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www成人影院-在线观看www日本免费网站-在线观看www视频-在线观看操-欧美18在线-欧美1级

0
  • 聊天消息
  • 系統消息
  • 評論與回復
登錄后你可以
  • 下載海量資料
  • 學習在線課程
  • 觀看技術視頻
  • 寫文章/發帖/加入社區
會員中心
創作中心

完善資料讓更多小伙伴認識你,還能領取20積分哦,立即完善>

3天內不再提示

“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區榜單即將迎來第五屆

hl5C_deeptechch ? 來源:DeepTech深科技 ? 作者:DeepTech深科技 ? 2021-04-18 09:28 ? 次閱讀

“科學研究的進展及其日益擴充的領域將喚起我們的希望。”這句話似乎格外適合剛剛過去的一年。

面對疫情之下復雜多變的社會形勢,強化科技力量已成為每個人心中殷切的愿景。也正是在這種眾人懸懸而望的期盼下,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磨礪以須,倍道而進,一幅波瀾壯闊的的科技畫卷正在世人面前緩緩展開。

在這種“危”與“機”并存的情況下,青年人勇立潮頭,劈波斬浪,他們在生物醫療、生命科學、人工智能區塊鏈新能源等新興技術領域探索著每一片人類未知的土地。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作為在國家科技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正在以其卓越的創新能力為科技房屋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國家之所重者,人才也。”挖掘與培育深稽博考、潛精研思的優秀學者是國家和人民長期以來的迫切需要。 2017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聯手 DeepTech 開創全新“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區榜單(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TR35 China)。至 2021 年,“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區榜單已成功舉辦四屆并尋覓到 140 名杰出的科技人物,發掘了百余項世界級突破性研究成果,獲得了業界和科學界的廣泛認可。這份榜單不僅將匯集中國最有潛力改變人類生存方式的科技青年,更將展現未來科技的發展方向與商業趨勢。

2021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區榜單即將迎來第五屆,在此,我們歡迎 35 歲以下的中國青年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創業者報名參選。同時,也向社會各界征集候選人提名,希望您與我們一起來為青年成長鋪路搭橋,共同努力推動中國科技創新。 本次榜單評選獲得了來自國內外各個專業領域的權威人士的支持,截至目前,已確認 42 位全球重量級的專家評委,具體名單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李蘭娟,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會士(AIMBE Fellow),中國醫師協會感染科醫師分會和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學分會主任委員。 李蘭娟院士是著名的傳染病學專家,主要從事肝衰竭與人工肝、感染微生態以及新發突發傳染病方面的研究。主編出版了我國首部《人工肝臟》、《感染微生態學》和教育部規劃教材《傳染病學》等專著近 40 部。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 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創新爭先獎章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等榮譽。

陳十一,理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教育基金會聯合理事長、深圳市政協常委。 曾任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工學院院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機械工程系系主任、講席教授。陳十一是 2017 年度求是杰出科學家獎獲得者,國際著名的流體力學家和湍流理論家。領導了一系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創新群體項目、973 計劃項目、工信部重大專項等。

吳朝暉,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IEEE Fellow、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士、中國自動化學會會士、國家現代服務業領域總體專家組組長,兼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曾任 973 計劃項目首席、863 計劃信息領域專家等。 吳朝暉校長主要研究領域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他是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員、浙江省特級專家以及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作為第一完成人,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 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 項、何梁何利科技創新獎,研究成果入選 2016 年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林忠欽,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 項,獲評長江學者成就獎、何梁何利創新獎等。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73 計劃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學科帶頭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學科評議組機械工程學科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先進制造學部主任、科技部“973 計劃”制造與工程科學領域咨詢組組長、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制造業質量品牌組”組長等。

施一公教授于 1989 年畢業于清華大學,1995 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學位,1998 - 2008 年歷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Warner-Lambert / Parke-Davis 講席教授。2008 年全職回清華大學,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2018 年任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教授主要運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系統闡述了哺乳動物、果蠅、線蟲三種模式動物細胞凋亡蛋白酶激活、抑制、再激活、及調控的分子機理。

陳忠偉教授,現任 Waterloo 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和納米技術工程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應用納米材料與清潔能源實驗室主任,電化學能源中心主任。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首席科學(Canada Research Chair, Tier 1),國際電化學能源科學院(IAOEES)副主席。陳忠偉院士也是知名期刊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副主編,及多個其它國際期刊的編委, 加拿大,美國和中國等國家自然科學與技術等重要基金評委。

