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領先的無人機霸主,大疆在融資上并不擔心,但在發展布局上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暌違三年再度融資,大疆卻以另一種姿態重歸大眾視野。4月20日后,機構投資者陸續收到了大疆新一輪融資的入圍通知,標志著持續將近一個月的10億美元融資落下帷幕。然而這一輪融資卻引起極大的爭議—大疆采取了“B+D”的融資方案,即投資者必須先認購一定比例無收益D類普通股,才能獲得B類普通股的投資資格,這一做法令不少投資者反感。
對于融資和上市傳聞,大疆方面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不予置評。
事實上,在融資與上市的背后,是大疆近年來發展的挑戰。那些曾經需要繞開大疆求生的無人機廠商,在近年里找到自己相應的細分領域,并由此成為一方霸主。當大疆試圖進入這些細分領域時,卻發現并不能簡單復制過去在航拍無人機上取得的成功,理由是大疆在航拍無人機上累積的核心競爭力,在企業級市場上并不是決定性因素。
“除非航拍無人機在產品生產標準化程度大大提高的同時實現技術成本的大幅降低,否則很難看到有競爭意義的同類企業出現在航拍領域。”無人機行業分析師楊浩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在其他無人機的應用領域(如警用、農業等),則可能出現產品、技術、份額超過大疆的企業。
獨角獸受熱捧
按照大疆要求,機構投資者要先通過認購一定比例的無收益D類普通股,才能獲得B類普通股的投資資格,D類股本質上是一種“無息債”,而且鎖定期長達三年。更關鍵的是,大疆的競價模式更看重投資者認購D類股票的比例,認購D類股票的比例越高,獲得參與資格的幾率越大。
這種新穎的融資方式也引發了創投圈的震動。在不少投資者看來,大疆跳出了過去由專業FA(財務顧問)撮合大型基金的做法,選擇“價高者得”的競價排名模式吸引中小投資者。另一方面,大疆也沒有主動披露財務數據,投資者無法按照公允的估值方法為大疆定價。
但這樣的游戲規則并沒有嚇退投資者。大疆方面宣布,融資計劃發布后一共收到近百家投資機構的保證金與競價認購申請,各家認購金額總和已超出原計劃的30倍。4月15日,大疆創新向部分認購比例較高的投資人發送郵件,顯示最高的5億美元的平均D /B認購比例已經高達1.61,即認購1萬美元的B股,同時要認購1.61萬美元的D股。
“實質上就是大疆希望在融資的同時,又不至于讓原股東和控制人稀釋過多的對公司的控制權。”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大疆可能目前沒有明確的上市退出機制計劃,為了提高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就采用了這樣的融資方式,“換而言之,大疆更傾向于尋找長期的戰略投資者,而非短期的財務投資者”。
從股權結構來看,目前以汪韜為首的大疆管理層仍掌握著大量的股權。融資文件顯示,大疆創新公司管理層持股比例高達74%,包括紅杉、凱鵬華盈、Accel Partners等機構投資者持股12%,香港科技大學及其他個人投資者占股14%。
在外界看來,大疆在融資上表現強勢的主要原因是投資者對“獨角獸”的追捧。按照融資文件顯示,大疆此次融資的投前估值高達150億美元,在國內獨角獸估值榜單中位列前十,再加上大疆是中國為數不多能壟斷全球無人機市場的高科技企業,這種光環讓大疆在資本市場上備受歡迎。
殺入企業級市場
事實上,大疆并不差錢,從融資記錄來看,此次10億美元融資將成為大疆歷史上數額最大的一筆融資。根據公開信息,大疆成立至今一共進行過4輪融資,融資總額不超過2億美元,投資方包括紅杉資本中國、中恒星光、遠瞻資本等。最近一筆Accel Partners的投資發生在2015年,融資金額只有7500萬美元。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這筆融資被視作是大疆拓展新業務的儲備彈藥。據媒體報道,此次融資的主要目標是拓展的三大新方向,包括醫療影像、教育和新興產業,其中新興產業含人工智能、先進制造和機器人等。
在融資文件中,大疆透露在兩大現有板塊中,無人機板塊(包括消費和行業級)在2017-2021年期間將實現累計市場規模880億美元以上,而影像板塊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50億美元以上。
因此若要達成這一目標,大疆必須在企業級市場發力。雖然大疆在全球航拍無人機的市場份額高達70%,但近年受多起“黑飛”事件和監管政策收緊的影響,航拍無人機的熱潮正在降溫,大疆在這條賽道上將逐漸摸到天花板。
相應地,企業級市場存在巨大的增長空間,尤其是植保無人機已經成為僅次航拍無人機的新高地。根據第三方機構艾瑞咨詢預測,2025年國內無人機市場總規模將達到750億元,其中行業應用農林植保約為200億元,安防市場約為150億元,電力巡檢約為50億元,而用于航拍娛樂的消費級市場為300億元。
“雖然這幾年已經顯得非常火爆,但實際在農村的普及率還不到2%。”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槚欽表示,極飛去年總共服務了1500多萬畝農田,而中國有20億畝以上的耕地,按照每畝地每年最少要噴灑3-4次農藥,市場當量是80億畝次,光是打藥的服務費用就能創造800億的市場。
在龔槚欽看來,植保無人機只是打開智慧農業市場的一把鑰匙,農村地理信息、農業數據服務和農機共享等更大規模的行業變革,“這里的盈利空間比植保要幾個數量級。”
從營收結構來看,大疆在企業級市場的影響力明顯小于航拍無人機。據財新網報道,去年大疆整體營業收入為175.7億元,同比增長79.6%;凈利潤43億元,同比增長123.2%;其中,消費級無人機業務占據大疆營收總額的85%。
