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繼續收縮在華的制造產線。
據韓媒報道,三星將于今年11月底前關閉在中國唯一的電視工廠,以適應供應鏈重整計劃,目的是提高效率。
報道稱,工廠位于天津,目前員工300名左右。
事實上,關閉方案在2018年就敲定了。雖然三星在全球保持電視出貨品牌一哥身份,但在中國市場,則面臨極為嚴峻的競爭態勢。
另外,三星還打算年內結束LCD液晶面板生產,全力投入到QD-OLED量子點和MicroLED上,前者號稱技術指標媲美死敵LG的原生OLED,成本卻便宜不少。
此前,三星已經關閉了在華的兩座手機工廠,它們分別位于天津和惠州。
電視工廠關閉后,三星電子在華工廠將僅剩下西安的芯片廠和蘇州的家電工廠。
責編AJX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三星電子
+關注
關注
34文章
15888瀏覽量
182339 -
智能電視
+關注
關注
9文章
1392瀏覽量
96684 -
供應鏈
+關注
關注
3文章
1713瀏覽量
3997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三星電視連續19年銷量奪冠
三星公司于2月18日正式宣布,根據市場調查機構Omida的最新數據,三星再次穩居全球電視品牌銷量榜首,這一輝煌成就已經連續保持了19年。 數據顯示,2024年
三星平澤晶圓代工產線恢復運營,6月沖刺最大產能利用率
據媒體最新報道,韓國三星電子的晶圓代工部門已正式解除位于平澤園區的晶圓代工生產線的停機狀態,并計劃在今年6月將產能利用率提升至最高水平。這一舉措標志著三星在應對市場波動、調整產能策略方
三星西安NAND閃存工廠將建第九代產線
還將進一步邁出重要一步——建設第九代V-NAND(286層技術)產線。 報道指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三星西安NAND廠將在今年上半年引入生產第九代V-NAND所需的新設備。這些先進設備的導入,將為
今日看點丨三星顯示計劃繼續出售第8代LCD設備;索尼圖像傳感器出貨量超過200億顆
生產線,這兩條生產線的LCD設備已經停止運營。 ? 三星顯示的L8線包括L8-1-1、L8-2-1、L8-1-2和L8-2-2四條生產線。其
發表于 12-19 11:07
?550次閱讀
三星電子計劃新建封裝工廠,擴產HBM內存
三星電子計劃在韓國天安市新建一座半導體封裝工廠,以擴大HBM內存等產品的后端產能。該工廠將依托現有封裝設施,進一步提升三星電子在半導體領域的生產能力。
三星計劃關閉半數晶圓代工產能以應對虧損
據報道,三星電子半導體部門正面臨巨大的財務壓力,第三季度代工業務虧損預計高達1萬億韓元(約合7.24億美元)。為了降低成本,三星已決定暫時關閉
三星平澤P4一期產線調整:將同時生產DRAM和NAND Flash
據韓國媒體報道,三星電子已決定調整其平澤園區P4產線第一期的產能分配,以應對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這一決策標志著三星電子在半導體生產策略上的重要調整。
三星將出售西安芯片廠舊設備及產線
三星電子即將啟動一項重大舉措,計劃出售位于中國西安的NAND閃存工廠的舊設備及產線。這一決定標志著三星在半導體業務上的一次重大調整,
三星電子OLED面板需求激增,攜手天馬微電子填補供應缺口
11月8日,據最新報道,三星電子今年對其智能手機產品線中的OLED面板需求預計將達到驚人的1.632億塊。然而,一個挑戰也隨之而來:
今日看點丨三星將出售西安芯片廠舊設備及產線;理想汽車聲明!未設立任何銷售代理或授權經銷商
1. 三星將出售西安芯片廠舊設備及產線 ? 三星電子很快將開始銷售各條前端和后端工藝生產線的舊設備,其中包括其位于中國西安的NAND閃存
發表于 11-07 11:11
?909次閱讀

三星電子將出售中國工廠舊設備,含西安NAND閃存廠生產線
三星電子即將啟動一項計劃,將其位于中國西安的NAND閃存工廠以及其他前端和后端工藝生產線的舊設備進行銷售。這些設備原本因美國政府的壓力而積壓,現預計將通過中國本土企業或第
三星顯示加速8.6代IT OLED量產計劃,預計2025年底前實現
近日,三星顯示在第三季度業績的電話會議上透露了其8.6代OLED產線的最新進展。公司表示,面向IT領域的8.6代OLED產
三星印度工廠工人結束罷工
三星電子在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金奈市得工廠在歷時一個多月的大罷工后,終于迎來好消息,三星電子印度分公司透露工會已經決定取消在印度金奈工廠罷工的計劃。?而
三星確認平澤P4工廠1c nm DRAM內存產線投資
據韓國媒體最新報道,三星電子已正式確認在平澤P4工廠投資建設先進的1c nm DRAM內存產線,并預計該
三星P4工廠戰略調整:優先建設存儲器產線
代工線的建設,轉而優先推進PH3產線的建設。這一決策不僅標志著三星半導體業務方向的重大轉變,也凸顯了當前市場環境下,企業靈活應對挑戰、尋求新增長點的戰略智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