陳忠偉教授主要從事燃料電池、鋅-空電池, 鋅-鋰液流電池,鋰硫電池和鋰離子電池的先進納米電極材料和系統的研究開發。在國際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 360 余篇,被引用近 32, 000 多次,H 因子達 89,另外,編著書 3 部,章節 11 章,申請 / 授權美國和國際專利 60 余項,在美國和加拿大啟動多家高科技公司。陳忠偉曾獲 2016 年度加拿大最高國家科技獎“E.W.R. Steacie Memorial Fellowship”,2017 年度當選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并獲得由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頒發的盧瑟福紀念獎章“Rutherford memorial medal”以獎勵其在先進電池材料,燃料電池以及超級電容器等科學研究領域所作出的杰出貢獻。2018、2019 和 2020 年,陳忠偉被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評選為“高被引學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HCR)“。2019 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包信和教授為物理化學家、理學博士、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和英國皇家化學會榮譽會士(HonFRSC)。1987 年獲得復旦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博士學位。2017 年 6 月起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主要從事能源高效轉化相關的表面科學和催化化學基礎研究,以及新型催化過程和新催化劑研制和開發工作。在天然氣(甲烷)直接轉化制高值化學品和煤基合成氣直接制低碳烯烴等研究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包信和教授擔任 J. of Energy Chemistry 期刊(Elsevier)共同主編,《中國科學》、《國家科學評論(NSR)》,以及 Angew. Chem. Int-Ed、Energy & Env. Sci. 、Surf. Sci. Report、Chemical Sci. 和 ChemCatChem 等學術期刊編委和顧問編委。曾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周光召基金會基礎科學獎、中國科學院杰出成就獎、獲德國化學工程和生物技術協會(DECHMA)和德國催化協會催化成就獎(Alwin Mittasch Prize 2017),和 2018 年度陳嘉庚化學科學獎。

John A. Rogers 教授于 1989 年在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獲得化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1992 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和化學碩士學位,1995 年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1995 年至 1997 年間,在哈佛大學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他曾先后于貝爾實驗室(1997-2002)和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2003-2016)開展研究,隨后進入美國西北大學擔任 Louis Simpson and Kimberly Querrey 教授、Querrey Simpson 生物電子研究院院長。 他發表了 750 多篇論文,是 100 多項專利的共同發明人,并且與他人共同創立了多家成功的技術公司。他的研究獲得了許多獎項的認可,包括 MIT TR100(2001 年)、麥克阿瑟獎(2009 年)、麻省理工學院萊梅爾遜獎(2011 年)、《史密森尼》雜志“美國天才獎”(2013 年)、美國材料學會獎章(2018 年)、富蘭克林協會本杰明·富蘭克林獎章(2019 年)。他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高文教授,現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博雅講席教授、院長,鵬城實驗室主任,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AVS)工作組組長,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IEEE Fellow)、美國計算機協會會士(ACM Fellow)。主要從事人工智能應用和多媒體技術、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與圖像處理、虛擬現實方面的研究。

Peter Norvig 是谷歌研究部主任,他曾擔任谷歌核心搜索算法小組總監和 NASA Ames 研究中心的計算科學部主任,同時也是 NASA 的高級計算機科學家,于 2001 年獲得了 NASA 杰出成就獎。他于 1986 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曾在南加州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2006 年獲得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杰出校友獎。 他的著作包括《人工智能:一種現代方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該書是人工智能領域的主要教科書),《人工智能編程范式:Common Lisp案例研究》(Paradigms of AI Programming: Case Studies in Common Lisp),《Verbmobil :一個面對面對話的翻譯系統》(Verbmobil: A Translation System for Face-to-Face Dialog)。他是美國人工智能協會(AAAI)會士、國際計算機協會(ACM)會士、加州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史維教授是香港科技大學校長,亦是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在 2010 年 8 月加入科大出任首席副校長前,史教授是美國密歇根大學 Clarence L. “Kelly”Johnson 講座教授及航天工程學系系主任。 史教授于美國密歇根大學取得航天工程學博士學位。他曾撰寫及共同撰寫五本書,以及多份期刊和會議文章,內容遍及計算和建模技術,涵蓋流體力學和相關的設計優化問題、生物及低雷諾數空氣動力學、能量和推進力,以及與航空和太空飛行器相關等廣泛主題。他是多個由美國政府和不同行業資助的跨機構研究項目的首席研究員,負責研究未來的太空運輸、仿生飛行及計算航空科學。 史教授是美國航天及宇航學會(AIAA)及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院士,并曾獲得多個研究和專業貢獻獎項,包括 2003 年美國航天及宇航學會 Pendray 航天文獻獎、2005 年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熱能轉換紀念獎及 2009 年工程師委員會(加州 Sherman Oaks 分會)杰出教育家獎等。

潘建偉院士長期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檢驗等方面的研究,對多光子糾纏干涉度量、量子通信等研究有創新性貢獻,是該領域的國際著名學者。 潘建偉院士有關實現量子隱形傳態的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科學》雜志“年度十大科技進展”,并同倫琴發現 X 射線、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等影響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雜志選為“百年物理學 21 篇經典論文”。其研究成果曾 3 次入選英國《自然》雜志評選的年度重大科學事件、7 次入選英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進展”、6 次入選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事件”、12 次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中國年度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滕錦光教授于 2019 年 7 月 1 日出任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校長。執掌理大前,滕教授為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滕教授是一位結構工程學者,他的學術成就得到同行的廣泛認可。滕教授于 2017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也分別于 2013 年與 2015 年當選為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及愛丁堡皇家學會通訊院士。 滕錦光教授為復合材料-混凝土界面和復合材料約束混凝土提出了一系列理論模型,在此基礎上系統地建立了復合材料加固混凝土結構設計理論,并開拓了復合材料 - 混凝土 - 鋼等新型組合結構的研究,大量成果被中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設計規范或指南采用。

