院信息化建設不再是單兵作戰,醫療協同服務均衡醫療資源將是重點。在產業層面,智慧醫院建設市場將迎來一波洗牌,智慧醫院產業生態中,提供底層數據計算能力的平臺型企業將成為關鍵。
責任編輯人:CC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