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來,國內航空植?;馃岚l展,業內人士認為,以省水、節藥、高效著稱的植保無人機將在2018年正式步入市場競爭階段,市場格局由此開始形成。
的確,隨著早期無錫漢和、安陽全豐、高科新農、珠海羽人等植保企業的艱難開拓與目前大疆、極飛等企業在植保領域的嶄露頭角??梢哉f,伴隨著航空植保市場的不斷變大與媒體的大肆宣揚下,似乎植保無人機已經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了。
但是,不說不代表就沒有問題。眾所周知,植保機械、農藥與施藥技術是植物化學保護的三大支柱。從宇辰網記者采訪到的植保無人機企業、航空農藥企業、一線飛手和專家學者等綜合來看,航空植保產業鏈上還存在著諸多待解難題。比如:如何依據農情災害實現變量“精準噴灑”?如何填補航空植保專用藥劑這片藍海?如何做到“減量增效”等都需要持續協力攻關。而且,如果痛點不除,終難成偉業。
如此來看,要想玩轉現代化農業航空植保,還真不容易。
精準噴灑是謊言
2017年,植保飛防作業迎來了爆發季,這一年里無人機真正地進入了規模化作業。所以,植保無人機的未來也變得清晰了許多。盡管仍伴隨著質疑聲,但旺盛的市場需求、作業效率上顯著的優勢依然使得植保無人機行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
但是,與美、日等航空植保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還是有較大的差距。一方面,中國的農用飛機數量少,僅占世界農用飛機總數的0.13%左右,航空植保的耕地面積比例小,約占總耕地面積的1.70%;另一方面,農業航空配套技術及政策體系不完善,影響了農業航空產業的快速發展。
為了能夠撬開一片市場,許多企業前赴后繼。我們看到,大疆、極飛、漢和、安陽全豐、高科新農等多家企業競相推出植保無人機新品,價格比之前更為親民,同時還聯手金融機構,為用戶購機提供金融、保險、培訓等多項服務,解決后顧之憂,以促進植保無人機的推廣應用。
不過,中國農業大學何雄奎教授表示,大多廠家的植保無人機的高度、航速不穩定,重噴、漏噴情況嚴重。而且,植保無人機目前使用的噴霧系統比較落后,霧化效果不可控,噴灑的均勻性不一致,在一段時間的使用后甚至會產生腐蝕的情況,影響防治效果。
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教育部“海外名師”、國家精準農業航空施藥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蘭玉彬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指出,無人機植保施藥涉及到的裝備與技術不單單是植保無人機本身,也涉及到施藥系統的關鍵部件、裝備、施藥基礎理論、施藥技術、施藥的標準規范及專用藥劑助劑等。國內植保無人機行業畢竟發展時間短,雖然植保無人機產品發展很快,但相關的施藥技術和裝備尚未跟上,施藥基礎理論、專用藥劑助劑及針對各種典型農作物的作業標準及規范還在研究試驗。
那么,在現階段,我們的植保無人機能做到何種地步呢?
漢和資深植保飛手費朝品表示,目前國內的植保無人機施藥已經基本做到了變量噴灑,即可以根據無人機飛行速度調節施藥系統噴頭的流量,做到畝用藥量基本不變。
但是,毫無疑問,這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精準噴灑”。
對于何為“精準噴灑”,蘭玉彬認為,一是精準噴霧,在噴施農藥時,有蟲害的地方就噴,沒有蟲害的地方不噴;二是根據農作物所受病蟲害的程度進行變量噴灑。簡言之,就是在蟲害嚴重的地方多噴,蟲害不嚴重的地方就少噴。
在業內人士看來,要達到蘭玉彬所說的變量噴灑牽涉復雜,僅從農作物蟲害災情、農藥殺蟲機理和畝用藥量等問題來講,沒有植保專家協助解決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要說在短期內實現“精準噴灑”,其實是一個真實的謊言。
有機無藥也難炊
與地面植保機械施藥相比,業內比較一致的數據是,無人機噴藥可減少20%—40%的農藥使用量,節水90%以上。但是,由于植保無人機的農藥稀釋倍數較低,這就對專用藥劑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業內人士表示,航空植保的效果不理想,并不全是植保無人機的錯,很大程度上是市面上很難找到適用于無人機噴灑的專用藥劑。
那么,我們目前的航空植保藥劑到底是一個什么水平呢?
