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2019中國相城春申湖創投高峰論壇·暨中國天使聯合會長三角(蘇州)分會啟動儀式中,恒源電動汽車集團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王祖光先生,分享了主題演講《智能制造,助力智慧城市建設》。
嘉賓介紹
王祖光先生最先為公眾熟知的頭銜是“小靈通之父”和“中國首家納斯達克上市企業締造者”,他參與創業的公司有4家已經上市。過往的成功并沒有讓他停下腳步,2014年王祖光跨界新能源汽車制造領域,隨后成為恒源電動汽車集團聯合創始人與首席執行官,2016年恒源推出了智能造車平臺“容大智造”,預計2020年上半年恒源電動汽車集團即可上市。
雖然在現在的中文社交媒體上非常低調,但王祖光的人生足以用“傳奇”來形容。他出生于上海的書香世家,外祖父于懷仁是聞名上海的“懷仁會計事務所”經營者,祖父王公玙是一位傳奇式的愛國人士。1979年,作為新中國第一批留美學生,王祖光就讀于伊利諾伊州大學,以優異成績取得計算機電氣工程雙碩士學位,并成為學校第一個在兩年半的時間里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的學生。他的研究生導師也是擁有9個博士學位、橫跨多領域的學術界傳奇:人工智能界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赫伯特·西蒙教授(Herbert A.Simon,中文名司馬賀)。
畢業后王祖光先生受雇于英國雷卡公司(Racal-Milgo)擔任系統工程師,負責網絡管理系統的開發,隨后進入當時通訊界最有名的貝爾實驗室(Bell Lab) 成為資深研究員,他的研究課題主要是網絡系統和網絡管理。可以說40多年前,王祖光就成了最早一批接觸人工智能的美國學生。
1989年王祖光決定回國創業,又成了最早一批海歸。之后的故事我們就比較熟悉了:1991年他與陸弘亮、薛蠻子共同創立UT斯達康,讓“小靈通”成為許多中國人第一部手機。2000年3月,UT斯達康成為中國第一批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之一。
王祖光說:“其實我這個人有個愛好,我就喜歡創業。對我來說人生就是過程最重要,浪費過程是最大的浪費。我在40歲的時候退休過一回,后來發現自己是天生要工作的命。”
2006年,王祖光第一次接觸國內的汽車制造產業鏈,這帶給他很多思考。2014年,60歲的王祖光又做了一個新能源車的創業項目,這就是后來的恒源電動汽車集團。到今天為止,恒源的電動車組件和系統已經在20多個國家銷售、使用,其中銷量最大的市場是德國。恒源電動汽車集團在全世界有12個工廠,包括美國、德國、法國、捷克、俄羅斯,日本福島的工廠正在建造中。
智能制造:改變產業與城市的時空關聯
2015年工信部啟動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智能制造創業的黃金時代由此開啟。王祖光通過主題演講表示,基于人工智能、工業自動化和數據化等前沿領域的研究成果,與傳統制造相比智能制造最大的優勢在于三個方面:
第一是信息自感知。
在生產制造過程中智能系統會通過網絡和傳感器自己搜索信息、認知信息。智能制造的過程本身含有對市場信息、供應鏈信息、用戶信息等一系列信息的自動感知。
第二是系統的自決策。
整合多種傳感器上傳得到的信息,系統會根據智能算法產生決策行為,調整生產方式和產量。這個過程排除了以往的人腦智囊,純粹是根據數據做出的自動決策。
第三是任務的自執行。
如何安排生產流程、供應鏈和運輸如何配合產品,這些都是系統會自動執行的。
在智能制造體系運行過程中,深度結合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所有機器、設備、專家系統、市場數據和用戶信息和人工智能軟件都會相互連接、深度融合,形成一種數字化、網絡化和彈性化的制造模式。
數字化制造的最大不同,就是可以根據市場反饋,結合現有供應鏈、根庫存等數據,決定制造行為。彈性制造,最大的不同是從固定生產線變成靈活的加工中心,實現模塊化生產和分布式生產。
什么是模塊化生產?一條傳統的生產線只能生產特定類型的產品,增加一種新產品就要新建一條生產線。而一個加工中心進行的是模塊化生產,通過輸入不同的程序指令,可以生產出作用不同的多種“模塊”,想要一件新產品就從現有的模塊中挑選符合需求的幾件來進行組裝。舉個例子,高通的芯片就是一個產品模塊,它可以應用在各種品牌的手機里。
王祖光表示,未來的制造業趨勢就是模塊化的產品越來越多,每一個供應商都承擔一個模塊的制造,不同的模塊供應商可以分布在全球各個地區,這就是分布式生產。通過分布式生產,可以極大地壓縮生產與運輸時間,減少全產業資源消耗。
恒源電動汽車集團創立的容大智造平臺,最擅長的就是做分布式和模塊化生產,技術和供應鏈是恒源的主場,而品牌營銷、售后服務和應對不同國家千變萬化的市場與監管體系,是恒源的弱項。傳統車企要把國內生產的整車銷售到全球不同國家,還想盈利并且獲得良好的現金流,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基于揚長避短的核心戰略,恒源在海外的合作工廠擁有強大的市場和銷售團隊,對不同國家的監管標準和用戶需求很熟悉,還擁有全部資格認證。因此在國內制造的組件和系統,可以在海外工廠和合作品牌的生產線上組裝,從而更加快速的進入海外市場,這就是智能制造下的分布式生產。
簡而言之,智能制造模式帶來的是時間上的壓縮和空間上的拓展,是全球范圍內的資源、技術、研發、生產和服務的再配置,是對物理上和概念上各種邊界的打破。那么當下必然要問的問題是:智能制造會帶給我們什么樣的未來?