崔屹教授現為美國斯坦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終身教授,世界著名的材料科學家,現任知名科學期刊《納米快訊》副主編,美國灣區光伏聯盟共同主任和電池 500 聯盟共同主任。崔教授從事納米、新材料、新能源、環境保護和生物科學的研究。他發表的科技論文的被引用指數 H-index(Google)高達 200。 2014 年, 他被路透社評為世界排名第一的材料科學家。他的三項不同的技術 (2016 新型冷卻布料,2014 新型熱電池, 2010 納米電擊殺菌)分別三次被《科學美國人》評為“十大改變世界的技術”。2017 年他被授予美國 Blavatnik 國家獎, 2018 年入選電化學學會會士,2016 年入選美國材料學會會士,2015 年入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004 年被評為世界頂尖青年發明家獎。崔屹教授目前在美國申請超過 50 項專利。2008 年崔教授在美國硅谷創建 Amprius(安普瑞斯)公司,生產出全世界能量密度最高的鋰電池,在消費電子無人機和電動汽車上有廣泛應用。2015 年,崔教授與美國前能源部長、1997 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朱棣文教授(現為斯坦福大學物理系教授)在硅谷共同創建了 4C Air 公司,將他們合作發明的突破性技術產業化,致力于潔凈空氣的過濾,用于 PM2.5 和新冠病毒等顆粒物的凈化。2017 年,崔教授創建了 EEnotech 科技控股公司,將他的其它多項技術產業化。

邵陽教授主要從事表面科學、催化與電催化、電化學儲能材料等相關方向的研究,在能量轉化與存儲、電催化用納米功能材料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1987 年 9 月,邵陽考入北京工業大學原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1992 年 7 月畢業,獲得工學學士學位。后于密歇根理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002 年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任教。2018 年 2 月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1 年擔任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雜志顧問委員、2012 年擔任 ChemElectroChem 顧問委員、2014 年擔任 Journal ofPhysical Chemistry 顧問委員、2015 年擔任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7 年 9 月北京化工大學客座教授。

邵陽院士在 Science、Nature Energy、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Materials、Nature Chemistry 等期刊發表論文超過 370 篇,總被引超 3W,連續兩年(2015 和 2016 年)進入湯姆森路透社高被引名單,并于 2011 年擔任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雜志顧問委員,于 2012 年擔任 ChemElectroChem 顧問委員,于 2014 年擔任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顧問委員,于 2015 年擔任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編輯。

Kam W. Leong 教授于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化學工程博士學位,于 1986 年加入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2006 年加入杜克大學。2014 年,他加入哥倫比亞大學,從事研究非病毒基因編輯、口服生物制劑、生物材料介導的炎癥調節和基于 iPSC 的單芯片組織。梁教授已發表 400 余篇經同行評審的研究手稿,引用量超過 52,000 次,H 指數為 120,擁有 60 多項已授權專利。他的研究曾獲得生物材料協會克萊姆森獎和 CAB 全球生物材料領導獎。梁教授目前當選了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并擔任 Biomaterials 期刊總編輯。

戴瓊海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戴瓊海教授主要學術方向為立體視覺和計算攝像學。他長期致力于該研究領域的理論和關鍵技術創新,主持承擔了國家科技部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973 項目和國家基金委重大儀器項目,負責研制了立體視頻重建與顯示和新一代立體視覺理論與關鍵技術等,分別在 2016 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2 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和 2008 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他獲得很多個人獎項和榮譽,在 2005 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09 年受聘教育部“長江學者***10 年 973 項目首席科學家,2014 年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2017 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獲得者。

李俊峰國家能源咨詢委員;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

李俊峰先生長期從事能源經濟和能源環境理論的研究,先后組織并主持了我國可再生能源法、國家中長期能源規劃的起草工作、參與了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能源法草案、國家應對氣候變 化方案等重要文件的研究和起草工作。組織過中國能源發展戰略問題研究、中國低碳發展宏觀戰略問題研究等重大國家發展戰略研究課題。作為主要作者之一,他還參與了 IPCC 第二次至第四次評估報告的編寫。他于2017 年1 月被授予第九屆扎耶德未來能源終身成就獎。

盧煜明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李嘉誠醫學講座教授 盧煜明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李嘉誠醫學講座教授。盧教授的重點研究集中于血漿內游離 DNA 的生物學及診斷應用。于 1997 年,盧教授成為第一位科學家發表有關于孕婦血漿內發現胎兒游離 DNA 之研究,自此他一直處于這個嶄新研究領域的最前線。有關技術已被全球廣泛應用,并成為了產前胎兒醫學的范例。盧教授亦利用血漿游離核酸就癌癥檢測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特別是對于鼻咽癌的早期發現和監察有重大裨益。 盧教授的研究成果對全球醫學及科學界影響深遠,屢獲國際殊榮,當中包括 2014 年費薩爾國王國際醫學獎、2016 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9 年復旦—中植科學獎及 2021 年科學突破獎–生命科學獎。盧教授亦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以及港科院創院院士。

