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MAX是現今比較熱的寬帶無線接入技術,隨著國際電聯(ITU)接受其成為3G標準之一,WiMAX將得到新的發展機遇與應用空間。WiMAX標準中提出了的大容量、高帶寬、支持固定與移動應用,運營商們對此技術寄予厚望,并已開始陸續建設地面的實驗/商用網絡。但各種地面無線網絡因為受地理環境、頻譜資源、站點高度等因素限制,至今仍不能滿足全覆蓋、高帶寬的要求。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ITU曾提出過相關建議:將HAPs置于20km的平流層中,提供3G等寬帶接入服務。所謂平流層通信,指的是利用位于平流層的飛艇、氣球等承載工具作為安置平臺,在其上搭載高空基站(HAP)的通信方式。HAP一般距離地面17~22km,可以實現單站上千平方公里的覆蓋面積。這不僅減少了全網基站數量,而且解決了現有地面網絡無法覆蓋地域的有效覆蓋。由于地面無線基站密度過高、頻率資源也很稀缺,所以天地一體化部署基站、使用同頻組網的技術,對于實際應用尤為重要。那么,將平流層通信與WiMAX結合起來,是否可行呢?
對于WiMAX來說,地面建網與基于平流層建網各有優勢。采用平流層基站(H-BS)部署的WiMAX網絡,由于其基站高度更高,覆蓋更廣,可以有效減少基站數量,并保證大部分情況下的視距(LOS)條件通信。而相比衛星通信來說,H-BS因距地面較近,空間損耗更小,其所需的發射功率也小很多。另一方面,H-BS比T-BS (地面基站)覆蓋范圍大得多,也沒有建筑物、樹木遮檔等非視距(NLOS)條件引起的衰落大。因此,在2-11GHz頻段內,天地共網的WiMAX系統即可用于視距通信也可用于非視距通信。在城市,我們用地面建網方式保證熱點區域容量;而在人煙稀少的地區,用平流層建網方式保證大面積覆蓋。天地共網,互為補充,是WiMAX系統普及應用的重要途徑。
本文討論當平流層WiMAX基站與地面WiMAX基站的覆蓋區域相互獨立或有重疊兩種情況下,基站間的相互影響及下行鏈路性能指標。這種影響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產生:如基站發射功率、天線波束帶寬、地面熱噪聲、傳播模型等等。為保證系統性能,需要對WiMAX HAPs下行功率進行控制,以減少對WiMAX系統中地面基站的干擾。通過本文實驗結果,可得出以下結論:通過相應手段,天地共網的WiMAX基站可以使用同一頻段對某一區域進行分層覆蓋。
本文分別討論基本系統參數及傳播模型、評估不同條件下的系統性能,并介紹H-BS與T-BS覆蓋區域之間距離固定情況下的相互干擾,通過對基站下行鏈路的載噪比 (CNR)、載波干擾噪聲比(CINR)和干噪比 (INR)的比較,對系統性能做深入分析,還通過H-BS與T-BS覆蓋區間距變化時三個參數的對比,討論WiMAX天地共網的可行性,最后介紹如何通過對H-BS下行功率進行控制來改善網絡性能。
系統參數與模型
我們設定的實驗環境包括一個T-BS,一個H-BS,及一個測試接收站。T-BS與H-BS的覆蓋區間距固定。我們定義H-BS與T-BS覆蓋區間距為T-BS覆蓋區右側邊緣到H-BS覆蓋區左側邊緣間的距離,具體網絡部署情況見圖1。
?
圖1:T-BS,H-BS及單個測試站的WiMAX系統網絡配置。
H-BS天線增益為,為測試站到H-BS聯線與H-BS垂線間夾角。測試站天線增益為,為來波方向與測試站天線焦線間的夾角。與功率滾降系數n成余弦函數關系。增益具體值可由公式(1)(2)得出。H-BS高度為17km。T-BS,H-BS均工作于3.5GHz頻段。
?
?
式中GH與GU分別表示H-BS天線及測試站天線0度角增益。nH和nU分別表示兩種天線的主瓣功率滾降因子。Sf表示天線第一副瓣最大增益,單位為dB,H-BS天線由于主瓣很寬,因此副瓣影響乎略不計。
為改善H-BS覆蓋區邊緣性能,本實驗中H-BS選用10dB滾降的方向性天線。天線焦線指向H-BS地面投影中心點,覆蓋區域為標準圓形,接收電平低于中心點10dB的一圈定義為覆蓋區域邊緣。即=(參見圖2)
?
圖2:B點的干擾來自H-BS,A點的干擾來自T-BS。
H-BS下行鏈路損耗按自由空間損耗模型計算:
?
