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全球環境危機持續爆發,但是如今的監管治理模式很容易出現腐敗現象,無法引導人類走向可持續發展。由另一場危機引發的技術創新 - 2008年金融危機 - 提供了激進的解決方案。
比特幣是一種開放源代碼虛擬貨幣或“加密貨幣”,由匿名開發者在2008年推出,作為一種在沒有銀行的情況下進行交易的方式。比特幣的總市值超過了280億美元,比雷諾(Renault)這樣的大公司還要多。比特幣貨幣是完全安全的,因為它使用了一個依賴于加密化的數字協議:區塊鏈---這個賬簿跟蹤所有比特幣交易,沒有中央政府控制---它的運作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許多計算機平臺上。
比特幣的優勢在于它解決信任危機的方式:系統不是檢查每一方的可信度,而是假設每個人都是自私的---無論交易商多么貪婪,區塊鏈技術仍然保持誠信和可信---即使當事人不可信。比特幣證實了銀行和政府不必確保金融系統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可審計性。
區塊鏈的出現常被與復式簿記法(十五世紀由意大利數學家Luca Pacioli首先描述)的發明相比較,后者使現代經濟成為現實。但是我認為,區塊鏈的影響遠遠超出了金融、監管和可持續性的范疇。
律師為合同擔保、國家為法治背書,這些行為就像中央銀行擔保貨幣一樣。管理機構需要在個人,團體,企業和社會之間建立信任。如果人類一再無法建立信任,也許算法應該取代它們。環境危機的增長部分是由于缺乏信任---彼此不了解的多個參與者之間,從公司和政府到個人消費者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為欺詐和失敗的政策創造了許多機會。?“加密監管”的時代已經成熟:講信任、法律和執法外包給計算機代碼處理。
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區塊鏈技術可能會改變游戲規則:它可以在沒有信任的情況下產生信任、授權公民并且繞過中央當局;也可能使現有機構(包括政府在內)過時;而法律則可以由計算機代碼編寫的“智能合約”來代替。
獨一無二的記錄
區塊鏈可以確定地證明在特定的時間存在一條記錄的信息 - 一條數據、文件、交易、證書、事件或身份。并且,如果可以為資產分配唯一的數字標識符(如條形碼),那么資產也可以被包含在內。
這個標識符是通過一個加密函數(哈希函數)運行的,后者將前者變成一個唯一的數字和字母串,然后存儲在區塊鏈中。哈希值可以在稍后重新計算以證明資產在特定時間存在,而同時又不必透露資產本身,(尤其是那些不愿意被公開的數據)---例如,初創企業對數字文檔進行認證和時間戳、文憑等官方證書、科學或醫學數據等等。
哈希函數是不可逆的,它只能在一個方向上運行:哈希值不允許你返回并獲取生成該文件的原始文檔,并且你無法猜測哪個文檔會提供特定的哈希值。這意味著比特幣里的證書不能偽造。當然,這個系統不能保證數據或文件的真實性,必須通過其他手段進行評估:例如,使用加密密鑰基礎設施可以確保人員評估人員的身份和聲譽,這意味著只有經過認證和有信譽的評估人員才能輸入數據。而且,傳感器自動生成的數據(如射頻識別芯片或溫度或水質傳感器)可以散列并直接輸入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可以保證事情按計劃執行。例如,貨物到達時將自動支付發票。這是通過“智能合約”來完成的,該代碼使用稱為Ethereum的編程擴展在區塊鏈上實現,以保證智能合約在滿足特定條件時就會被執行。巴克萊(Barclays)銀行業務部門正在將其用于金融服務的原型設計。
智能合約有很多優點:他們的執行與當事人的意志、認可或行為無關,不可能被撤回;他們不需要可信任的第三方或托管文件來管理它們;他們很便宜;計算機代碼不會像人類的語言那樣含糊不清;他們獨立于現有的法律規定或機構。
智能合約可以用來建立自主數字實體來管理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平衡問題。例如,只有在遙感數據證明一個地區達到環境保護的目標之后,才能向這個地區發放供應自然資源(如蔬菜、農產品)的配額。這種自然資源將被加蓋可持續性證書,允許該地區進入這些認證產品的市場。
四方共贏
至少有四個與監管和可持續性相關的領域可以從區塊鏈中受益。
所有權。從出生證到魚或森林,區塊鏈可以證明任何可以數字化的東西的存在和所有權。例如,用以證明“某個社群擁有某森林”的證書可以用時間戳記錄在區塊鏈中。證書的真實性可以通過相關文檔來證明。已經有創業公司開始這樣做 - 阿克拉的Benben公司正在利用區塊鏈為加納發展土地所有權登記,而格魯吉亞和洪都拉斯也在這樣做。這將限制工業或腐敗政府驅逐當地人口的行為。
