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機器視覺通常指的是二維視覺系統即通過攝像機拍攝一張平面照片,然后通過圖像分析或比較來識別物體,可以看到物體上的一個平面特征,可以用于缺失/呈現檢測,離散目標分析模式對齊,條形碼檢查和光學字符驗證,以及各種基于邊緣檢測的二維幾何分析。
業界認為,從二維到三維的轉變將成為機器視覺的第四次技術革命。
從黑白到彩色,從低分辨率到高分辨率,從靜態圖像到電影,二維視覺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但是,由于二維視覺無法獲得物體的空間坐標信息,因此很難支持與形狀有關的測量,如物體的平整度、表面角度、體積或區分同一顏色物體的特征,或具有接觸面的物體位置之間的測量。這些短板,三維視覺卻提供了解決方案。不僅如此,隨著行業對精度和自動化需求的提高,三維機器視覺越來越受歡迎。
“三維視覺將成為機器標配的眼睛”
的盧深視是在人工智能第二波浪潮中脫穎而出的公司,創始人戶磊是三維視覺方面的專家,預見三維視覺在5年內能打開一片市場,而創立了的盧深視。并在離客戶更近的深圳設立營銷中心,由公司COO楊斌常駐。
相對于二維視覺,行業普遍關注的是三維視覺落地的時間點是否真的到來?楊斌認為這并不需要擔憂,2020年和2021年,三維和二維的產品價格不斷趨于持平,產品的升級替換浪潮將勢不可擋。
在安防等對安全精度要求更高的場景,的盧深視三維視覺感知系統奪得開門紅,但是現階段,公司仍在繼續探尋未來3年可爆發的三維視覺應用場景,例如智慧支付和智能門鎖行業,兩者背后都涉及用戶重要的財產,其安全要求同樣很高。三維視覺就可滿足其安全性需求。
然而,光有安全還遠遠不夠,比如智慧支付的場景是零售交易過程,如果首位識別通過率不高,客戶體驗差同樣會讓商家心生退意,所以新事物要達到穩定成熟階段才能面向更大范圍的商業場景推出。
據了解,2019年,的盧深視產品在誤報率為百萬分之一的前提下,首位識別通過率大于97%,等效1:1錯誤率小于萬億分之一。
“圍繞客戶做產品,三維全棧是大勢所趨”
圍繞三維視覺人臉識別,的盧深視為了匹配不同的場景做了很多適配工作,隨著用途和場景的變化,算法要求、結構光調整、硬件設配等要素全部發生配套性變化。楊斌坦言,這一路過來,并不容易。
以智能門鎖行業為例,智能門鎖有很多種開鎖方式,從密碼到指紋、再到二維人臉,再到半三維人臉(紅外光+二維算法)、發展到現在的真三維人臉,產品一路迭代,證明用戶對更高安全性的訴求是永無止境的。
的盧深視曾與某智能門鎖品牌廠商合作,拉上了3D模組供應商來三方配合,但是由于硬件模組和算法分屬兩家公司,很多參數和性能在匹配協調上無法達到最優,導致產品的性價比和性能大打折扣。這說明,僅僅提供算法,產品只能滿足可用,但遠遠達不到客戶的市場需求預期。
因此,的盧深視決定圍繞產品提供整體的三維全棧解決方案,在產品上深度跟客戶綁定,提供全棧算法+三維結構光+優化SDK調參+智能化模組等服務。在人員結構上,的盧深視也做了調整,單個項目團隊囊括計算機學科專家+結構光學科研究員+硬件設計/軟件設計等綜合人才。
圍繞客戶做產品,以市場為導向,考慮的首位不僅僅是算法的領先性,而是好用、易用、穩定和可靠,從用戶體驗出發的思維做產品。對于現階段的的盧深視來說,長短板很清晰,算法+適配軟件+綜合解決方案是長板,而需要補的短板是3D結構光模組等硬件部分。
楊斌認為,對于最終交付來說,硬件部分是為了獲取算法的“養料”(人臉3D結構圖),而最終的檢驗這些“養料”是否是高質量的有效信息還是靠的盧深視的算法。硬件部分核心的價值更多是為了配合算法,在最終交付的時候,客戶在乎的是整體的產品穩定和可用。
現階段三維視覺行業產業鏈配套并不完善,由于三維視覺仍屬于較前沿的技術,供應鏈匹配上存在技術難度高、標準不統一等諸多問題,整合產業鏈是三維視覺產業化應用的必要路徑。
“做全鏈條解決方案很累,但這也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如果有能夠跟我們產品實現適配,且合作成果超出客戶預期效果,沒必要那么累把產業鏈上下游都打通”楊斌坦言。
而這種前瞻布局,跟華為前瞻布局5G專利市場、中國領先高鐵技術、移動支付接入人臉識別技術等如出一轍,這個階段對于的盧深視來說,處于更穩健的技術靜默期,他們將投入更多的時間來將產業鏈環節的技術壁壘給建立起來,以在后面的全球刀刃戰取得更大的先發優勢。基于此,的盧深視在積極參與到國內和國際的三維視覺相關的行業標準制定中。
“擁抱頭部廠商,實現產品覆蓋最大化”
涉及到個人信息的三維人臉識別,本質是信息安全。獲得市場占有率的前提是品牌必須在終端用戶心中有較好的信用評價,能做這個事情的企業屈指可數,從流量和資金兩重維度上考量,頭部廠商能感知到最直接的消費者訴求變化。
雖然的盧深視是面向企業提供三維視覺產品,但是最終他們的產品是給用戶使用的,好用與否決定了頭部廠家是否批量采購,也決定了單款產品的利潤空間,頭部廠家意味著產品有了良好的渠道資源。
技術型公司主動擁抱頭部廠商,實現產品覆蓋最大化正成為主流。
甚至準確來說,當頭部廠商對用戶需求聚合能力更強時,他們會主動尋求用戶需要的技術解決方案,而這個效率比新技術找應用場景要高出很多,而相反,如果跟隨小廠家定制,可能事倍功半。這也是的盧深視在智慧支付和智能門鎖領域,與行業頭部廠商開展合作的原因。
今年的黑天鵝事件讓技術創新變得更難了,特別是初創企業。很多事情在早期已經發出相關的信號,疫情只是提供了導火索。楊斌認為,中國技術型企業,由于外部的綜合環境,技術創新的節奏必將慢下來,這意味著從科學家到企業家轉型會成為這波技術創業者必須面臨的共同考題,他們要脫離實驗室思維,要著眼于分毫的財務報表,要著眼于產品的客戶滿意度,要著眼于研發投入和其他投入的重新測算。
調整好心態,迎接沖擊,將是2021年的技術公司的主基調!
責任編輯:haq
-
3D
+關注
關注
9文章
2912瀏覽量
108015 -
機器視覺
+關注
關注
162文章
4406瀏覽量
12074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