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儀器作為國家層面的戰略性裝備,其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標志,尤其在保證設備產品質量,提高產品創新能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搭乘中國大力提升產業轉型風潮,“制造大國”如何轉變為“制造強國”,提振“Made in China”產品品牌?我們或許可以結合萊特波特,從測試測量的角度,做個深度分析與解讀,為找尋答案所在做個參考。
制造大國的下一步:品牌立國,不走尋常路
萊特波特中國區運營管理總監李竟麟指出,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而非制造強國。事實上,中國很多大型工廠在信息系統方面,在自動化生產中所用的工具,包括軟件,包括像機械手、夾具、傳送帶等一系列解決方案,以及在整個生產模具工藝上的延展,離全球客戶期望仍有較大差距。
萊特波特中國區運營管理總監李竟麟強調,中國走向制造強國,必然需要更多耐心及高屋建瓴進行規劃,切實建立自身品牌,這些都與測試測量密不可分。
制造業的發展,是一個國家整體綜合實力的體現。目前國內很多制造產業自動化生產水平較低,生產機器人使用的數量、使用的規模及使用的程度尚未達到一個有效的高度。類似機器人這種控制產業,在我國是一個方興未艾的領域,與同行和對手仍存在不小差距。制造業的很多延伸的環節,像機械手、模具工藝、制造信息系統等,這些方面國內企業并未掌握核心技術,很多關鍵核心技術仍被國外廠商牢牢盤踞。因此,在高昂的新技術成本面前,國內廠商只能選用現有的、傳統的、比較落后的生產模式。
李竟麟強調,就中國制造業當前困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全球產業鏈環境中,國際化分工短期內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品牌廠商不會花大量資金、人力物力去做自己的大規模工廠;二是當前工廠還沒有條件去生產一些品牌的設備。反觀中國代工廠商目前面臨的抉擇是,究竟要繼續做制造業的延展,還是像一些***廠商,如華碩、廣達等,從原有純OEM延展到ODM方式,甚至是OBM。這條路是比較艱難的,因為國內廠商對品牌的認識不夠深,往往把品牌的建設理解成在電視上、媒體上打廣告。事實上,品牌是有內涵、有生命的,它應該能夠反映一個企業的愿景和文化,為產品增加附加價值。
目前影響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兩大最為嚴重的因素,一是在整個制造業相關的外圍產業上,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力度,以及國內相關產業的科技進步程度;第二,國內廠商從工廠轉向生態圈,或者行業利潤點更好的OBM位置,需要更多耐心,及更長的眼光進行規劃,建立自身品牌。
品牌建設是龍頭,而技術進步則是龍身,給制造業軟硬件帶來真正的升級。就軟件而言,應當將我們的信息系統真正帶入現代化生產當中。目前普遍對制造業生產的理解是,將模塊安裝到生產線的終端,實時采集生產數據即可。而實際上,最重要的應當是數據挖掘和在數據挖掘基礎上的戰略決策。如何把采集到的數據,通過數據挖掘的提煉技術,結合有經驗的專業人士進行濃縮,集成一個人工智能化決策系統,從海量數據當中做出有價值的選擇。人工智能戰略決策,是未來數據挖掘、發展的分支,也是在生產信息系統提煉的發展主要方向。
中國制造業的崛起,從本土走向國際品牌,從制造工藝、制造科技、基礎技術真正實現自主產權、自主研發的部分,需要10-20年的成長。行業競爭當中,定義規則的人占上風,按規則出牌則永遠會有差距,中國廠商若要后發制人,要敢于不走尋常路,不按常理出牌,李竟麟特別強調。
“Made in China”之困
擁有人口紅利的中國已然成為舉世公認的制造業大國,中國電子產品的足跡走遍全球每個角落。然而,在產品美譽度及利潤等指標上,始終徘徊在全球產業鏈中下端,“Made in China”一度被貼上廉價標簽。
李竟麟指出,造成這一局面原因主要有兩大缺失:一是品牌對產品附加價值的提升作用非常大;第二是原創性的研發。在歐美文化當中,尤其是美國,強調自我個性、精神的展現,強調敢于提出與傳統不一樣的觀點。理念的顛覆,經過智慧火花的碰撞,會產生大量創新的機會。而在中國來講,傳統幾千年文化,集體主義的教育導致大多數人遵循集體共性,缺乏個性、創新。
中國目前的制造業現狀,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中國人口紅利消化過程中的一個戰略決策。作為人口大國,中國絕不可能完全以機器替代人類生產。紅利的背后,需要更多成本去平衡這個效應。因此在相當長時間內,制造大國的規模和戰略不會做大的改變,但我們仍然需要做一個制造業的升級和轉型,讓部分制造業佼佼者先行。對此國家要控制好產業標準,并擁有自己的生態圈,這是目前中國廠商尚不具備的兩大武器。
國家支持+廠商實業精神=品牌建設
實際上,由于沒有自身品牌,加之消費者的選擇習慣是以成本為導向,導致國內大多數企業掙扎在生存邊緣。因此,不僅國家應當給予支持,國內廠商本身要有自己的定力,在壓力下堅持實實在在做點實業。
目前很多民企制造業處于資金成本高昂的狀態,研發資金只是很小一部分,流動資金、拓展資金才是大頭。中國的投資計劃書總是做得十分完備,這導致在很多廠商資金缺乏時沒有得到支持,資金真正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
我國科研資金的使用成本非常高,關鍵在這個體制當中,誰來當流程的控制者。國家不希望浪費,然而在原創性的發展當中,國家投入必定是存在風險的,兼之誠信體制沒有辦法很好的控制也是問題之一。
目前國家大量資金都投在研究院所和學校,現已經在向企業轉變。民企應確定兩點問題:一是不能為了獲取資金而獲取資金。二是,從企業來講,獲取資金有多種方式,關鍵是企業對于成功的期待,應當有長遠的眼光,一步步穩扎穩打。
制造業品牌輸出效率,測試測量來決定!