陳國強清華大學教授、合成與系統生物學中心主任

陳國強教授從 1997 至今擔任清華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生物合成 PHA 材料及其下一代工業生物技術”的研究。在國際學術期刊上共發表微生物技術和生物材料相關論文 370 多篇, Google Scholar 引用六萬多次,H 指數大于 100。獲得授權專利 40 項,50 個公開專利。他開發的技術已經在數家公司用于大規模生產微生物塑料聚羥基脂肪酸酯 PHA,使我國成為 PHA 領域國際上學術和產業最發達的國家、以及其醫學應用研究做多的國家。

陳教授是 973“合成生物學”項目以及國家重大專項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合成與系統生物學中心主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兼職講座教授。曾連續 6 年獲得清華大學學生“良師益友”的光榮稱號,進入清華大學“良師益友”名人堂。連續 9 年獲得清華大學高論文他引的“梅貽琦獎”。連續六年獲得 Elsevier 出版社生化與分子生物學高引用作者。

陳 曦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 陳曦教授 1994 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少年班,1997 年于清華大學獲碩士學位,2001 年于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2003 年起執教哥倫比亞大學,現為地球與環境工程系終身教授。2007 年,獲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NSF 頒發的事業獎,2008 年獲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獎(PECASE),是美國政府官方授予青年學者的最高獎勵。2010 年獲 ASME 的 Sia Nemat-Nasser 青年學者獎,2011 年獲得 SES 的青年學者獎章,2012 年獲得 ASME 的 Thomas J.R. Hughes 青年學者獎;他是國際上囊括 ASME 和 SES 這兩個權威協會的所有三項青年力學科學家大獎的第一人。 陳曦教授現任哥倫比亞大學地球工程中心主任和先進能源與環境材料中心主任,在美國和中國主導和參與了大量的可持續發展能源、環境、生態、新材料、納米科學等領域的基礎和應用科研、技術孵化和產業化項目。他是國際公認的材料和力學界新一代領軍人物之一,也是國際上全碳循環(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的領導者之一和全柔性鋰電池的發明人之一。

樊春海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 樊春海,上海交通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學士、博士,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博士后。2004 年至 2018 年間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2018 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現任轉化醫學研究院(國家轉化醫學科學中心)執行院長。 曾擔任科技部 973 首席科學家,并獲得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和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及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完成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美國化學會“測量科學進展講座獎”和第十二屆“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等。入選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國際電化學學會(ISE)、美國醫學和生物工程院(AIMBE)和英國皇家化學會(RSC)會士,兼任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副主編,ChemPlusChem 編委會共同主席。已在 Nature 等雜志發表論文 500 余篇,引用 》4 萬次,H 因子 》100,近七年連續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歐陽明高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歐陽教授于 1993 年在丹麥技術大學能源工程系獲博士學位,之后在清華大學任教至今。他長期從事新能源動力系統研究。從 2007 年至今連續三個五年計劃擔任國家新能源汽車重點科技專項首席專家、2010 年起擔任中美清潔汽車研究聯盟中方首席科學家。他在鋰離子動力電池熱失控機理與防控、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性能衰減與壽命優化以及混合動力發動機控制等方面開展了理論創新、技術突破和產業化應用的系統性工作,獲得包括兩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在內的多項國內外科技獎勵并培育出多家學生創業型高科技公司。此外,他還是國際交通電動化期刊 eTransportation 的創刊主編。

David A.Weitz哈佛大學物理系和應用物理系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David A.Weitz 是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畢業后在 Exxon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工作了將近 18 年。他曾擔任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物理學教授,1999 年至今擔任哈佛大學物理系和應用物理系教授。他領導的小組主要從事軟物質科學的研究,重點關注材料科學,生物物理學和微流體學,已有幾家初創公司將其實驗室的研究概念商業化。David A.Weitz 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以及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顧 臻浙江大學藥學院院長、求是講席教授 顧臻教授畢業于南京大學化學系及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2010 年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獲得工學博士學位;同年博士后獲聘于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系 /Koch 癌癥綜合研究院、哈佛大學醫學院。2012 至 2018 年任教于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 / 北卡州立大學聯合生物醫學工程系,獲評 Jackson Family 杰出講席教授。2018 至 2020 年任 UCLA 生物工程系正教授,并任生物技術/生物醫學與工程培訓中心主任。2020 年 9 月全職受聘于浙江大學。 顧臻教授目前已發表學術論文 200 余篇,申請專利 100 余項。曾獲“斯隆研究獎”、英國皇家化學會 Felix Franks 獎章、國際藥物控釋學會(CRS)“青年學者獎”、Small 青年科學家創新獎、美國糖尿病學會(ADA) “Pathway”研究獎等。曾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2019 年當選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會士。其課題組首次報道了血糖響應“智能胰島素貼片”的原型,提出了閉路透皮遞藥系統的新概念,并率先利用血小板的靶向性及脂肪細胞的代謝通路遞送藥物,相關技術正在臨床轉化。目前擔任 Science Advances 及 Nano Research 副主編。

