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目前全球眾多汽車廠商受到了汽車芯片供應緊張的影響,大眾、福特、豐田、Stellantis等眾多汽車大廠都有波及。
在代工商產能緊張,面臨較大代工壓力的情況下,汽車芯片供應緊張,可能會波及到其他領域,三星電子此前就曾表示,由于芯片代工商急于解決汽車芯片短缺問題,汽車芯片短缺對芯片代工商帶來的沖擊,可能就會擾亂用于智能手機的存儲芯片訂單,波及手機領域。
同時由于芯片制造過程復雜,芯片代工商擴大產能也需要時間,全球芯片供應緊張,在短期內也難以解決,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芯片代工商聯華電子的CFO在1月底就曾表示,他們的工廠已經滿負荷運行,產能短期內難以增加,他們至少需要6個月才能把生產線準備好。
而英文媒體在最新的報道中提到,專注于NAND閃存主控芯片的慧榮科技,認為代工和封裝產能方面的限制,可能導致全球芯片供應緊張的狀況持續到2022年年底。
責任編輯:YYX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89瀏覽量
427293 -
三星電子
+關注
關注
4文章
569瀏覽量
40715 -
聯華電子
+關注
關注
0文章
56瀏覽量
1674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全球儲能需求持續增長,從創紀錄的2024邁向更輝煌的2025
增速達到76%。 ? 而到2030年底,將以21.2%的增長率高速增長,超過光伏、風電和新能源汽車。僅看2025年,儲能市場需求將持續旺盛,
2024年全球芯片市場將增長18.8%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的最新預測,全球芯片市場將迎來強勁增長。數據顯示,在人工智能需求的強勁推動下,2024年全球
蘋果Vision Pro頭顯大幅減產,或將于2024年底停產
據最新報道,蘋果公司已對其Vision Pro頭顯的生產計劃進行了大幅調整。供應鏈人士透露,從今年初夏開始,蘋果已顯著削減了Vision Pro頭顯的產量,并有可能在2024年底前完全停止生產這一版本的設備。
特斯拉計劃2025年底前在中國投產六座版Model Y車型
據可靠消息透露,特斯拉正醞釀一項重大戰略調整,旨在通過引入六座版Model Y車型,進一步鞏固其在中國市場的領先地位,并為其經典暢銷車型注入新的活力。該計劃預計于2025年底前在中國上海超級工廠
AI芯片先進封裝供應緊張,臺企加速布局FOPLP技術
產能供應的緊張局勢,中國臺灣地區的半導體企業迅速響應,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扇出型面板級封裝(FOPLP)這一前沿技術,以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先機。
臺積電德國晶圓廠即將動工,預計2027年底量產
半導體行業的重大進展傳來,臺積電計劃在德國德累斯頓的晶圓廠項目即將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據業內消息人士透露,臺積電預計將于2024年底正式動工建設這座備受矚目的新晶圓廠,標志著公司在全球布局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愛立信:2029年底全球5G用戶將達56億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電信網絡設備領域的巨頭愛立信再次為我們揭示了5G技術的廣闊前景。其最新發布的《愛立信移動趨勢報告》中,一項引人注目的調整尤為引人關注:原本預計于2029年底全球5G用戶數將達到
臺積電熊本二廠建設啟動,預計2027年底投產
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臺積電再次展現其強大的市場布局能力。近日,據日本共同通信社報道,臺積電位于日本熊本縣的第二座晶圓廠(熊本二廠)已啟動建設前的整地工程,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正式開工建設,目標于2027年底投入運營。
美光將在日本廣島建DRAM芯片制造工廠,2027年底或將竣工
美光近期發布公告,將斥資45至55億美元在日本廣島建設DRAM芯片制造工廠,以引入頂尖EUV設備,預計最早于2027年末實現先進DRAM量產。
蘋果或將跳過Mac Mini M3版,轉而使用M4芯片
早前,古爾曼曾表示蘋果公司打算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初期間,推出搭載M4及M4 Pro芯片的新型號Mac mini。如今,其再次強調,由于新款Mac mini預計將于今年底面世
2024年工業行業轉型展望
行業變革中的挑戰與機遇
2024年將是全球工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一年。CADENAS著眼于最重要的五大主題:數字化轉型、技能短缺、供應鏈、可持續
發表于 02-23 16:55
英偉達市值躍居全球第四
自2022年底以來,人工智能(AI)的熱潮在全球范圍內持續升溫,而英偉達公司成為了這場科技狂潮中最搶眼的受益者。作為美國芯片行業的巨頭,英偉
英國AI芯片巨頭Graphcore尋求出售
然而外媒最新報道指出,盡管身處人工智能熱潮之中,英國家族企業AI芯片制造商Graphcore的狀況卻不太理想。自2022年起,該公司不僅未實現盈利反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