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代工廠,很多人很容易就想到富士康、比亞迪、立訊精密。而作為脫胎于富士康集團的工業富聯,也很容易被外界貼上“代工廠”的標簽。
事實上,自成立之初工業富聯就將它的發展方向,放在了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制造上。不過,在實際發展過程中資本市場對工業富聯的表現似乎并不滿意,使得其在上市以后股價一直跌跌不休。
在股價下滑的背后,低毛利是其中最大的誘因。與低毛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在研發投入上的大手筆,這也可以看出其對智能制造的熱心。
仍未擺脫“低毛利”困境
10月30日,工業富聯(601138.SH)發布了2020年三季報。財報顯示,前三季度工業富聯共實現營業收入2825.76億元,同比增長0.96%;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8.05億元,同比降低13.54%。從前三季度的整體凈利潤來看,其凈利潤下滑明顯。但考慮到疫情這個特殊變量的影響,這個表現總體并不算差。
單獨看工業富聯的第三季度財報會發現,僅在第三季度,工業富聯的營收就達到了1059.22億元,較二季度實現了環比增長9.56%,較第一季度增長32.31%。
能夠恢復這么快,主要得益于國內疫情的有效控制和國內經濟的迅速恢復。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內GDP總量首先實現了0.7%的正增長,第二三季度國內經濟的強勁恢復,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復蘇發展。
整體來看,隨著前三季度業務的恢復增長,工業富聯的凈利潤也有了明顯恢復。根據第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工業富聯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到37.65億元,環比第二季度單季增長18.64%,較第一季度增長101.56%,基本保持了穩健的發展節奏。
但本季度工業富聯仍沒有擺脫“低毛利”困局。據財報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9年,其毛利率由10.50%降至8.38%。而從本次發布的前三季度的凈利潤率情況來看,今年前三季度工業富聯的凈利潤較前兩年的凈利潤率,分別下滑0.31%、0.51%。低毛利嚴重拖累了資本市場對其的評估,使得其股價長期徘徊于發行價附近。
另外,工業富聯近幾年的營收總體陷入停滯,也是股價低迷另一大誘因。據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2019年,工業富聯的營收分別為3545億元、4153億元、4086億元,2019年工業富聯的總營收不升反跌,正顯示出了這種尷尬。
而這種尷尬也間接傳導到了工業富聯的股價上,使得投資者對其成長性并不太看好。截至目前為止,工業富聯的市值還停留2713億上,與其同行立訊精密的3838億市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重金投入智能化轉型
為了應對這種挑戰,工業富聯正在通過多年積累的制造經驗與客戶布局,進行智能化的轉型。
工業富聯董事長李軍旗曾在之前的財報業績會上表示,工業富聯要實現智能制造就需要“軟硬整合”,硬件指裝備、工具、材料,軟件則是工業大數據、工業人工智能、工業軟件,由此形成其獨有的工業互聯網生態。
為了達成此目標,工業富聯近年來在研發投入上不遺余力。根據工業富聯披露的2019年年報顯示,2019年工業富聯的研發費用同比增長4.76%,達到了94.27億元,這個數額超過了其2019年全年利潤的一半(186億)。研發人員數量有兩萬三千多人,占公司總人數的比例由2018年9.2%上升至11.4%。
在巨大的資金投入下,工業富聯開始在相關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績。比如在5G與AI技術方面,工業富聯參與了5G+工業互聯網3GPP國際標準的制定,開發了5G小基站、5G模組,并且推出了跨行業領域的富士康工業云平臺(Fii Cloud)。并開始向行業內一些巨頭企業,輸出技術解決方案。在專利方面,其已經擁有的有效專利超過了3736項,大部分已處于量產階段并進入市場。
另外,技術的進步還直接推動了工業富聯期間管理費用的下降,為其降低了直接的生產成本,使得其整個經營效率得以提升。
7月份,工業富聯還通過協議轉讓方式收購DC Software持有的鼎捷軟件3997.13萬股人民幣普通股股份,約占后者總股本的15.19%,成為后者第一大機構股東。據了解,后者在工業軟件設計、研發、運維方面具備獨特優勢。此次入股,也為后期兩者之間加強工業智能合作鋪平道路。
加碼智能制造才是核心
對于以工業制造起家的工業富聯來說,其所做出的智能化轉型,說到底還是為了持續開拓智能制造這個新領地。
