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文智)人工智能(AI)技術在這幾年發展非常迅速,但真正的落地項目就目前來說還不多,應用得最多的可能就是圖像識別和語音識別了。人工智能的市場規模要想更大,就要進入很多的細分領域,在更多的細分領域內落地才行,而工業領域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其實工業的很多應用場景都都想要人工智能的支持,比如工業互聯網、智能工廠、邊緣計算等等。那么人工智能能在工業領域順利落地嗎?需要哪些條件呢?在不久前的中國機器人峰會上,復旦大學工程與應用技術研究院特聘教授朱云龍教授分享了他的看法,在他看來,現在的人工智能都是需要大量的數據來進行學習,然后在一個很小的領域實現一定的任務自主,也就是走的是“大數據,小任務”的暴力計算路徑。未來想要在工業領域成功落地,想要走“小數據,大任務”的精確計算之路。
人工智能的下一步爆發點是什么?
在朱云龍教授看來,未來機器人的發展方向有兩個,一是極大;二是極小。朱云龍教授拿之前在日內瓦舉辦的聯合國武器公約會議上展示的小型殺手機器人舉例說,那個機器人只有蜜蜂一樣大小,但分析處理能力比人類快100倍,可以躲避人類的各種追蹤。
為什么這個小的機器人有這么大的能耐呢?因為人工智能的加持。那么人工智能的下一輪爆發點會在哪里呢?
朱云龍教授首先從現有的人工智能模式談起,“當前大家講到人工智能都講到大數據、深度學習,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在當前情況下,深度學習算法,號稱達到,甚至超過2000年時的100萬倍,怎么算?簡單地算,算法的突破這里是百倍的突破,算力的飛躍和算力的激增,正好是100×100×100。”
也就是說,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基本上圍繞大數據,基于計算進行深度學習來進行計算。簡單來說,就是需要通過大量數據的計算,來完成一個非常小的任務。他認為,這屬于暴力計算。
實際上,人類在做出一個決策的時候,并不需要大量數據,是“小數據,大任務”模式。比如說人類接觸危險品,他根據一些經驗會快速做出反應,而不需要進行大量的計算。
他認為,未來的人工智能應該向精確計算走,走“小數據,大任務”模式。只有這樣,人工智能才可能有一番新的天地。
要實現“小數據,大任務”模式,算法就是關鍵。而算法各種各樣,未來算法該如何找到突破呢?朱云龍教授認為有兩種方式,一是盡可能模仿人類的智能;二是來自宇宙的智能和生物進化的智能。
因此,在朱云龍教授看來,未來人工智能的下一輪爆發點在算法。
制造產業的痛點是什么?
人工智能的問題,在制造產業內,也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就是制造過程數據碎片化,以及大量的數據并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應用。
朱云龍教授在分享中表示,人工智能可能會在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各個層面會產生深刻變化,尤其在工業領域。而制造業一定是工業領域最重要的一個點。“雖然我們搞了那么多年,但到現在依然看不到一個如何把制造業海量的數據進行融合起來之后為制造業的產品設計、質量監測和效益提升產生一種深刻的變化。”
因此,他認為,工業大數據呈現出它的隱匿性、低質性、碎片化,以及動態多模復雜強關聯、信噪比低等特征,這種情況下具有鮮明的數據領域管理特征和領域應用特征,而傳統制造企業信息集成技術無法滿足制造企業大數據、高效組織和深度應用的需求,這樣的話這就是整個工業大數據目前存在的問題。
在制造業有實時生產調度優化、邊緣數據的融合和網絡控制、多層供應鏈網絡業務過程的決策控制模型、生產制造過程中的參數控制等等這些都是智能制造中的復雜優化問題,在朱云龍教授看來都可以簡單歸結為優化和控制的問題。
人工智能如何與制造業相結合
人工智能如何與制造業相結合呢?最開始的人工智能主要是集中化的,所有的大數據都是在云端進行處理的,但是在實際使用的過程當中,由于需要把所有的數據都傳輸到云端進行處理,計算量太大了,讓處理器有點承受不住。因此,邊緣計算也就應運而生了。
隨著工業應用場景的復雜化,將會有大量的數據將要在邊緣端進行處理,否則云端處理的數據量將會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邊緣計算未來的應用有可能帶來深刻變化,人在這個層面的決策由邊緣計算來解決。
那么,邊緣計算和云計算比較重要的區別是什么?云計算聚焦非實時,長周期的大數據分析;而邊緣計算更靠近執行單元,強調低延遲和快速響應,就是設備的感知、自主和智能…這樣就需要邊緣計算將云計算協同起來。
