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米創紀錄地在一年內發布了兩款旗艦機的同時,雷軍的“老師”——黃章,正在準備做一件小米2014年就已經啟動的事情。
11月24日,廣東珠海,魅族大樓。大樓外墻上魅族17的巨幅海報被換成了“Lipro,歡迎光臨”。第二天,魅族官方宣布將正式進入智能家居領域:Lipro是其智能家居新品牌,新品發布會定在了1月5日。
說實話,在年末這一波手機大廠的新機發布潮中,小米11搶發了驍龍888,接下來牛年春節期間還會有一批各大品牌的驍龍888新機型陸續問世。這種聲勢下,Lipro似乎和魅族過去一年的狀態一樣,難以激起任何波瀾。
J.Wong不是魅族的萬能藥
此次Lipro品牌發布會的邀請函背面,標注了非常醒目的「Inspired by J.Wong」,這預示著Lipro品牌將會出自魅族的靈魂人物——黃章之手。這似乎讓人有些期待,同時也會有一些倦怠。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黃章就以“那個男人”的身份無數次出現在魅族發布會的PPT以及論壇中。他就像魅族的精神圖騰,同時也是“好貨”的代名詞,魅族似乎在努力向用戶傳達一個信息,那就是“黃章出品,必屬精品”。
不過2017年黃章在微博宣布回歸魅族時,當時的魅族剛剛經歷了Pro 7的嚴重失利,急需一位天降猛男來挽救公司日益下滑的狀態。作為若干年前曾被稱為“中國最接近喬布斯”的創業家,J.Wong因為長時間的歸隱,很長時間以來都是被外界神話的重點對象,彼時無論是公司內部還是外界,對于黃章的回歸都充滿了期待。
類似的情況在小米也出現過。2016年小米遭遇銷量下滑,雷軍親自下場接管了手機研發和供應鏈管理團隊,最終讓小米度過危機重返增長之路。這也成為很長一段以來小米最傲嬌的事情,我們總能在發布會上聽雷軍說道——小米是唯一一家出現銷量下滑之后還能夠重新恢復增長的手機公司。
17年末到18年初,魅族對于黃章回歸的期許應該和當初小米內部對雷軍的期許一樣,一旦出山就能夠將魅族拉回正軌。
但這兩個人的眼界和能力仍有著不小的差別。雖說雷軍當年做智能手機之前曾經向黃章請教了“入門知識”,但從本質上來看,黃章和現在已經轉行直播賣貨的羅永浩更相像。偏執、孤傲的性格讓黃章回歸后打造的魅族產品,總是偏離在市場主流之外,這很像始終“堅持自我個性”的錘子手機。
雖然說在同質化嚴重的智能手機市場,差異化設計總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差異化是要建立在產品力和技術積淀上的。而從魅族15開始到今年的魅族17,連續三年魅族和黃章依然沒能等來預想中的那個引爆市場的差異化舉措。無論是產品銷量、品牌競爭力還是內部調整上,魅族都沒能迎來一次逆襲。
黃章的偏執和堅持己見,很多時候并沒有為魅族帶來優勢。
根據此前的相關媒體的報道顯示,當初魅族16發售期內,黃章曾在李楠最初設定的銷售數字上提出了“Double”的要求。但李楠認為過于冒進,一直沒有同意,最終黃章繞過李楠,直接單方面要求加量,最終導致渠道壓力巨大,前后花費一年的時間才清完庫存。這一舉措也導致了魅族新一輪的資金拮據,直到珠海國資委注資后才緩解了公司的資金問題。
也正是因為魅族16的銷售問題,李楠淡出了公司管理并最終離職。當然,黃章也沒給李楠留面子,其離職之后直接在論壇說了一句“費財”。
一手打造魅族的銷量并肩挑魅藍重擔的李楠,是否“廢材”我們無法判斷,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黃章出山親掌魅族1400多天后,魅族手機幾乎已經被市場遺忘。
可能是當初魅藍幾乎代表了魅族的整個市場門面,外界對于李楠這個被稱為“連呼吸都在營銷的胖子”還是相對認可的。
在其離開魅族之后,很多人都在觀望他會去哪家公司一展拳腳。后來恰逢小米搭建“復仇者聯盟”,在盧偉冰、常程、楊柘、王曉雁、苗雷等手機圈大咖加盟后,很多人都認為李楠的下一站會是小米。
不過,在魅族奮斗7年的李楠卻認為“智能手機的戰爭已經結束”,于是他跑去搞起了一個特別小眾的極客外設生意。
李楠這句話說得沒錯,從2007年第一代iPhone發布至今,過去13年是屬于智能手機的時代。而接下來的十年,則屬于IoT時代,魅族今天的選擇正要是擁抱這個新的時代。
Lipro能否撐起魅族的IoT生態?