記者從費朝品處得知,現有植保作業大多憑經驗或參考地面噴霧確定劑量與配置方法,往往因為用量或配置不科學影響了作業質量。
前不久,蘭玉彬在“新農藥新技術新飛防——航空植保創新發展高峰論壇”發言中指出了我國飛防專用藥劑/助劑缺失問題。他表示,在日本,飛防藥劑已登記有266種,占所有登記農藥品種的6.2%;在韓國,飛防藥劑已登記也有110種之多,占所有登記農藥品種的3.6%。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國內已經登記的超低容量噴霧產品僅有13個,以白僵菌、綠僵菌等生物藥劑為主,相關的超低容量液劑產品有9個,以廣西田園為主,主要用于水稻螟蟲、飛虱、紋枯病、小麥蚜蟲等。
所以,差距之大可見一斑。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安陽全豐生物、河北威遠生化、南京善思生物科技、廣西田園、諾普信、江蘇克勝、北京諾農國際生物等都在進行飛防專用藥劑或助劑的研發。
南京善思總裁梁冰稱,通過“善思”在航空植保專用藥劑領域的研究與應用,我認為,納米農藥將掀起一輪藥劑革命,飛防用藥發展的趨勢將會是:納米化、水性化、緩控釋、定制化,用戶需求的發展將會是簡單便捷的懶人模式。
對此,暨南大學教授張子勇表示,目前飛防專用藥劑研究的一個方向是納米制劑。因為,納米農藥在噴灑后,不會隨著液滴中水分的蒸發形成農藥的結晶聚集體,而會均勻分散為納米微粒,而且由于加入了抗漂移劑,增大藥液粘度,噴灑時一般可抵抗漂移的發生。
同時,農業部農藥檢定所藥政處副處長傅桂平指出,目前飛防藥劑管理制度仍不完善,存在管理政策不明確、登記要求未制定、試驗準則未形成、試驗單位無條件等問題。同時,未批先用,或隨意混配,各種助劑多,未必安全有效。
減量增效路漫長
目前,世界范圍內都在進行著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精準農業的技術革命,下一步還將實施更先進的數字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反映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航空植保的發展潛力及應用前景已在世界各國達成廣泛共識。
但是,航空植保施藥的基本要求是有好的藥效。所以,提高農藥的有效利用率、減少農藥的使用量也是對植保技術發展的剛性要求。
今年兩會期間,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再次強調,2018年將重點抓好重點品種、新型經營主體和科技創新三方面,繼續加快推進農藥“減量增效”。
可見,不管以何種方式噴灑農藥,“減量增效”當是大勢所趨。
資料顯示,自2015年國家農業部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以來,我國農藥使用量已連續三年負增長。經科學測算,2017年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農藥利用率為38.8%,比2015年提高2.2個百分點。
不過,這個數字尚不足以令國人驕傲。農業部指出,目前歐美發達國家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農藥利用率在50—60%,比中國高出11—20個百分點。
蘭玉彬表示,我國目前植保行業的水平僅相當于發達國家過去50年代的水平,植保已成為農業種植與田間管理機械化中最薄弱的環節,植保機械是當前中國農業機械化的一大短板,這個現狀亟待改變。
據全國農技推廣中心統計數據,我國常年化學農藥制劑使用量在100萬噸左右。真實來講,我國土地河流每年難以凈化如此大量的農藥,農藥污染嚴重。
對此,何雄奎指出,農藥利用率是由藥液的霧化、沉降和分布決定的,而這幾個因素又受到氣象條件、噴藥設備、藥液本身所影響,延伸到航空植保行業,決定農藥利用率的三大因素就是氣象條件、無人機自身綜合性能、藥液本身。
所以,要真正實現精準噴藥作業,以最少的農藥投入量,實現防治效果并對環境的污染達到最小“道阻且長”。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