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下半葉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讓人們在信息互聯探索的道路上越發成熟,一封電子郵件轉瞬就可以環游全球,一張美麗的風景照片很快就可以分享給全世界。可以看到,互聯網發展至今,每一項新技術的誕生都在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如今,一個冉冉升起的新技術——區塊鏈(Blockchain),來到歷史舞臺前沿,它讓全世界范圍內任何一筆比特幣(Bitcoin)資產交易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成功確認。不僅僅是信息的互聯,區塊鏈技術幫助實現了價值的互聯,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區塊鏈技術,了解其原理并應用實踐。
區塊鏈(Blockchain)源于兩個標志性事件:
1)2008年11月Satoshi Nakamoto(中本聰)發布的一篇論文《Bitcoin: A Peer-to-PeerElectronic Cash System》, 翻譯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
2)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公布比特幣系統的第一個區塊——創世區塊,世界上第一個區塊鏈數據誕生。
而后,2013年,程序員Vitalik Buterin受比特幣啟發后提出以太坊的概念(Ethereum),并在2014年成立基金會開始發展。發展至今,比特幣和以太坊已成為互聯網上規模最大的區塊鏈項目。區塊鏈技術也被逐漸應用于各個領域中。
在國際上,全球已經有超過24個國家投資區塊鏈技術,80%的銀行已啟動區塊鏈項目,90多個中央銀行加入了區塊鏈討論,上百家公司加入了區塊鏈聯盟。在過去三年里,區塊鏈的風險投資超過了14億美元,產生了2500+的區塊鏈相關專利。
在國內,2016年底,“區塊鏈”首度被寫入《“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國已有105家區塊鏈相關企業; 2017年6月,《中國金融業信息技術“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指出,央行將積極推動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
區塊鏈技術是什么
比特幣和以太坊其底層所使用的鏈式或者有向無環圖(DAG)形式數據存儲結構、配套的共識算法、P2P分布式互聯技術、博弈論設計思想和密碼學技術組合起來被稱之為區塊鏈技術。
近年來區塊鏈技術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創新,比特幣和以太坊這類任何人均可以參與的匿名開放式共享賬本被稱之為公有鏈,而在準入受控的環境下,由多個企業或個人參與運行和記賬的區塊鏈平臺則是聯盟鏈。二者在共識機制、節點準入、交易性能、激勵機制上均有明顯的區別,雖然區塊鏈技術源于比特幣,但不能將比特幣技術所使用底層技術等與區塊鏈技術直接劃等號。
區塊鏈的特點
1. 多方共識
區塊鏈作為一個多方參與維護的分布式賬本系統,參與方需要約定數據校驗、寫入和沖突解決的規則,這被稱之為共識算法。比特幣和以太坊作為公有鏈當前采用的是工作量證明算法(PoW),應用于聯盟鏈領域的共識算法則應該更加靈活多樣,貼近業務需求本身。
2. 弱中心化
區塊鏈網絡通常由數量眾多的節點組成,根據需求不同會由一部分節點或者全部節點承擔賬本數據維護工作,少量節點的離線或者功能喪失并不會影響整體系統的運行。
3. 信息不可篡改
區塊鏈系統中所記錄的重要信息,均被摘要算法所覆蓋,鏈越長對信息的確認次數越多,且所有參與記賬的節點均會存儲一份數據拷貝。少量節點對數據的篡改是不被承認的,也無法影響系統整體的運行。
4. 智能合約
區塊鏈系統內部信息不可篡改且所有參與節點均存儲賬本數據副本,這為智能合約的實現提供了平臺。智能合約是區塊鏈技術降低信任成本、顛覆第三方中介機構的有力武器,也是企業使用區塊鏈、實現價值傳遞和高效協作的工具,同時也是區塊鏈技術實現社會治理的終極價值所在。
區塊鏈的意義