發動價格戰
從2015 年年底發布首款農業植保機MG-1開始,標志著大疆正式全面進入企業級市場。當時大疆創新公關總監王帆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2016年將是大疆正式進入2B市場的元年,“無人機的技術優勢是我們的核心,大疆將依托這一優勢進入各行各業”。
在過去三年時間里,大疆保持“一年一迭代”的節奏推出新品,試圖打進這一片沃土。根據農業部披露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已保有1.1萬臺植保無人機,其中大疆 MG系列保有 7500 臺。而極飛方向則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目前公司總共有7562架植保、測繪無人機在中國運營。
但現實是在植保無人機領域,曾經被大疆逼入死角的極飛科技已經占據了主動優勢,并反過來將大疆的攻勢打破—盡管大疆的銷售農業無人機數量超過極飛,但去年極飛銷售額達到3億元,是這一細分領域的公認強手。
對于植保無人機的市場分析,大疆和極飛有著非常兩極的判斷。按照大疆的說法,國內植保無人機的市場總容量有可能在未來兩三年就達到飽和,因此大疆認為未來廠商通過銷售硬件難以產生利潤。
但極飛則認為,中國農業的機械化程度仍然很低,廣闊的農耕面積需要大量的植保飛機作業。龔槚欽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目前全國農業無人機的實際普及率不足5%,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根據極飛的計算,中國至少有12億畝耕地適合完全由無人機完成植保,前提是要有RTK和高清地圖等基礎設施的支持。
龔槚欽透露,2016年極飛實現營收約4700萬元,而2017年則超過3個億,接近8倍的增速。他表示,目前正值全國小麥統防統治階段,極飛植保無人機每天的作業量平均達到15萬畝以上,相當于2014年的全年作業量,“以此估算,極飛今年的營收規模還會有至少3倍以上的增幅”。
為了擊敗極飛,大疆首先祭出的是價格戰。去年10月底極飛推出三款P系列新品后,大疆也隨后發布了MG-1S Advanced和MG-1P系列(MG-1P、MG-1P RTK)植保無人機。除了增送的保險和關懷計劃外,MG-1S Advanced 國內地區售價比上一代售價降低近1.2萬元,降價接近四成。
與此同時,大疆總裁羅鎮華也放言,大疆在農業產業中不應考慮利潤,而要讓利于農,讓實施服務的植保隊和農戶得到收益。“大疆發展農業無人機,是不是一定要在兩三年內盈利?是不是一定要通過銷售硬件盈利?這個模式沒有人證明過。”他表示,農業在大疆體量里占比很小,但大疆業績持續增長,可以負擔在該領域一定的投入和虧損。
2C轉向2B的艱難跳躍
“客觀來說,大疆發起的‘價格戰’是一種良幣驅逐劣幣的行為,對行業和社會都有利。”龔槚欽表示,大疆把植保無人機價格拉低,對其他中小規模的無人機廠家而言是重大打擊,“這會加速淘汰那些沒有技術積累、沒有商業運作能力、依靠政策紅利和國家補貼而生存的無人機廠家”。
“但大疆與極飛的競爭,不在一個維度。”龔槚欽認為,雖然都在植保無人機領域里探索,但是極飛和大疆各自推動行業發展的商業模式和技術路線是完全不同的。
這里的不同主要是指兩者在農業無人機的打法上。在轉型之初,極飛就決定不賣無人機,只賣服務,向農戶提供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大疆則繼續遵循航拍無人機的思路,將無人機賣給代理商或農戶。
在無人機行業分析師楊浩看來,成熟的航拍無人機飛行控制系統是大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該類技術積累會對大疆開發其他行業產品產生一定幫助,但這種幫助不是決定性的。“在很多方面,飛控必須結合飛行環境和飛行任務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與實現,它并不是一個通用的技術環節。”
他介紹,無人機在一個領域中的成熟使用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該行業本身的技術成本、人才規模、行業成熟度、產業鏈成熟度等。以農業為例,目前無人機系統在技術應用、產品化、商業模式等方面積累的使用經驗較多,具備了一定的應用條件。
“無人機作為依據任務設計的空中機器人系統,任務一旦變化,環境特點、飛行功能、負載組成等都要結合該領域的專業技術進行重新設計,因此差別很大,幾乎處處都不一樣。不同行業間無人機技術的轉換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楊浩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這意味著國內外無人機企業進入其他應用領域仍存在空間,除了極飛,曾經與大疆在輕便級無人機領域肉搏的零度智控,近期亦宣布將公司方向調整向安防和巡檢行業所用的偵察機上;而另一家無人機巨頭億航也在調整戰略方向,將重心放在載人無人機和無人機物流上。
經過三年時間的摸索后,大疆也在調整其在企業級市場的策略。去年年底,大疆首次公布對農業植保無人機市場的未來規劃,表示在農業植保無人機市場,大疆也開始要從賣硬件向賣服務轉型,通過賣服務獲取收益。
楊浩認為,長遠看大疆將在全球航拍無人機領域處于壟斷地位,但國內外的無人機公司,包括大疆在內,都將轉向其他應用領域或向其他領域發展,如農業、電力、警用、測繪、遙感、軍事等。“除非航拍無人機在產品生產標準化程度大大提高的同時實現技術成本的大幅降低,否則很難看到有競爭意義的同類企業出現在航拍領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