謝曉亮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 謝曉亮,生物物理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教授是單分子酶學的創始人、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顯微成像技術和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 1984 年謝曉亮教授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系。1990 年在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后進入芝加哥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1992 年進入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工作。1999 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終身教授。2009 年任哈佛大學 Mallinckrodt 講席教授。2010 年主持創辦了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目前改名為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2016 年組建了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他多次獲得包括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美國化學會 Peter Debye 物理化學獎, 美國生物物理學會 Founders 獎等在內的國際大獎。

張亞勤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科學”講席教授、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 張亞勤博士是清華大學“智能科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他于 2014 年 9 月至 2019 年 10 月擔任百度公司總裁。出任百度總裁前,張亞勤博士曾在微軟公司工作 16 年,歷任全球資深副總裁兼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微軟中國董事長和微軟移動全球副總裁。 張亞勤博士是數字視頻和人工智能領域的世界級科學家和企業家,擁有 60 多項美國專利,發表 500 多篇學術論文,并出版 11 本專著。他發明的多項圖像視頻壓縮和傳輸技術被國際標準采用,廣泛地應用于高清電視、互聯網視頻、多媒體檢索、移動視頻、和圖像數據庫領域。他是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人工智能委員會”委員、“未來交通指導委員會”唯一來自中國的委員,并擔任全球最大技術開放平臺 Apollo 聯盟理事長。他也是聯合國計劃發展總署(UNDP)企業董事會董事。 張亞勤博士在國際上獲得過諸多專業獎項和榮譽,2020 年當選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士;2019 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17 年榮膺澳洲國家工程院(ATSE)院士,也是該年度授予的唯一外籍院士;1997 年他被授予 IEEE 院士,成為歷史上獲得這一榮譽最年輕的科學家,并于 2004 年獲得 IEEE 技術先鋒獎。張亞勤博士是歐亞科學院院士,在十余所世界頂尖高校擔任校董、榮譽或客座教授,并在 5 家高科技公司擔任董事。

溫江濤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IEEE Fellow;深圳市鉑巖科技董事長 溫江濤博士現任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長聘正教授,IEEE Fellow。多項研究成果被國際標準采用并授權三星公司,為世界知名的 UCLA 工學院歷史上最大的專利授權協議,并被阿里巴巴、華為等采用。作為技術負責人創辦了多家公司,被 Dell等公司收購。作為天使投資人投資多家高科技公司被 Facebook 等公司收購。指導學生獲IEEE最佳論文獎和兩次提名,全國挑戰杯特等獎等大獎。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Google Faculty Research Award, IEEE Capocelli 獎,兩次日內瓦發明博覽會金獎和 37 項美國專利。

夏豐年耶魯大學工程與科學副教授 夏豐年教授 1998 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2005 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隨后在 IBM 公司研究院工作。他在 2013 年開始于耶魯大學電子工程系任教至今。他的研究方向包括低維材料中光和物質的相互作用以及輸運特性。同時他也發展基于新材料的光子和電子器件,并研究這些器件在通訊、成像、計算以及能源中的應用。他所獲榮譽包括總統青年科學家獎、自然科學基金會職業獎、海軍研究辦公室青年科學家獎、2011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以及 IBM 公司 Corporate 獎。

David Schmittlein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院長

David Schmittlein 從 2007 年至今在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任職院長,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市場進程評估、市場決策改進方式等。他因在公司市場行為評估、市場調查研究設計、高效通訊戰略開發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而贏得很高的學術聲譽。他有超過 40 本出版物,主要集中在市場、管理、經濟學與統計學領域。

Schmittlein 院長是國際著名的營銷學專家,曾經在沃頓商學院任教多年,任沃頓商學院出版社主編委員會主席,硅谷開源軟件公司 Cignex 董事。在加入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之前,Schmittlein 院長曾任多家國際企業商業咨詢顧問,如 AT&T、American Express、Boston Scientific、Ford Motor Company 等。

王小凡杜克大學 Donald and Elizabeth Cooke 終身講席教授 王小凡,癌癥生物學家。1986 年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之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1992 年在杜克大學開始他的獨立學術生涯,現任杜克大學 Donald and Elizabeth Cooke 終身講席教授。王小凡教授在細胞信號轉導、DNA 損傷與修復、腫瘤微環境等多個癌癥相關的領域均有重要發現。王小凡教授在 TGF-β 相關研究領域先后發表了 100 多篇論文,其中在Cell、Nature、Science、Genes & Dev、PNAS 等高水平雜志上發表 20 余篇。從 2006 年,他開始擔任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生物化學期刊》的副主編,是 JBC 建刊百余年來的第一位亞裔副主編。 王小凡教授長期堅持通過多種渠道為中國的教育科技發展建言獻策,推動、促成了一系列改善中國科研環境的政策制度。從 2007 年起他被聘請為中國國務院僑辦海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2008 年,王小凡教授作為發起人, 同其他 50 多位教授一道致信溫家寶總理,呼吁國家盡快提高博士生的生活待遇,并得到政府的積極回應:2010 年開始全國博士生的月收入平均提高了 2~3 倍。從 2010 年起,他被聘任為科技部重大科學計劃專家組成員,從而直接參與了對科研計劃評審過程中相關問題的許多改革工作。

