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和生產線氣密性檢測使用的方法有何區別,氣密性檢測又稱為密封性檢測或者防水檢測。因為很多消費電子、醫療器械、汽車工業、新能源電池等領域的很多產品是焊接、組裝或者倒模而成,難免在操作中存在偏差,導致產品密封性出現不良,而產品要達到某一防水防塵等級,就必須進行專業的氣密性檢測。
那么實驗室氣密性檢測與生產線上的氣密性檢測有什么不同呢?今天希立儀器將為大家簡單介紹兩種氣密性檢測的方法及各自的特點。
實驗室氣密性檢測方法:
充氣浸水檢測和充壓氣體進行檢測。這種方法就是從產品的充氣孔里充入氣體,觀測產品是否有氣泡冒出,如果有氣泡冒出,就說明產品有泄漏,冒泡越多,氣泡越大,說明泄漏量越大。當然也可在加壓管路上安裝壓力表,觀察壓力的變化。浸水檢測法簡單易行,可以檢測出非常微小泄漏并直接判定泄漏點的具體位置。
其缺點也非常明顯,具體如下:
1、檢測精度低,該種方法檢測的泄漏率是10-3級別,所以很多充氣浸水不漏的產品,其實還是漏的,產品一直徘徊于低端水平;
2、勞動強度大,單憑操作者的眼睛觀察,有時受到吸附在被測物表面的氣泡的干擾,有存在的誤判率。同時,隨著視疲勞的產生至使檢測時間被人為拖長,所以生產效率低,不適用于大批量檢測;
3、浸水測試過的產品需要烘干,從測試到烘干,測試單個產品的時間比較長;且有的電子類產品進水會受到損害,這樣產品不僅泄漏而且內部電子元件進水受到損害,加重修復的難度。
所以很多公司在對大批量產品進行氣密性檢測時,已經不用此方法了,此方法大部分用于實驗室樣品檢測。
其次是生產線氣密性檢測方法:
充壓氣體檢測法,這種方法可以是直壓式、差壓式或者流量式。氣密性檢測法主要利用工裝夾具把產品密封住,壓縮空氣通過氣密性檢測儀進入到測試產品的內部或者模具的內部。通過直接壓力的下降或者是通過與標準件的壓力差來檢測是否有泄漏,從而實現防水檢測,原理如下圖所示:
![氣密性檢測原理](https://file.elecfans.com/web2/M00/1E/67/poYBAGGXCFOAI1mSAAKNvFMZQBg579.png)
實驗室和生產線氣密性檢測使用的方法有何區別
氣密性檢測法方法的優點:
1. 是干式無損檢測,不會破壞產品品貌;
2. 檢測精度比水檢更加高,更加準確;
3. 整個檢測時間只需要幾秒到十幾秒,大大提高了單品檢測效率;
![產線氣密性檢測](https://file.elecfans.com/web2/M00/1E/6F/pYYBAGGXCFqAJkygAAtxyGNHU0E384.png)
4.可以根據檢測需求定制多通道同時檢測的氣密性檢測儀和模具工裝,方便生產線上應用,能大大節約檢測時間成本。
本文源于深圳市希立儀器設備有限公司(www.seals-ins.com),希立儀器主營直壓\差壓\流量型氣密性檢測儀、防水測試設備,系統性為客戶解決氣密性檢測設備、IP防水檢測儀,氣密性檢漏問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持續創新能力,售后服務保障能力的高科技公司。
![poYBAGFuJjmAdsLlAANGwlqpSJM661.png](https://file.elecfans.com/web2/M00/18/68/poYBAGFuJjmAdsLlAANGwlqpSJM661.png)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氣密性檢測儀安裝指南:零基礎入門必看,氣密性測試設備使用方法
![<b class='flag-5'>氣密性</b><b class='flag-5'>檢測</b>儀安裝指南:零基礎入門必看,<b class='flag-5'>氣密性</b><b class='flag-5'>測試</b>設備使用<b class='flag-5'>方法</b>](https://file.elecfans.com/web2/M00/89/08/poYBAGO3lnqAFjqcAAEZo95iNrY513.png)
相機氣密性檢測儀的日常維護方法
![相機<b class='flag-5'>氣密性</b><b class='flag-5'>檢測</b>儀的日常維護<b class='flag-5'>方法</b>](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EF/FD/wKgaomZvzGmAVI7qAABiBIxJafw392.png)
氣密性檢測儀哪里買?制造業工廠采購如何選擇合適的氣密測試設備
![<b class='flag-5'>氣密性</b><b class='flag-5'>檢測</b>儀哪里買?制造業工廠采購如何選擇合適的<b class='flag-5'>氣密</b><b class='flag-5'>測試</b>設備](https://file.elecfans.com/web2/M00/89/08/poYBAGO3lnqAFjqcAAEZo95iNrY513.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