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網消息(CWW)“嚴肅、無趣”一直以來是大多數人對科學家的刻板印象,然而記者眼前這位和藹可親、笑聲爽朗、依舊少女情態的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易芝玲重新定義了“科學家”的形象。 ?或是因為易芝玲平易近人的性格,業界同仁都親切地稱她為易老師,易芝玲既材高知深又風趣幽默,讓通信世界全媒體記者感受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科學家。
從寶島到大陸,易芝玲一步一腳印,走完了父輩們夢中的歸鄉路,盡管這條路難免崎嶇坎坷。但為了繪就共同的夢想,為了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能享受到更加先進、便捷的通信服務,易芝玲毅然投身于中國移動通信的建設浪潮中。
初衷:打造中國的“貝爾實驗室”
“貝爾實驗室就像每個科研工作者心中的圣山,一定要去學習下,科研之路才會完整,于是我1988年一畢業就加入了貝爾實驗室。”易芝玲笑著講到。貝爾實驗室當時有2萬多人,其中只有一千人在搞基礎研究,易芝玲便是其中之一。
易芝玲出生在中國臺灣,她的父親對家鄉念念不忘,從小便給她講江西老家的故事。在易芝玲去斯坦福上學時,父親便多次囑托她將來要多為國家出力。因此,一種歸屬感在易芝玲的心中生根發芽,后來的工作中易芝玲一直關注著國內的通信事業發展。
1994年,易芝玲在中南海應邀為我國成立“貝爾實驗室”提供咨詢,同時受到***同志的接見,1997年在AT&T總部再次受到***同志接見,2006年在人民大會堂受到徐匡迪同志接見。這讓易芝玲充分感受到了中國對通信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對人才的渴望。
圖注:1994年,***同志在中南海接見易芝玲(左一),歷鼎毅(右一)
圖注:1997年,在AT&T總部易芝玲為***同志講解
2011年,當念念不忘尋找機會回祖國工作的易芝玲收到中國移動的邀請時,父親很高興地對她說,不要猶豫,要為國家的科技發展貢獻力量。于是易芝玲離開還在國外工作和學習的丈夫和孩子,孤身一人回國,擔任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開展超前研究。
“在開心興奮之余,首要問題就是思考如何實現中國的‘貝爾實驗室’夢想。那時中國移動,以及中國移動身處的移動通信行業,正處于青峰時期,我覺得在中國移動建立‘貝爾實驗室’可能性最大,在這件事情上,我可以充分發揮我的專長和價值,這就是我選擇中國移動研究院的初衷。”易芝玲如是說。
彼時正是中國移動全力以赴,深入攻關4G發展的關鍵時期。為防止誤解,當時的5G研究并未公開宣傳。談起剛加入中國移動的情景,易芝玲講到,“我記得那是一個周六,研究院要在新裝修的中國移動創新大樓里面第一次開會,會議的主題是2012年的研發規劃,最終將5G確定為超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我希望中國移動研究院可以成為另一個貝爾實驗室,有著濃厚的創新與勇于挑戰基礎研究的氛圍。目前中國移動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未來還可以做得更好,希望未來更多更好的創新種子可以在這里生根發芽。”易芝玲欣慰地說道。
據了解,易芝玲在800多人規模的移動研究院中組成了50人的研究團隊專注于創新技術的研究。目前,研究團隊的數十篇論文已被IEEE收錄,其中5、6篇論文更是成為了高頻引用論文;同時榮獲IEEE 2015產業引領創新獎,表彰其在下一代無線網絡的國際領導力與創新。如果說在研究論文獲得IEEE認可,證明了研究院在學術領域創新的成功,那么中國移動成為了5G時代業界的引領者則證明了中國移動研究院創新能力已經形成并逐步增強。
“Green、Soft、Open、Smart”是5G之魂