許 平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許平,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曾于 1998 年至 2012 年間擔任山東大學教授,2005 年至 2008 年間擔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百人計劃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工業與環境微生物技術、微生物代謝工程等。許平教授已經獲得國內外發明專利 80 多項,多項重要成果已經實現或者正在實施規模產業化;在領域有影響的刊物如 PNAS、Nat Commun、Angew Chem、JACS、mBio、Trends Microbiol、Mol Microbiol、J Biol Chem 等發表論文 200 多篇,據 Google Scholar 檢索,論文引用近 12000 多次,H 影響因子 58。研究成果得到國內外同行較好的認可,如分別在 2014 年、2015 年和 2019 年被美國醫學生物工程院(AIMBE)、美國發明家科學院(NAI)、美國微生物科學院(AAM)甄選為 Fellow。

楊 強微眾銀行首席 AI 官;香港科技大學講席教授;AAAI 2021 大會主席 楊強教授于 1989 年在馬里蘭大學獲得計算機系的博士學位,之后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和 Simon Fraser 大學任教。楊教授的研究方向為遷移學習及其工業應用,是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的創始主任,香港科技大學的大數據研究所的創始主任。他是 IEEE Transactions on Big Data 和 ACM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 的創始主編;獲得 2018 年 ACM SIGKDD 杰出服務獎。他是 AAAI 執行委員會委員、 CAAI 副理事長,以及 AAAI/ACM/CAAI/IEEE/AAAS 的 Fellow。

張成奇悉尼科技大學副校長、杰出教授;2024年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大會主席 張成奇教授現任悉尼科技大學副校長,是人工智能領域的杰出專家、計算機科學領域的高級科學博士(DSc),同時也是澳大利亞人工智能理事會理事長,澳大利亞計算機學會會士、新南威爾士州科學與工程(工程和ICT類)獎及悉尼科技大學副校長卓越研究(領導類)獎獲得者。其研究方向是分布式人工智能。 張教授是在 AI 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的第一位大陸華人作者,是 2020 年和 2021 年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IJCAI)的評獎委員會委員,并獲選 2024 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大會候任主席。2021 年,陳教授受邀成為上海 WAIC-2021 主席團成員之一。他曾參與多個中國項目的評審工作,包括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973 項目、863 項目、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以及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

李朝軍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麥吉爾大學 E. B. Eddy 講座教授;加拿大綠色化學首席科學家 李朝軍教授為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TWAS)、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AAAS)、美國化學學會會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加拿大化學化工學會會士、加拿大綠色化學首席科學家。 李朝軍教授于 1983 年獲鄭州大學學士學位,1988 年獲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碩士學位,1992 年獲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博士學位,1992 至 1994 年為斯坦福大學博士后,在 1994 至 2003 年間分別擔任美國杜蘭大學化學系助理、副、正教授。2003 年起任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化學系 E. B. Eddy 教授,加拿大 NSERC 綠色化學 CREATE 中心主任, 魁北克省綠色化學和催化中心聯合主任等。李教授獲得了美國 NSFCareer Award(1997)、中國海外杰出青年基金(2000)、美國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2001)、加拿大綠色化學與工程獎(2010)等。 他開創的 A3 偶聯反應收錄在 Name reactions, 交叉脫氫偶聯反應(CDC)收錄在《有機人名反應、試劑與規則》的書中。

張 鈸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張鈸,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主要研究人工智能、人工神經網絡機器學習等基礎理論,以及這些理論應用于模式識別、知識工程與機器人等技術研究。于 1958 年從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畢業后留校任教。1980 年至 1982 年,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伊利諾依大學進行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的研究工作。2011 年漢堡大學授予他自然科學榮譽博士。 張鈸院士已發表 200 多篇學術論文和 5 部專著。他的專著獲得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出版社頒發的優秀學術專著特等獎。他的成果分別獲得 ICL 歐洲人工智能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二等獎、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以及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勵。他參與創建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于 1990 年至 1996 年間擔任該實驗室主任。

張良方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終身教授;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

張良方教授,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士和碩士,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化工與生物分子工程博士,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后。2008 年加入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從事仿生納米醫學研究。他開創了細胞膜包裹納米材料技術并引領這一前沿科研領域。目前已經發表學術論文 220 余篇,申請美國及國際專利 110 余項。

張教授曾獲得美國化學會拉梅爾獎(Victor K. LaMer),《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艾倫·科爾伯恩獎(Allan P. Colburn),美國《大眾科學》年度“十大杰出青年科學家”,及卡比勒(Kabiller)青年科學家獎。2015 年當選為美國醫學和生物工程學會(AIMBE)會士,2018 年當選為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會士, 2020 年當選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NAI)院士。自 2017 年,連續四年入選全球高引學者榜單。

米 磊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兼聯席 CEO 米磊,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光學博士,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聯席 CEO,中國“硬科技”理念提出者。他致力于打造硬科技創業雨林生態,目前已成功孵化 240 余家硬科技企業(包括九天微星、馭勢科技、夢之墨、奇芯光電、超維景生物、特微智能、微光醫療、安科迪智能、深科技、賽富樂斯、瑞識科技、鯤游光電等公司在內)。近年來米磊博士及其團隊圍繞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深入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組建了專注于“硬科技”的雙創平臺,搭建了科技創業孵化生態體系。