從技術層面看,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并不是一種單一的技術,而是多種技術整合的結果,包括密碼學、數學、經濟學、網絡科學等。這些技術以特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的去中心化數據記錄與存儲體系,并給存儲數據的區塊鏈打上時間戳使其形成一個連續的,前后關聯的信任的數據系統。區塊鏈的誕生標志著人類社會開始著眼于打造一個信任的網絡。
從經濟學層面看,區塊鏈“弱中心化的、分中心化”的特性,并非是讓“中心”完全消失,而是其分布式系統弱化了中心的控制。進一步而言,利用區塊鏈技術,以聯盟鏈,私有鏈或混合鏈為主。
脫離當前通過制度約束或第三方機構的信用背書,直接實現雙方的價值交換,能夠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排除交易中人為的干擾因素,從制度上防止任何一方的抵賴。
從社會層面看,與傳統工業社會不同,區塊鏈技術創造了一種全新的信任方式,通過技術的實現,使得價值交互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能夠轉換為人與技術的信任。區塊鏈技術幫助實現弱控制、多中心、自治機制、網絡架構和耦合鏈接等與工業社會完全不同的信息時代的新型的社會結構、商業模式、人際關系。
區塊鏈應用的領域
1. 金融領域
金融的核心無疑就是“信用”的建立。最原始的商品經濟是物物交換,但無疑這樣的交易成本非常高,同時還需要面臨較高的交易風險。人們意識到這一點問題后,很快便過渡到利用信用建立交易的方式,但我們傳統的信用建立是需要靠很多強大的背書“中心”的,比如央行、商業銀行,以及法院、監管機構等。這就使得傳統的交易成本較高,比如去銀行貸款,其過程極其復雜且繁瑣,經過漫長的審核之后才會決定是否給你貸款。為降低信用建立的成本,互聯網金融出現,互聯網金融依靠大數據來建立信用,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出現,促使信用建立,成本下降已成為時代的趨勢。然而,僅靠互聯網公司大數據產生“信用”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事實上,在當前形勢下,大數據必然是每一個互聯網公司的絕對內部資源,不可能進行無邊的共享,這就產生了“大數據”的多中心的數據孤島問題。區塊鏈技術公開、不可篡改的屬性,為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制提供了可能,各類金融資產,如股權、債券、票據、保單等均可以整合到區塊鏈上,成為鏈上數字資產,在區塊鏈上進行存儲、轉移、交易。區塊鏈,作為金融科技的底層技術架構,必然在很多方面重塑金融業態,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
1.1 區塊鏈+支付(國際清結算)
在支付領域,傳統跨境支付與銀行間清結算過程中,痛點在于其流程需要經過開戶行、央行、境外銀行、代理行、清算行等多個機構,每個機構都有自己的賬務系統,因此速度慢、效率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有助于降低金融機構間的對賬成本及爭議解決的成本,同時,使得金融機構能夠處理以往因跨境成本而被忽視的小額跨境支付的交易,有助于普惠金融的實現。典型的應用如Visa總部2017年推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VisaB2B Connect全新平臺,該平臺基于區塊鏈創業公司Chain.com的底層平臺ChainCore,構建基于區塊鏈的支付統一流程,為金融機構建設處理全球范圍內企業對企業交易的基礎設施。
1.2 區塊鏈+保險理賠
在傳統保險業中,保險機構負責資金歸集、投資、理賠,往往管理和運營成本較高。需要處理的理賠單據繁多,處理單據流程時間長,導致時間成本巨大。區塊鏈技術所提供的智能合約的應用,無須投保人申請,也無須保險公司批準,只需要按照智能合約所規定的理賠條件,實現自動核保,保單自動理賠。區塊鏈上數據真實、難以篡改的特點,可有效簡化保單理賠處理流程,降低處理成本,降低索賠欺詐的概率。典型的應用案例如2017年騰訊云區塊鏈TBaaS與愛心人壽保險公司共同打造的保險理賠一站式服務。
1.3 區塊鏈+交易所