可追溯性。實物產品可以追溯到整個生命周期。倫敦的Everledger公司用區塊鏈技術認證和跟蹤鉆石交易,減少對被盜寶石等非正規途徑所獲得寶石的銷售。同樣,位于倫敦的技術平臺Provenance正在開發基于區塊鏈協議來跟蹤資源和材料。去年,印度尼西亞與漁業合作,追蹤供應鏈上可持續捕撈的魚類。礦物、木材或食物也可以遵循同樣的方法。海關官員可以通過使用便攜式DNA條碼掃描儀來發現非法交易的動物部位或植物。
如果生態足跡(footprints)與物聯網相連,那么其他商品可以在區塊鏈上標記生態足跡,并通過傳感器記錄制造過程對環境的影響。沃爾瑪公司正在通過在區塊鏈中記錄農場起源和儲藏溫度等信息來跟蹤其在中國的豬肉供應鏈。公司也可以用這種技術來跟蹤他們使用的水、能源或原材料。企業或消費者的整體環境影響可以記錄在區塊鏈和通過退稅等激勵措施獎勵的可持續行為上。建立商品的生命周期記錄也將有助于發展循環經濟。
激勵。全球有20億成年人缺乏銀行服務。區塊鏈可以讓他們進入金融經濟:比特幣可以在沒有銀行賬戶的情況下轉賬。享有自然資源權利的社群可以通過比特幣直接獲得生態系統服務或實現環境保護目標。健康的生態系統可以取代其他形式的資本儲備。
區塊鏈可以確保保護和發展資金按預期使用;資金可以跟蹤,并用到特定目的,在到達預定日期或在項目目標達到預期時才被釋放;資金不能被擅自提取,隔絕了中間人的影響。
區塊鏈可以更容易地收集保護措施,比如野生動植物造成的作物損失。并且,區塊鏈支付是即時的,最大限度地減少延誤或腐敗,雖然文員仍然需要評估損害賠償。地區可以在不受第三方控制的情況下,通過區塊鏈快速、可靠地交易可再生能源。例如,基于以太坊的碳信用交易平臺于2017年3月由一個環境金融集團在俄羅斯碳市場上推出。
決策。區塊鏈將瓦解包括政府在內的所有機構。一個公共、共享和不變的資產和交易登記冊,可以幫助公眾監督政府官員盡其責。當局不得撤回或偽造證據,也不得扣押或關閉區塊鏈機構。
投票也可以被視為“交易”(而由智能合約管理)。例如,區塊鏈投票已被韓國社區政府用于當地預算投票。丹麥政黨的內部選舉以及在塔林證券交易所(Tallinn stock exchange)上市的納斯達克公司股東也正在實施。澳大利亞郵政正在考慮將其用于大學和公民選舉。莫斯科市正在探索應用區塊鏈繞過投票欺詐。當地社區可以通過臨時投票授權管理自然資源。例如,只有在基于社區的民主進程批準配額的情況下,魚才可以在平臺上交易。
區塊鏈可以通過將控制權交還給用戶來徹底改變“共享經濟”。例如,個別的出租車司機和乘客之間的智能合約可以取代基于app應用的系統,比如出租車服務Uber。只有當乘客達到他們想要的地點時,付款才能被交付,而司機在選擇這個人之前就明確知道他們有資金支付。正如以太坊區塊鏈的創始人Vitalik Buterin所說:“區塊鏈不是讓出租車司機失業,而是讓Uber失業,而讓出租車司機直接與客戶合作”。
技術挑戰
當然,目前區塊鏈技術也存在一些技術障礙。例如,比特幣的交易速度緩慢:它被限制為每秒7次交易,而Visa信用網絡平均每秒交易2,000次。為了運行和檢查其復雜的算法,比特幣需要一個高度計算能力的專用“挖礦”網絡,其中大部分都位于中國、格魯吉亞、美國、加拿大和瑞典,并且需要相當數量的電力。估計比特幣每年消耗大約10.4萬億小時,幾乎是谷歌作為一家公司使用的兩倍(5.7億億小時)。
像任何新興技術一樣,區塊鏈需要時間和鼓勵才能被采納。 簡單的應用(比如存儲數字貨幣)將比復雜的應用(比如建立自治的數字組織)要快。 好消息是智能手機的應用已經無處不在:例如,肯尼亞現在國內生產總值的43%是通過手機消費的。 但是比特幣的好處和風險對于人們來說是難以理解的,因為技術是復雜的。 如果你將密鑰遺失給,那么就無法恢復貨幣了。
一旦意識到區塊鏈對權力瓦解的潛力,那么一些政府和機構無疑將會抵制區塊鏈對它們的激烈競爭。然而誰也不能否認這種技術是提高效率和經濟增長的工具。現在禁止使用比特幣已經太晚了。即使使用區塊鏈技術,監管和治理仍將是偏政治性(或者說中心化)的。例如,對區塊鏈技術的使用將促進了一種世界觀的形成---國家的中央權力被轉移到去中心化的計算上。
區塊鏈法以一系列“if-then-else”指令的形式作為一種法律制度,講與普通法和民法一起出現。而要弄清楚不同的法律體系如何相互作用,將是一個挑戰。法律語言細微差別,必須由經過培訓的律師解釋;而編程語言由明確的機器指令組成。法院不太可能理解計算機代碼,而程序員可能不了解他們代碼的真實含義。在執行過程中,雖然智能合約的壽命可能會受到限制,但是計算法則不能被中止,并且,不管其后果如何,都會被執行。
下一步的發展
區塊鏈技術成為經濟因素的組成部分,可持續性應該成為其屬性之一。
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家和區塊鏈開發人員必須一起討論這些問題和解決方案:資助機構應該鼓勵如“SusTech”提出的結合密碼學和可持續性技術的建議;研究人員需要找到比特幣挖掘更節能的機制;人們對技術的信任需要進行心理學研究,等等。最重要的是,程序員和律師必須合作制定智能合約,并且需要一部鏈接法律語言和計算機代碼的字典。
區塊鏈監管的時代已經來臨。它使人們受益,并使社會變得可持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