施路平清華大學教授、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 施路平,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光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SPIE fellow。2012 年加入清華大學創建類腦計算研究中心。研究領域:類腦計算、信息存儲、集成光電子、智能系統和儀器。發展了全球首款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異構融合“天機芯”,利用自動自行車構建了一個人工通用智能研究展示平臺。2004 年榮獲新加坡國家科技獎。曾擔任國際會議 IEEE NVMTS、ODS、MRSsymposium 主席。

Erdal Arikan畢爾肯大學教授;5G 極化碼之父;香農獎得主

Erdal Arikan 出生于土耳其安卡拉。他在 1981 年獲得加州理工學院的學士學位,并于 1982 年和 1985 年分別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的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Erdal Arikan 在 1987 年加入畢爾肯大學,任電氣電子工程系教授。2008 年,Arikan 教授公開發表了 Polar 碼論文,開拓了信道編碼的新方向,是世界上第一類能夠被嚴格證明達到香農極限的信道編碼方法,現已成為 5G 標準的一部分。Arikan 教授也因此被授予了多個獎項,包括 2010 年 IEEE 最佳論文獎,2013年 IEEE W. R. G. Baker 獎,2018 年 IEEE Hamming 獎,2018 年華為極化碼特別獎以及 2019 年 IEEE 香農獎。

Tomaso Poggio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教授 Tomaso Poggio 是麻省理工學院腦和認知科學系的講席教授,生物和計算學習中心的聯合主任,同時也是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實驗室和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的教授,是 DeepMind 創始人、Alpha Go 之父 Demis Hassabis、Allen Instituted 的負責人兼首席科學家 Christof Koch 和 Mobileye 的創始人兼 CTO Amnon Shashua 的導師。作為一名計算神經生物學家,他的研究方向包括視覺系統的生物物理學和行為學,人類和機器視覺及學習的計算分析。Poggio 出生于意大利熱那亞,并在熱那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曾在馬科斯·普朗克研究所擔任教職。他是 AAAI 的創始會士,美國國家人文與科學院院士。他曾獲得馬科斯·普朗克獎章,麻省理工學院 50K 創業大賽獎,以及 Otto-Hahn-Medaille 等榮譽。 更多重磅評委正在確認中。..。..

原文標題:全球“最強大腦”助力中國科技英雄榜!發掘頂尖科技創新青年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DeepTech深科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計算機
    +關注

    關注

    19

    文章

    7544

    瀏覽量

    88664
  • 5G
    5G
    +關注

    關注

    1356

    文章

    48507

    瀏覽量

    566085

原文標題:全球“最強大腦”助力中國科技英雄榜!發掘頂尖科技創新青年

文章出處:【微信號:deeptechchina,微信公眾號:deeptechchina】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收藏 人收藏

    評論

    相關推薦

    東風汽車入圍第五屆《汽車風云盛典》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總臺財經節目中心特別策劃的第五屆《汽車風云盛典》發布入圍名單,第五屆《汽車風云盛典》推委會從2024年在中國市場上市的新車型中,共推薦出31款入圍車型和9個特別推薦入圍項目,其中,東風汽車4款車型和2
    的頭像 發表于 12-24 14:46 ?350次閱讀

    安路科技榮膺財聯社第五屆“精英董秘獎”

    12月13日, “2024第五屆鸞鷺精英董秘論壇暨頒獎典禮”在貴州遵義隆重舉行。本次活動由上海報業集團指導,財聯社主辦,百余家上市公司董秘、券商分析師及公司高管出席。會上發布了“第五屆精英董秘評選
    的頭像 發表于 12-16 16:31 ?319次閱讀

    九聯開鴻受邀參加第五屆新型電力系統國際論壇

    近日,由中國南方電網公司主辦的第五屆新型電力系統國際論壇暨第二十屆中國南方電網國際技術論壇在海南博鰲隆重舉辦。
    的頭像 發表于 12-12 13:58 ?221次閱讀

    芯啟源連榮登第五屆畢馬威中國“芯科技”新銳企業50榜單

    近日,畢馬威中國在上海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重磅發布“第五屆‘芯科技’新銳企業50榜單”。芯啟源憑借雄厚的研發實力、獨特的技術亮點和強大的市場潛力等綜合能力連續第四次成功登榜。
    的頭像 發表于 11-08 09:21 ?474次閱讀

    芯來科技榮登第五屆畢馬威中國“芯科技”新銳企業50榜單

    11月7日,第五屆畢馬威中國“芯科技”新銳企業50評選榜單發布暨頒獎典禮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畢馬威展臺舉行。本次活動聚集了業內專家及企業精英,共同探討芯片技術的最前沿趨勢,以及行業發展的新機遇與挑戰。評選啟動至揭曉歷時近一年的
    的頭像 發表于 11-07 17:34 ?699次閱讀

    翠展微電子榮登第五屆畢馬威中國“芯科技”新銳企業50榜單

    近日,第五屆畢馬威中國“芯科技”新銳企業50評選榜單發布暨頒獎典禮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畢馬威展臺舉行。
    的頭像 發表于 11-07 15:44 ?526次閱讀

    向新、向質、向未來!2024第五屆全球Mini/Micro LED顯示技術周圓滿閉幕!