互聯網是有記憶的,這并非魅族首次嘗試智能家居生態布局。早在2015年魅族就曾聯合海爾、阿里發布過智能家居平臺lifekit智能硬件平臺,彼時的魅族尚處在行業巔峰,手機年銷量超過2000萬臺,當時又剛剛獲得阿里5.9億美元的投資。
從時間節點上來看,魅族的這個動作非常快也很精準,當時布局IoT生態的企業并不多,如今在國內IoT生態相當完善的小米也才剛剛入局一年。
而且,無論從時間窗口還是市場影響力、資金、資源等各個方面來看,當時的魅族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但或許就像李楠后來反思的那樣,魅族在與阿里的合作中很好的扮演了一次“豬隊友”的形象。有錢、有資源、有市場的三強結合,最終并沒有像友商那樣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尤其是在手機系統層面的合作不愉快,直接導致阿里和魅族在2017年徹底決裂。現在阿里憑借著天貓精靈這一用戶基礎龐大的IoT入口,正在聯合各大家電品牌快速豐富著自己的IoT生態。而小米、華為等智能手機企業也均以手機為基石推出了自己的1+4+X和1+8+N戰略。
不難發現,所有成熟的IoT生態都必須要有一個足夠便捷且用戶基數龐大的入口。隨著IoT行業的迅速發展,多入口概念逐漸被外界接受,而所有入口成立的前提都是產品本身足夠強大且擁有較大的用戶基數。
在這一點上,手機大廠自然無需贅言,每年銷量幾千萬甚至上億臺的智能手機就是它們最好的的入口。所以,我們看到華為和小米IoT戰略中的那個1就是手機。
至于阿里、百度等互聯網公司,則是以智能音箱為主要入口來搭建自己的萬物互聯生態。通過這幾年瘋狂的燒錢補貼,目前國內智能音箱已經形成了阿里、百度、小米三足鼎立的狀態。充足的市場保有量,也讓小度、天貓成為了自身IoT生態入口的不二之選。
反觀魅族,如今想要搭建自己的IoT生態,一個首要先考慮的問題就是入口在哪里?魅族手機嗎?
如果是15、16年的時候,年銷量超過2000萬臺的魅族手機可能還能擔負起這樣的任務,但現在的魅族早就沒有了當年的風光。從黃章決定砍掉魅藍產品線那一刻起,魅族就失去了這一基礎。2020年一整年,魅族僅僅發布了魅族17一款產品(兩個型號),所有型號在市場上的銷量也早就站隊“others”許久。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INNO 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國內手機銷量總數約為7933萬部,魅族的銷量占比約為0.3%,銷量不到24萬臺。考慮到魅族17發布時間在今年5月份,2季度的銷量可能會相對較高,但即便如此魅族的年銷量預估也就只有百萬臺左右。
這樣的銷量想要承擔起IoT生態入口的重任,顯然是力不從心。
黃章當年砍掉銷量擔當魅藍的做法不難理解,因為他想要利潤最大化,而只有手機的高端產品才能帶來更多直觀、豐厚的利潤。
但黃章沒有想到的是,幾經波瀾的魅族品牌是擔不起高端的重擔的,或者說不可能一蹴而就。高端化是個長時間的積累與沉淀過程,這個過程中需要魅藍品牌不斷擴充用戶基礎,并在吸引用戶的同時為自己日后的生態布局打下基礎。
隔壁家的小米是這樣做的:將紅米品牌獨立成Redmi,小米品牌沖擊高端。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雷軍始終非常小心謹慎,直到今天最新的小米11起售價也不過3999元起。
而黃章“破釜沉舟”版的操作是直接將魅族推到懸崖邊上,如今被迫選擇“小而美”。回顧過去十幾年來智能手機市場的發展歷史,“小而美”只是個偽命題,無數曾經標榜小而美的品牌現在都已經退出歷史舞臺。
入口之外,魅族還有哪些資本來支撐它的IoT生態建設?目前尚不知道魅族這次的發布會將帶來幾款產品,但一個成熟的IoT生態是需要一個強大入口與眾多產品相互搭配、融合的。小米靠著早期投資的生態鏈企業打造了屬于自己的“竹林”,華為、阿里憑借著龐大的資金實力和用戶基礎不斷吸引著其他行業(產品)加入到自己的生態鏈中。
所以,目前魅族的舉措是令人疑惑的,一年僅發布一款手機,年銷量僅僅只有百萬級別的魅族拿不出足夠的用戶基礎,也不可能拿出太多資金進行小米、華為式的IoT投入。時隔五年再次發力IoT布局,魅族需要的不是把當年的步驟再來一遍,然后冠之以「Inspired by J.Wong」就靜待市場反饋。
要知道,沒有足夠的用戶基礎吸引合作伙伴加入自己的生態,僅僅憑借著「Inspired by J.Wong」又如何打動這些企業以及曾經的魅友?
【結束語】
站在今天魅族的立場來看,再次選擇入局IoT生態并沒有錯,只不過當魅族手機銷量難以支撐這股勢能的時候,想要憑借現有用戶基礎、品牌實力以及資金儲備去啟動IoT生態難度很大。當魅族品牌逐漸被時代的長河淹沒,「Inspired by J.Wong」這塊魅族自認為的金字招牌也很難成為最后的救命稻草。魅族想要再次崛起,需要的是大破和大立。
責任編輯:PSY
-
魅族
+關注
關注
7文章
2673瀏覽量
45894 -
生態系統
+關注
關注
0文章
704瀏覽量
20797 -
IOT
+關注
關注
187文章
4233瀏覽量
19798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