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拉電阻的作用有哪些?
上下拉電阻:
1、當TTL電路驅動COMS電路時,如果TTL電路輸出的高電平低于COMS電路的最低高電平(一般為3.5V), 這時就需要在TTL的輸出端接上拉電阻,以提高輸出高電平的值。
2、OC門電路必須加上拉電阻,以提高輸出的高電平值。
3、為加大輸出引腳的驅動能力,有的單片機管腳上也常使用上拉電阻。
4、在CMOS芯片上,為了防止靜電造成損壞,不用的管腳不能懸空,一般接上拉電阻產生降低輸入阻抗, 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腳加上拉電阻來提高輸出電平,從而提高芯片輸入信號的噪聲容限增強抗干擾能力。
6、提高總線的抗電磁干擾能力。管腳懸空就比較容易接受外界的電磁干擾。
7、長線傳輸中電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擾,加上下拉電阻是電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擾。
上拉電阻阻值的選擇原則包括:
1、從節約功耗及芯片的灌電流能力考慮應當足夠大;電阻大,電流小。
2、從確保足夠的驅動電流考慮應當足夠小;電阻小,電流大。
3、對于高速電路,過大的上拉電阻可能邊沿變平緩。綜合考慮
以上三點,通常在1k到10k之間選取。對下拉電阻也有類似道理
可調電阻故障如易忽略的記得小問題:
可調電阻都有一定的阻值,它代表這個電阻對電流流動阻擋力的大小。可調電阻在電路中通常起分壓分流的作用,對信號來說,交流與直流信號都可以通過電阻。用萬用表測試時,先根據被測可調電阻阻值的大小,選擇好萬用表的合適電阻擋位,下面是檢測可調電阻容易忽略的因素。
因素一、檢測可調電阻的活動臂與電阻片的接觸是否良好。用萬用表的歐姆檔測“1”、“2”(或“2”、“3”) 兩端,將可調電阻的轉軸按逆時針方向旋至接近 “關”的位置,這時電阻值越小越好。再順時針慢慢旋轉軸柄,電阻值應逐漸增大,表頭中的指針應平穩移動。當軸柄旋至極端位置“3”時,阻值應接近可調電阻的標稱值。如萬用表的指針在可調電阻的軸柄轉動過程中有跳動現象,說明活動觸點有接觸不良的故障。
因素二、用萬用表的歐姆擋測“1”、“2”兩端,其讀數應為可調電阻的標稱阻值,如萬用表的指針不動或阻值相差很多,則表明該可調電阻已損壞。
除此之外,檢測可調電阻時,首先要轉動旋柄,看看旋柄轉動是否平滑,開關是否靈活,開關通、斷時“喀噠”聲是否清脆,并聽一聽可調電阻內部接觸點和電阻體摩擦的聲音,如有“沙沙”聲,說明質量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