    10月16日,新型顯示之風拂過十三朝古都,為西安這座城市留下又一印記。2024第五屆全球Mini/Micro LED顯示技術周暨CMMA第一第四次成員大會在西安高新JW萬豪酒店圓滿閉幕。本屆大會由中國
    的頭像 發表于 10-17 13:40 ?771次閱讀

    高德紅外出席第五屆紅外技術及其應用大會

    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紅外技術及應用專業委員會主辦的第五屆紅外技術及其應用大會在上海成功舉辦。大會旨在促進產學研密切合作,推進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各領域專家學者、代表企業齊聚現場,共同探討紅外技術發展,協同構建紅外技術新業態。
    的頭像 發表于 10-11 09:26 ?534次閱讀

    芯干線科技第五屆國產半導體應用技術大會精彩回顧

    日前,電子研習社攜手南京芯干線科技和眾多中國原廠企業代表,在深圳深鐵皇冠假日酒店隆重召開“第五屆國產半導體應用技術大會”,強勢助力中國芯!四大會場同時舉行,行業大咖、最新技術、實際案例分析,吸引了業界眾多關注和參與!
    的頭像 發表于 08-21 09:51 ?557次閱讀

    航天宏圖亮相第五屆中國林草計算機應用大會

    近日,第五屆中國林草計算機應用大會(以下簡稱“大會”)在云南昆明成功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林學會主辦,中國林學會林業計算機應用分會、西南林業大
    的頭像 發表于 07-24 17:34 ?655次閱讀

    泰凌微電子即將亮相第五屆國際AIoT生態發展大會

    在智能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們即將于7月25日在深圳迎來一個備受矚目的行業盛會——第五屆國際AIoT生態發展大會。泰凌微電子將有幸參與其中,與您攜手探索智能家居的未來。
    的頭像 發表于 07-19 11:23 ?580次閱讀

    凱米斯亮相第五屆中國環博會成都展

    凱米斯亮相第五屆中國環博會成都展”探索綠色未來,共襄環保盛舉。凱米斯于5月26日至5月28日,出席第五屆中國環博會成都展。作為亞洲環保行業的領航者,
    的頭像 發表于 07-02 08:12 ?318次閱讀
    凱米斯亮相<b class='flag-5'>第五屆</b><b class='flag-5'>中國</b>環博會成都展

    晶科能源榮獲“第五屆江西省專利獎”

    近日,全球極具創新力的光伏、儲能企業晶科能源宣布,公司憑借“光伏邊框、光伏組件及光伏邊框的制造方法”榮獲第五屆江西省專利獎,這不僅是對晶科技術能力的肯定,更是對晶科持續輸出優質專利的認可。
    的頭像 發表于 04-30 09:52 ?488次閱讀
    晶科能源榮獲“<b class='flag-5'>第五屆</b>江西省專利獎”

    Elektrobit出席2024第五屆軟件定義汽車論壇發表主題演講

    2024年3月12日,在2024第五屆軟件定義汽車論壇暨AUTOSAR中國日上,Elektrobit合作伙伴管理亞洲負責人顧淳主要圍繞公司于CES 2024上展出的相關技術、下一代數字座艙方案展開介紹。
    的頭像 發表于 03-26 10:07 ?650次閱讀
    Elektrobit出席2024<b class='flag-5'>第五屆</b>軟件定義汽車論壇發表主題演講

    展會動態 | 同星智能邀您參加第五屆汽車新供應鏈大會

    邀請函2023第五屆汽車新供應鏈大會第五屆汽車新供應鏈大會將于2024年3月7日至8日在上海市嘉定舉行,會議主題為“創新驅動,智鏈未來”。此次大會將重點關注汽車行業的新趨勢、新技術和
    的頭像 發表于 03-05 08:21 ?402次閱讀
    展會動態 | 同星智能邀您參加<b class='flag-5'>第五屆</b>汽車新供應鏈大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堂网在线.www天堂在线资源 | japanese日本护士xx亚洲 |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国产琪琪 | 婷婷成人丁香五月综合激情 | 天天操天天干天天爱 | 狼色网 | 亚洲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 老色皮| 欧美高h|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图片 | 深爱五月综合网 | 日本特黄色大片 | 狂野欧美性色xo影院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你懂的 |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 | 国产普通话一二三道 | 免费爱爱网 |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 91成人免费| 免费在线看a | 国产五月 |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 a级毛片毛片免费很很综合 a级男女性高爱潮高清试 | 国产小视频免费 | 91pao强力打造免费高清 | 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 成人一二| 亚洲第一黄色网 | 亚洲码欧美码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一级视频在线播放 | 91三级在线观看 | 激情五月婷婷丁香 |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婷婷 | 啪啪免费网站 | 久久久免费精品 | 一级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 | 国产人人爱 | 狠狠干干干 | 日木69xxx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