交易所是集中證券交易或商品大宗交易的市場。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開放性、共享性、匿名性、不可篡改性等特征,可以顯著提升交易所登記、發行、交易、轉讓、交割清算效率,也可以保障信息安全與個人隱私。典型案例如2015年末,全球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之一的納斯達克,首次使用了區塊鏈技術交易平臺,完成和記錄私人證券交易。澳洲交易所利用區塊鏈技術與銀行賬戶鏈接,買賣股票后資金可以迅速到賬。目前在證券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僅在證券發行和資金清算環節,有理由相信,未來區塊鏈技術在各種產權交易中必定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1.4 區塊鏈+數字資產
在金融業務典型的大數據交易、資產交易、共享經濟和積分流通與通兌的場景下,區塊鏈技術所提供價值流通能力,能夠讓區塊鏈幫助在數字資產發行與流通中,實現資產確權、交易確認、記賬、對賬和清算;而區塊鏈技術的防篡改能力,將有效防止數據篡改,規避內部作弊風險。
2. 供應鏈領域
供應鏈是一個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所共同組成的,并將行業內的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批發商)、終端用戶串聯在一起的復雜網鏈結構。而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大規模的協作工具,與生俱來地適合運用于供應鏈領域。
2.1 區塊鏈+物流
在物流過程中,利用數字簽名和公私鑰加解密機制,可以充分保證信息安全以及寄、收件人的隱私。區塊鏈技術可以將信息化的商品價值化,資產化,主要是因為區塊鏈技術的所記載的資產不可更改,不可偽造。而固定了商品的唯一所有權,可以使得所有物流鏈條中的商品可追溯、可證偽、不可篡改,實現物流商品的資產化。區塊鏈技術保證貨物安全,避免快遞爆倉丟包,可以優化貨物運輸路線和日程安排,并且解決物流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例如,2016年11月初,歐洲最大港口鹿特丹港與荷蘭銀行、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荷蘭國家應用科學研究院、德斯海姆應用科學大學鮮花交易中心Royal FloraHolland等組成區塊鏈物流研究聯盟,探索區塊鏈在物流領域的作用。這是世界首個專門針對物流領域搭建的區塊鏈聯盟。
2.2 區塊鏈+溯源防偽
目前,繁榮的市場經濟領域中,由于社會分工的精細化,不法商販利用生產-供貨-銷售-消費各個環節中的漏洞和信息不對稱,制造假冒偽劣商品,給國民經濟、產品品牌、消費者都帶來很大損害。由于傳統方式所限,很難通過技術手段來開展產品的溯源和防偽。區塊鏈技術結合物聯網、防偽標簽、物流跟蹤等產品防偽溯源的手段,防范供應鏈中魚龍混雜的原材料供給,防范銷售渠道中出現的各類假冒偽劣商品。區塊鏈技術的溯源防偽可以應用于醫療藥品的溯源,食品的溯源等場景,例如,倫敦的區塊鏈初創企業 Provenance 為企業提供供應鏈溯源服務,通過在區塊鏈上記錄零售供應鏈上的全流程信息,實現產品材料、原料和產品的起源和歷史等信息的檢索和追蹤。
3. 公益慈善領域
眾籌領域互助保險在傳統運作模式下,存在平臺方作弊,監管難度大,公益善款與賬目不透明等風險,導致公眾缺乏信心,信任無法傳遞。區塊鏈技術將每個交易方變成網絡中的一個節點,各個機構的各項資產、產品以數字化的形式在網絡中體現,并解決機構互信問題,形成統一的聯盟,實現資金流向可追溯,信息公開透明,全網信息共享;同時,基于分布式賬簿,防篡改,流程透明可追溯,規避了內部作弊風險。例如,2017年8月,英國的Start Network匯集了42個知名慈善機構,如樂施會(Oxfam),國際關懷組織(Care International)和救助兒童會(Save the Children),與社會企業創公司Disberse合作,使用區塊鏈追蹤資金的流向,以透明迅速的方式減少資金損失并降低資金濫用的風險,使其資助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從而對納稅人和受援者負責。