除了邊緣計算之外,視覺感知也很重要。有數據顯示,隨著通信網絡技術發展,5G可以達到20Gbps,6G能達到100Gbps,人眼接受圖象的信息也就是30幀每秒…未來的機器接收的周邊環境的信息遠遠超過人類接受的速度,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感受到光聲電流媒體都可以通過機器視覺角度或許而且大大超過人類眼睛接受的速度。
這帶來一個問題,機器接受信息量超過人類大腦,而機器學習目前是大數據小任務,人類的大腦是小數據大任務這種場景下怎么解決問題,這一定是一個算法問題,“我們認為群智計算是比較重要的問題。”朱云龍教授表示。
因此,他認為,未來制造業態是基于CPS制造,是數據驅動、軟件定義,平臺支撐的制造,將是實體制造與虛擬制造實時交互的制造,它的演化歷程從碎片化到一體化,從局部到全局,從靜態到動態;數據流逐漸涵蓋研發設計、制造過程、服務運營的全流程,是數據流閉環體系不斷延伸和擴展的過程,并逐步形成相互作用的復雜數據網絡空間。
而且,它實現了跨系統、跨平臺的互聯、互通和互操作,促成了多源異構數據的集成、交換和共享的閉環自動流動。
最終在全局范圍內實現信息全面感知、深度分析、科學決策和精準執行,實現橫向、縱向和端到端集成。
總的來說,未來的制造業模式將是制造系統的集成、制造體系的重建、制造模式的再造。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說未來人在制造系統中,制造大系統中他的作用越來越弱化,那么我個人認為可能是以視覺感知為基礎,以混合群智計算與優化控制為核心的無人車間/智能工廠真正進入操作無人化時代。”朱云龍教授表示。
結語
在朱云龍教授看來,不論是機器人,還是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到現在,正面臨一個技術的臨界點,這個臨界點如果從制造業角度來說,可能會在軟件的體系結構上會有一個新的突破;就機器人本身來說,傳統的機器人看到有形的實物,未來可能機器人的眼腦胳膊等都分散在制造系統中,變成泛在智能化的機器人,這種場景下它一定會帶來一個相應技術突破和理論的突破,然后,這些突破可能會帶來工業上重大的應用。
-
算法
+關注
關注
23文章
4630瀏覽量
93365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536瀏覽量
270358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683瀏覽量
240338 -
工業制造
+關注
關注
0文章
405瀏覽量
28126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613瀏覽量
76568 -
算力
+關注
關注
1文章
1016瀏覽量
1496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書籍評測活動NO.55】AI Agent應用與項目實戰
使用 AMD Versal AI 引擎釋放 DSP 計算的潛力
AI技術驅動半導體產業升級,芯原布局未來智能計算領域
邊緣計算的未來發展趨勢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第二章AI for Science的技術支撐學習心得
嵌入式系統的未來趨勢有哪些?
Imagination 引領邊緣計算和AI創新,擁抱AI未來發展
![Imagination 引領邊緣<b class='flag-5'>計算</b>和<b class='flag-5'>AI</b>創新,擁抱<b class='flag-5'>AI</b><b class='flag-5'>未來</b>發展](https://file.elecfans.com/web2/M00/4E/DC/poYBAGLCjeiALm_WAAAYmfR7Qec474.png)
阿里蔡崇信談AI與云計算:未來融合趨勢與微軟的獨立之路
AI引爆邊緣計算變革,塑造嵌入式產業新未來AI引爆邊緣計算變革,塑造嵌入式產業新未來——2024研華嵌入式
![<b class='flag-5'>AI</b>引爆邊緣<b class='flag-5'>計算</b>變革,塑造嵌入式產業新<b class='flag-5'>未來</b><b class='flag-5'>AI</b>引爆邊緣<b class='flag-5'>計算</b>變革,塑造嵌入式產業新<b class='flag-5'>未來</b>——2024研華嵌入式](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EA/9C/wKgZomZZZt6ABnHOAABuTQGW16g380.jp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