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作為人類智慧皇冠上的明珠,不管是5G、AI、云計算還是物聯網等種種行業,都需要芯片作為驅動,我國科技的快速發展,更是建立在芯片之上。但是我國卻是芯片進口大國,全球50%左右的芯片都銷到了國內。但中美科技競爭的日益激烈,讓許多國內科技巨頭紛紛開始打造自己的芯片產業鏈,比如說小米的澎湃,華為的海思,而在這些科技企業中,口號最響的也許就是武漢弘芯。
2017年成立的武漢弘芯,投資額高達1280億,可謂是千億國產芯片巨頭,也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弘芯成立后“野心”非常大,作為半路起家的半導體企業,上手就主攻14nm芯片,并且在2019年底獲得了一件“稀有裝備“—ASML的EUV光刻機,可以制造出7nm工藝的芯片,緊接著目標就瞄準了7nm工藝,甚至一度從臺積電搶人,還要求芯片產能達到3萬片每月,規模直逼中芯國際。但僅僅過了4年,這這件事卻出現了巨大的轉折。
根據消息稱,武漢弘芯已經通知所有員工在2月28日提交了離職申請,并于3月5日前全部辦理完離職手續。千億芯片巨頭隕落,這一消息可謂是震撼到了國內整個芯片行業。
為什么弘芯會走到這一步呢?
首先,過于“心浮氣躁”,要知道,芯片制造是一個長期投資的行業,不管是三星、臺積電還是中芯,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次的突破都是建立在上一次的基礎之上,比如想要完成10nm的芯片,就必須先突破11nm的技術,而且想要實現量產,必須提升良品率,而弘芯由于工藝并不成熟,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足夠的芯片代工訂單。常規來講,如果實現14nm,就應該在第一時間將先進工藝變現,不應該搞脫鉤,反而被“野心”反噬,只能靠補貼續命,這也許是走到這一步的主要原因。
其次,不管是人才,還是投資規模,弘芯表面上看似非常厲害,但卻無法獲得國內頂級投資機構的融資,因為在行業內的投資機構非常了解這個行業,芯片制造本身就是投資高,周期長,回報低,與社區團購、電商、游戲等互聯網產業完全不一樣,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風險確實很高,即便投資上千億,依然可能會虧得血本無歸。
所以說,想要在芯片方面取得成就,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才是王道;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楚,三星、臺積電正在進軍3nm制程,硅基芯片的發展即將達到工藝極限,想要徹底擺脫西方技術,還要取決于碳基芯片、硅基芯片和光子芯片等新興芯片技術上的突破。
關于武漢弘芯的結局,大家怎么看?
編輯:jq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92瀏覽量
427352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536瀏覽量
270358 -
武漢弘芯
+關注
關注
1文章
4瀏覽量
9222
原文標題:千億芯片巨頭隕落,曾一度進軍7nm,今所有員工提交辭呈
文章出處:【微信號:AMTBBS,微信公眾號:世界先進制造技術論壇】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