H-BS的高度與T-BS相比大很多,因此,不考慮H-BS信號的衍射及陰影效應。
基于地面部署的WiMAX系統,其典型的基站覆蓋半徑是7km,基站初始發射功率一般為40dBm。考慮到WiMAX系統可用頻段為2-11GHz,(目前國際通行為3.5GHz),而人們常用的Hata-Okumura 無線傳播模型更適用于2GHz以下的頻段,因此,本文采用郊區路損模型來計算WiMAX系統空間損耗PLT。計算公式如下:
?
PLT由3部分組成:正??臻g損耗PLM,接收天線高度修正因子,頻率修正因子。其中PLM由AT&T模型給出。IEEE802.16標準中,根據天線高度及工作頻段,使用,兩個因子對PLM進行修正。另外根據SUI模型的定義,采用T-BS地面WiMAX系統的空間損耗又分為A,B,C三類。本文使用C類模型(平原/低植被覆蓋區域)作為T-BS的損耗模型。
其他系統參數的定義見表1:
?
表1
?系統容量估算
分A,B兩種情況(見圖2)來討論系統容量。
A:測試點與H-BS通信時受到T-BS的干擾
此時系統性能主要受下行鏈路CNR,CINR,INR影響。而這三個比值分別由下列公式計算得出:
?
?
?
式中,PH和PT分別表示H-BS,T-BS的初始發射功率,NF是白噪聲電平,AT是T-BS基站天線增益。測試站天線指向H-BS,此時,θ=0,φ符合COS函數關系,PLH與PLT表示線性空間損耗值。
我們一般用INR來評估系統間的干擾。按照ITU標準所要求,系統干擾電平分貝值應小于總噪聲電平分貝值的10%,就是說INRthreshold=-10dB,即INR門限值為-10dB。如果超過了這一門限值,就意味著兩基站不能在同一覆蓋區使用同一頻段。
B:測試站與T-BS通信,此時H-BS對其造成干擾
測試站與T-BS通信時,H-BS對其會產生干擾(詳見圖2)
此時CNR,CINR,INR用下列三個公式得出:
?
?
?
覆蓋區距離固定時的系統性能分析
圖3給出了H-BS與T-BS覆蓋區內CNR值的累積分布函數(CDF)。按照前述條件,H-BS,T-BS均位于各自覆蓋區的中心點,覆蓋區邊緣相距13km。通過圖3中兩條曲線我們看到:H-BS覆蓋區內90%的區域CNR值都要好于T-BS覆蓋區。由于采用了一些非視距(NLOS)通信技術,T-BS覆蓋區邊緣CNR均大于17dB,但基于平流層的H-BS,因為與用戶站多為視距(LOS)通信,因此可得到更好的CNR值(均大于24dB)。
?
圖3:H-BS,T-BS覆蓋區CNR累積分布函數圖。
CINR值測量結果見圖4、圖5。從圖4中可看到CINRH等值線為均勻圓形,而CINRT等值線為不均勻圓形分布。因為T-BS與測試站間的鏈路受測試站天線旁瓣干擾影響較大。從圖5中我們看到,在左側覆蓋區內,CINRT等值線向中心點收縮,這就是H-BS信號對測試站干擾造成的結果。由于H-BS信號進入了測試站天線主瓣區域內,在不考慮陰影效應影響條件下,這種干擾還是比較大的。而在T-BS覆蓋區的右側,CINRT等值線沒有變化,因為此區間內H-BS信號僅影響測試站天線旁瓣,干擾相對就小很多。
通過對圖4、圖5的對比,得出結論是:在同樣發射功率前提下,位于平流層的H-BS不易受T-BS的干擾,而反之位于地面的T-BS易受H-BS干擾。
?
圖4:H-BS覆蓋區受T-BS干擾時的CINRH等值線分布。
?
圖5:T-BS覆蓋區受H-BS干擾時CINRT等值線分布。
覆蓋區邊緣距離變化時的系統性能分析
為滿足業務需求,網絡結構會不斷變化,基站調整、新站入網等因素都會影響到H-BS與T-BS覆蓋區邊緣距離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證系統性能是天地共網WiMAX系統能否實現寬帶接入無縫覆蓋的關鍵。圖6對這一情況做出了說明。我們設定最初H-BS與T-BS覆蓋區邊緣距離為40km,然后將T-BS覆蓋區移向H-BS覆蓋區,逐漸減少覆蓋區邊緣距離。當這一數值為負值時,說明兩覆蓋區出現了重疊。實驗配置3個測試站,它們始終處于T-BS覆蓋區左側與右側邊緣及H-BS覆蓋區左側邊緣。我們將對各覆蓋區邊緣的CNR,CINR,INR等值進行測量比較。
?