國外很多廠商會通過反復測試,不遺漏任何一個可能的次品。有些測試項目也許會上下浮動,或長期趨向穩定,但國外廠商都會確保測試項目在他們的測試序列里面,這樣未來數據發生波動,就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問題。而國內廠商往往容易把這些數據當做廢料扔在一邊。生產測試數據的后期挖掘十分重要。這些生產數據的分析、挖掘,能帶給我們重要參考依據,對生產的下一步決策提出最有效幫助。
李竟麟表示,效率差距是存在的,一是由于上述的意識原因,二是生產工藝手段。國外客戶,大批量采用幾個待測物同時測試的方法,通過自動化機器人去自動分揀、投料、取料 ,沒有人工干預,質量可以規避人們生理狀態的波動,在大批量生產情況下成本優勢明顯。
制造裝備的差距,使得短期內在效率上與國外廠商比拼仍有難度,國家應當給予資金扶持,讓本土廠商先從意識上愿意接受使用這些先進手段,從加速度上縮小和國外對手的差距。
測量儀器無疑是產品質量的保護神。眾所周知,電子產品日益多功能和復雜化的同時給產品測試帶來極大挑戰。在測試測量發展當中,芯片是對設施需求,對終端產品質量影響的重要環節。萊特波特以往的商業模式——在定制芯片產品時,會先研發相關的設置方案,包括研發階段與生產階段,并將相關的自動化設置方案同步開發出來,當合作伙伴將芯片賣向市場、客戶時,可以第一時間投入市場,進行批量生產。這是萊特波特的核心競爭力。
李竟麟指出,于萊特波特而言,無線技術不斷發展,作為測試廠商,不但要快于客戶,更要比芯片廠商合作伙伴快一步。如何永遠踏在無線標準發展的最前沿,時刻追蹤技術走向,提前或及時獲得開發低成本高效的解決方案,這是挑戰,亦是成功的前提。譬如,大多數產品當中,影響客戶體驗的,如視音頻、通話質量的感受,都與物理層的指標息息相關,如果給用戶消費電子產品最優體驗,萊特波特必須在生產測試環節,給他們提供幾個方案,并幫助他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及時投向并搶占市場。
政策、法規及行業標準,萊特波特的機遇與挑戰
標準是歐美的成功法則。萊特波特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也有同樣的成功經驗。中國的三大運營商及中國工信部主要電子產品的認證機構,他們所采用的標準、方案、測試設備,尤其是wifi、藍牙方面,幾乎都無一例外的獨家采用萊特波特的解決方案和標準,使萊特波特在無線測量行業中成為領導者。兼之萊特波特十分看重與當地一些標準組織、產業龍頭合作,延長商業模式的生長活力。鑒于萊特波特的客戶私企居多,因此會大大減少與政府溝通時間流程,更能夠專注于幫客戶解決問題,降低成本,李竟麟透露。
于萊特波特而言,和許多外企相比,萊特波特人才就是一個龐大的“聯合國”,她不但吸收大批的中國優秀人才,并且將很多核心技術,包括最新產品的研發放到中國大陸,和中國一起成長。這與萊特波特要做國際化同時“很中國”化的公司理念不無關系。
在全球化競爭中,民企要走出去,外企要走進來,融合發展是關鍵。萊特波特的機遇和挑戰在于,如何在“很中國”的過程當中,做的更加出色,讓客戶在中國市場上更多的用到萊特波特的服務;如何幫助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市場,被更多國際消費者認可。
中國離“制造強國”和“品牌大國”還有多遠?
一個國家的創新力,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一部分;一個國家消費者的消費意識、消費能力、消費素質,也決定了產業界品牌的重要環節。如何把整體生態圈帶向進步,最重要的路是,產業界要通力合作,以包容的心態,以良性競合關系,做出自身差異化,在利潤和生存上擺脫原有的低水平競爭,還可以創造出新鮮的消費體驗,成就消費內在驅動力。
此外,危機感應當存在整個中國產業鏈,存在每一個廠商心目當中。
廠商敢為天下先,這會幫助產業走向成功。相比技術進步,人文科學的進步要更為緩慢。再好的技術,商業文化如果只停留在低成本的價格競爭中,那么也沒有意義。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進步,不僅僅是加了幾臺機器人那么簡單。如果民族對質量、品牌沒有根本性進步,那么消費者的理念沒有與時俱進,那么,再好的產品也只能賣到國外。
???? 文/電子發燒友網執行主編 莫延芬
用戶評論
共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