4. 公共服務領域
4.1 區塊鏈+政務與司法
在公共服務領域中,不論是政務流程還是司法流程,都存在公正與記錄的流程長,證據鑒定慢,記錄存在作假的風險等問題。同時,傳統的存證、電子合同票據與用戶信息的記錄保全過程中,人們的維權成本較高。區塊鏈所具備的防篡改特性可保障智能合約的執行,為智能合約提供運行的平臺。在真實業務場景中,區塊鏈技術可以有效地幫助客戶解決公證、信息記錄與業務流程長,單據繁多和信息作偽與易篡改的問題。例如,西班牙Stampery公司運用區塊鏈技術,幫助司法鑒定、公證、仲裁、審計等權威機構,記錄和存證各項法律文件。
4.2 區塊鏈+文化與教育
在文化產業中,版權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比如音樂娛樂產業中,大到電影劇本,唱片,IP授權,小到一首背景音樂(BGM),甚至是一段素材片段,都會涉及到版權。而在教育領域中,現有的學生信用體系存在不完善、數據的維度局限、缺乏有效的驗證手段、搭建流程復雜以及信息不透明易篡改。通過區塊鏈防篡改與可追溯的特性,可對作品進行鑒權,證明文字、視頻、音頻等作品的存在,保證權屬的真實、唯一性。也可幫助記錄跨地域、跨院校的學生信息,追蹤學生在校園時期的記錄,幫助構建良性的學生信用生態體系。例如,國外的PeerTracks和Ujo就是運用區塊鏈技術在文化領域中非常典型的創業公司。
4.3 區塊鏈+醫療
2017年國務院《“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當中著重提出了,醫療機構應該按照藥品通用名開具處方,并主動向患者提供,不得限制處方外流。同時又探索醫院門診多渠道購藥模式,患者可憑處方到零售藥店購藥。推進“互聯網+藥品流通”推廣“網訂店取”、“網訂店送”等新型配送方式。在這個政策背景下,智慧醫院平臺電子處方信息流動過程中的的保密性、防篡改、全程可追溯等需求就成為重中之重。區塊鏈技術能夠讓患者、醫院、藥企、衛計委(監管方)等多個參與方形成一個互信聯盟,同時滿足監管和安全的需求。例如,騰訊微信智慧醫院就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處方信息的安全流轉。
5. 物聯網領域
物聯網(IoT)蓬勃發展的今天,它不僅給個人消費帶來變化,還給整個社會發展帶來了深刻變化。目前,大型的物聯網平臺依靠中心化模型控制各個電子設備之間鏈接與交互,但是在很多場景下,這種方法變得不是那么實際,比如設備進行數據交換時其中的數據真實性和安全性不能得到保障。 而分布式物聯網平臺正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區塊鏈技術可以幫助實現物聯網平臺的分布式數據存儲,交互,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和可信性,同時可以記錄數據交互的信息。區塊鏈在工業設備、智慧交通與智慧城市等等領域都可以有很好的應用,比如在建筑領域,區塊鏈技術創建了一個去中心化的物聯網賬簿,賬簿可以記錄和保存所有智能設備間的交互信息。例如,國外創業公司Filament,運用區塊鏈技術將智能設備信息上鏈,每個設備在公共賬簿上擁有唯一身份信息,打造了一個去中心化的物聯網平臺。
6. 共享經濟領域
談到共享經濟,總會讓人想到共享單車/汽車,共享房屋,甚至共享電力等等。目前,共享經濟,它還停留在依靠一個公司或一個平臺,讓交易雙方通過這個中心機構達成交易,完成使用權的不斷轉移與共享。然而,這并不是真正的共享經濟,真正的共享經濟是不需要任何第三方中介,用戶間可以點對點的進行交易。恰好,區塊鏈技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區塊鏈其自身所擁有的去中心去中介化的特征,傳輸數據的過程中數據不可篡改且真實可信,它可以幫助創建出一個真正的的共享經濟。比如,國外目前很流行的房屋租賃平臺Airbnb,一旦運用區塊鏈技術,用戶們就可以不再通過Airbnb平臺租賃房屋,而是用戶間可以點對點的進行房屋空間共享。這種共享經濟的生態網絡,讓閑置的資源,比如房屋、汽車、電力和存儲等等都可以實現共享,并給所有共享貢獻者經濟回報,給共享服務接受者成本更低質量更好的服務。這樣,共享經濟優勢才真正顯現出來,優化整個社會資源配置和流通,減少資源的不必要浪費,最終實現共享經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