圖6:覆蓋區邊緣性能比較。
當覆蓋區邊緣(EOC)間距大于0時,CINRH變化很小。但當T-BS覆蓋區與H-BS覆蓋區出現重疊后,CINRH快速衰落到0dB以下,這是因為處于H-BS EOC的測試站在此時與T-BS的距離遠小于到H-BS的距離,而T-BS信號產生的干擾迅速增強。當T-BS覆蓋區完全包含在H-BS覆蓋區內后,H-BS EOC位置的CINRH值又會快速恢復到原來水平。對于T-BS來說,在EOC間距逐漸減少的過程中,其左側EOC的CINRT值總是低于右側EOC的CINRT值,直至EOC間距等于-7km,既T-BS正好處于H-BS的左側EOC上。這是因為H-BS的信號進入到了位于T-BS左側EOC的測試站的天線主瓣區,從而引起了較大干擾,造成了CINR值的下降。
在圖8中,我們給出了INR的變化情況,當T-BS覆蓋區完全處于H-BS覆蓋區之外時,H-BS EOC處的INRH值始終低于INRthresho。當EOC間距減少時,T-BS左側EOC處的INRT值增大,而右側EOC處的INRT值則低于INRthreshold。
?
圖8:H-BS 與T-BS EOC減少時INR值的變化情況。
?
圖9:H-BS EOC處CINR值及H-BS引入功率控制后T-BS的最佳INR變化。
H-BS功率控制對天地共網系統性能的改善
降低H-BS的下行發射功率可以直接地減少H-BS對T-BS的干擾。為此,我們在固定發射功率PH定義之外引入功率調整因子△PH。我們定義T-BS左側EOC處的INR值為INRT-L,右側EOC處的INR值為INRT-R。通過比較得出最優與最差的INR值。
?
?
H-BS功率調整的最小值為
??
當H-BS發射功率為(PH+△PH),(下文稱之為受控PH),INRT-worst等于INRthreshold,這樣可保證INTT-best始終低于INRthreshold。下圖表明了此時CINR值變化情況。
從圖中可以看出,H-BS EOC處的CINRH較之圖7中有所下降,但仍可保證大于15dB(EOC變化過程中T-BS的發射功率保持40dB不變)。
?
圖7:H-BS與 T-BS EOC間距減少造成的CINR值變化曲線。
圖10、圖10一給出了H-BS引入功率控制機制后,CINRH及CINRT的測量結果。從圖中可以看到兩種最差情況:
(1)H-BS與T-BS的EOC距離為0km時
(2)H-BS與T-BS的EOC距離為-37km時
既H-BS與T-BS的某一側EOC重合時,CINR值顯著降低。
當H-BS與T-BS覆蓋區鄰近時,由于H-BS為減少INR而降低了發射功率,導致H-BS覆蓋區內信噪比平均下降10dB。當T-BS覆蓋區完全處于H-BS覆蓋區內時,位于H-BS EOC處的用戶CINR值并不是最差的,處于覆蓋區重疊區域中與H-BS通信的用戶CINR值最差,但當這些用戶選擇與T-BS通信后,其CINR值就可明顯上升。
?
圖10:H-BS 與T-BS EOC距離=0km,-37km時,CINRH累積分布函數。
上面的實驗結果表明,H-BS引入功率控制機制后,完全可以實現與T-BS的同頻段、同區域的覆蓋。
?
圖11:H-BS T-BS EOC距離=0km和EOC距離=-37km時,CINRT累積分布函數。
從圖中可以看到,H-BS引入功率控制機制后,T-BS的CINRT明顯改善。但是當EOC間距為-37km時,H-BS不進行功率控制,則T-BS覆蓋區內有20%的區域CINR低于10dB;H-BS進行功率控制后,T-BS覆蓋區全部區域CINR均大于15dB。而前面我們提到H-BS功率控制主要目的是保證對T-BS的干擾INR優于門限值。所以H-BS功率控制的做法可謂一舉兩得。
結論
利用平流層部署WiMAX基站的方案實現了半徑超過30km的大區覆蓋,實驗結果表明,平流層WiMAX基站并可與地面WiMAX基站進行同頻、鄰區、同區組網。這一組網方式最少可保證T-BS 8dB的CINR冗余和H-BS的24dB冗余。在同頻工作條件下,T-BS INR值低于門限10dB。H-BS引入功率控制機制后,可確保INR處于較低水平。如果以頻率復用方式進行全網規劃,INR值還可進一步降低。理論發展與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隨著人們對寬帶無線接入的需求不斷增長,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天地共網的WiMAX系統將成為現實。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