王祖光認為,智能制造首先改變的是C2M模式,即將用戶和工廠連接起來。用戶作為主導,工廠生產的產品可以變成定制,每個消費者都能得到定制化的商品。目前的工業進程還無法做到定制化,因為今天的商業要求規模化,定制的成本太高,要定制就無法形成規模。但現在已經有企業在追求智能定制,這就是智能制造的前導,未來一定可以通過模塊化和分布式制造,達成“規模化定制”。
另外今后的所有產品都是聯網而且互聯的,產品與產品之間,產品與制造它的工廠之間,產品與它的供應鏈之間,都可以互聯。除了產品變得更加透明,智能制造也會讓人力勞動大大減少,也將改變我們的社會。
“有一次我去了郭臺銘那邊,他說你想不想看看我們的黑燈車間?我說可以。去了烏黑烏黑的,電燈一打開就看到機器人在干活,沒有人,所以它可以不要燈。因為機器人不需要眼睛看。這就是非常典型的智能制造。”
王祖光提到一件趣事,說最近美國民主黨的楊安澤要競選總統,呼聲非常高。因為特朗普說美國工人的失業是因為中國的制造業的發展。楊安則提出一個說法:不是中國的制造業,而是新技術影響了美國的制造業。今天的亞馬遜倉庫是無人化管理,即使是中國做玻璃的曹德旺把工廠移到了美國去,他也在準備規模化的使用機器人。所以楊安澤提出,今后我做總統,每個人每個月發一千塊。這個提議聽起來非常的可笑,但其實不可笑,因為未來多數產業都要實現無人化,所以今后應該讓機器人來交稅,讓人來享受。未來人可能是個享受稅收的對象,而不是一個交稅的對象。
為什么特斯拉選擇在中國建廠?因為特斯拉的很多零件都是在中國生產的,這些零件遠渡重洋運到美國去組裝成整車,然后還要從美國運到中國來銷售,這中間的環節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和低效生產問題。但是即使特斯拉在中國建廠,這其中也有很多不合理,因為他們需要把所有東西運送到上海,之后再運往全國各地,依然造成巨大浪費。
基于此,王祖光認為未來的智能制造會改變制造的功能。例如未來一輛車的所有零件都在全國各地分布式生產,而蘇州市場上需要的車輛,可以在蘇州本地組裝,這樣物流環節只需要運輸成本較低的零件,而不是整車。
在改變了制造業的空間和時間關聯之后,智能制造就有能力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首先智能制造導致大量的工作不需要依靠人力,甚至很多研發測試環節都不需要人來執行。未來產業和城市需要的是高度專業的管理人才,去控制和監督生產研發流程。未來的智慧城市需要的人才是智慧者而不是勞動力,企業和政府需要去找到這些智慧者。這就意味著未來每個城市在吸引和培養人才方面的競爭和需求更大了。
另外智能制造將會融入城市機能,變成城市的一部分。因為每一個城市的發展方向不同,需要的公共設施、環境規劃和產業生態也不同,就產生了許多定制化的需求。智能制造最擅長的就是定制化生產,消費市場的定制化與城市建設的定制化并行,因此今后的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是不可分割的。
大會后的采訪環節,針對蘇州相城的發展角度,王祖光認為這兩年來相城政策上持續引進高端制造業、鼓勵產業對接資本,以及扶持許多有潛力、有創新能力的小企業發展壯大,都是很有意義的。
“之前對于相城不太熟悉,來了之后感覺大開眼界。這里的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配套等方方面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我認為這樣的整體環境打造,比起單純的土地、稅收優惠更有吸引力。相城在吸引人才方面的理念尤其關鍵,有好的人才能有好的產業,而吸引好的人才必須要有好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總體來說相城對于投資人和企業家的吸引力還是非常大的,當好的人才和產業集中了,就會形成投資洼地效應,會更快吸引資本。”
-
智能系統
+關注
關注
2文章
407瀏覽量
73298 -
智慧城市
+關注
關注
21文章
4358瀏覽量
99879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889瀏覽量
7785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九識無人車海東市上路試運行 助力西北智慧物流標桿城市建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