根據Markets and Markets預測,2023年全球智能制造的市場規模將成長到2991.9億美元,2018年至2023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11.9%。預估到2023年,亞太地區智能制造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208.7億美元(40.4%),歐洲地區達到774.9億美元(25.9%),北美地區達到765.9億美元(25.6%),其他地區達到242.3億美元(8.1%)。
廣闊的市場前景,自然早就引起了工業富聯的注意。早在2017年工業富聯就提出了“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的戰略,多年來工業富聯在該領域進行了重金投入。據2019年財報數據顯示,僅2019年前三季度工業富聯在“智能制造”上就投入了超過63億元。
正是通過工業富聯在智能制造領域多年的持續投入和建設,才逐漸建立起“電子化、零組件、模塊機光電垂直整合服務商業模式”,形成了全球3C電子行業最完整、最高效的供應鏈和最大規模、快速量產的智能制造能力。
如今,工業富聯已經能夠為客戶提供機光電一次購足整體解決方案和全球組裝交貨服務,能夠滿足客戶在全球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交貨需求。截止2019年年末,工業富聯的業務已經遍及四大洲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球一流的客戶提供綜合智能制造服務。
其傾力打造富士康深圳龍華工廠,還在去年1月份舉行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入選世界“制造業燈塔工廠”,成為業內柔性制造、工業互聯網的標桿企業。不過,對于目前的工業富聯來說,智能制造還是一個需要持續深耕的全新領地,而且參與者并非只有工業富聯一個。
新的長期考驗
面對這個快速增長的萬億市場,想要進來角逐的遠不止工業富聯一家。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已經入局智能制造的企業,囊括了阿里、小米、海爾、格力等諸多巨頭企業。
10月28日媒體消息稱,阿里巴巴犀牛智造第二個產業園在安徽宿州正式投產,該工廠總規劃30萬平方,助力商家更好地備戰今年雙11。據悉,犀牛制造是阿里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而做出來的數字化、智能化制造平臺。它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大量應用云計算、IoT、人工智能技術,只需要使用極少數的人力,就可以實現工廠的智能化、數字化生產。
據相關消息披露,秘密運行3年來,目前犀牛制造已與200多個淘寶中小商家進行試點合作,跑通了數據驅動、快速反應的新制造模式。這意味著,阿里在智能制造領域已經先行一步了。
同樣是在九月份,小米創始人雷軍在中關村論壇上表示,小米的手機制造智能工廠目前正在計劃二期。據預計,該工廠投產后,一年能實現600億到700億產值。據雷軍介紹,這個工廠實行全自動生產線,甚至不用開燈,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該工廠一年生產百萬臺手機。其力量之強悍,由此可見一斑。
據了解,小米為了做這個項目,專門成立了120億的產業基金,用于參與產業投資和研發投入。此外,格力、美的、海爾、TCL等國產廠商,也在推進自己的智能工廠落地。
這意味著在智能制造領域,一場巨頭競賽已經拉開了帷幕。起于工業制造的工業富聯想要從這場競賽中脫穎而出,仍要經受長期考驗。
責任編輯:xj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617瀏覽量
76592 -
智能工廠
+關注
關注
3文章
1014瀏覽量
42588 -
工業富聯
+關注
關注
0文章
30瀏覽量
317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智能制造與工業4.0的關系
探尋芯片行業的未來:產能提升與毛利率增長的雙贏之道
![探尋芯片行業的未來:產能提升與<b class='flag-5'>毛利</b>率增長的雙贏之道](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6/88/wKgaombbtKSAbxZjAAB7jSile9s525.png)
飛機制造5G智能工廠數字孿生工業物聯平臺,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毛利率下滑,芯片企業如何逆風翻盤?
![<b class='flag-5'>毛利</b>率下滑,芯片企業如何逆風翻盤?](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4/AB/wKgaombGo12ARkf6AAB4HBDupmA575.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