5G不僅帶來了新的技術,更是帶來了新的商業模式。在易芝玲看來,5G將CT、IT、DT融合在一起,改變了傳統的電信業態,這對于電信運營商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5G的價值的爆發,依靠全行業全生態的合作和探索,未來不是簡單的5G+行業,5G產品、服務的深度以及商業上,都會區別于以往比較統一的形態。5G不僅服務大眾的訴求,也會服務碎片化的行業應用,因此也對整個網絡運營生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時,易芝玲指出,在5G建設初期面臨兩大難題:一是5G無線主設備的功耗和成本偏高,對于大規模商用尚需產業界持續優化;同時 5G空口Gpbs級別的傳輸速率對對手機芯片要求非常高,終端性能、價格、功耗、散熱等挑戰皆對快速規模化造成難題。二是5G改變社會需要一定的時間與千行百業深度磨合,共同探索5G使能的技術方案與商業模式創新。因此,需要理性地對待5G的發展進度,需要全行業的智慧來共同加速5G的成熟和推廣。
中國移動2012年就從網絡架構、空口、信令控制、基站形態等方面規劃5G研究,致力于敢于”重新思考Fundamentals”,并逐步提出了“Green、Soft、Open、Smart”等理念,事實證明,這些理論一直貫穿在5G網絡的方方面面。關于 5G的下一步發展,易芝玲提供了3個演進路徑:一是5G能力增強,二是5G開放智能化,三是ICDT融合推動5G向6G演進。
首先,5G能力的增強包括標準化角度的5G增強和更廣義的5G技術增強,中國移動的技術理念是:從“Green & Soft”到“Open & Smart”,其中,Green & Soft是5G的基本設計理念,而“Open & Smart”是5G增強的設計理念,使得5G網絡更開放更智能。
其次,5G無線接入網具有“業務多、帶寬大、頻段高”等特點,勢必引起單站覆蓋變小、設備復雜、建網規模大,導致網絡成本巨大,投資回報風險增大。結合無線網這些具體的特征和需求,無線接入網領域勢必需要引入新的IT、CT、DT融合的研發和設計思路,這與通信產業的宏觀演進趨勢一脈相承。
基于此,中國移動在2018年又聯合AT&T等運營商整合C-RAN聯盟和xRAN論壇,主導創建了O-RAN產業聯盟,提出了“Open”和“Smart”兩大核心愿景,這符合通信產業大的發展趨勢,也是運營商主導的又一次大的網絡變革。立足于利用大數據、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建設開放智慧無線網絡,同步結合多種方式降低無線網絡成本。
最后,易芝玲強調5G還要向6G演進。兩個技術趨勢很顯性:一個是ICT技術加速融合,另一個是AI技術加速滲透,這兩個技術進一步融合,形成了ICDT技術,推動了5G向6G演進。“我們正處在一個特別好的時代,IT、CT、DT深度融合為ICDT,不再只是流于形式與口號,而是深入骨髓的融合。”易芝玲如是說。
同時,通過大量新興技術調研發現,未來社會經濟和科技趨勢就是數字化和智能化,例如無人機、無人車、機器人、還有很多的智能系統的出現,以及增強現實、虛擬現實、智能空間、虛擬助理、數字孿生等技術催生了大量的虛擬空間。業務需求發展呈現出互聯協作和互動融合的新特征。這些新場景、新業務對網絡將提出了更高速率、更確定時延、更高定位精度、更高算力等新要求,需要新的通信系統,例如6G。
或許科學家的愛好就是“思考”“學習”“實踐”,這一點在易芝玲的生活中展現地淋漓盡致。言語間,易芝玲不由自主地透露出對科研近乎赤子般的癡迷與熱愛,以及對中國移動通信事業的自豪和期待。
不過科學和藝術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往往是不可分割的。勞逸結合能更好地激發工作熱情,易芝玲也有著“動靜結合”的愛好,讀書時候的易芝玲是個愛跳舞的小姑娘,民族舞、國標舞、土風舞等樣樣不在話下;從小受到父親的熏陶,易芝玲對書法也頗有研究,如今忙于工作的她更喜歡抽空練練書法來陶冶情操。
“我想告訴年輕的同事,在科研領域從事基礎研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要保持好奇心,在研究領域保持激情與樂趣。”易芝玲說。正是因為有通信領域眾多的科學家們的潛心鉆研,才有了我們如此發達的信息社會。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移動通信的發展會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來源:通信世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