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新品
【中國科大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氣體傳感器方面取得進展 實現一氧化碳等準確識別】
據悉,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化學電阻-電位型多變量傳感器,實現了單一傳感器對多種氣體和火災特征的三維探測和準確識別。
低濃度氣體的高靈敏探測和準確識別對于公共安全、環境保護、健康診斷和工業生產等諸多應用具有重要意義。相比于氣相色譜和質譜等傳統氣相分析技術,氣體傳感器具有成本低、尺寸小、易集成和實時監測等優點,有利于大規模應用。
但是,常規傳感器僅輸出單一信號,不能識別氣體,因此探測準確性低,在實用中易受其它氣體或環境濕度等干擾而引起誤報或漏報。這一問題嚴重限制了氣體傳感器的應用。
研究人員首先利用半導體氧化物電極在表面和界面上不同的響應機制,在同一電極上成功提取出化學電阻和電位兩種不同原理的傳感信號,并進一步配對獲得了輸出三個獨立響應信號的雙敏感電極傳感器。得益于鈣鈦礦非常規的反向電位響應,傳感器的氣敏性能得到了顯著提高,實現了2-乙基己醇、一氧化碳等多種危險和火災特征氣體的(亞)ppm級三維探測和準確識別,并展現出在火災危險早期預警方面的應用潛力。
據介紹,這種兼具探測和識別功能的多變量氣體傳感器簡單、高效、成本低,可適用于不同半導體材料電極和固體電解質基底,工作溫度范圍寬,并可進一步拓展獲得更高維度的響應,為復雜環境中氣體的高靈敏和準確探測提供了新思路。
傳感動態
【國產5000萬像素手機傳感器量產:超越索尼IMX766】
思特威公司宣布其最新研發的 5000 萬像素 CIS 傳感器 SC550XS 已開始量產,并且在性能上超過了日本索尼的 IMX766。該產品擁有超高分辨率、1.0 μ m 的像素尺寸和巨大的 1/1.56 寸感光面積。采用 22 納米 HKMG Stack 工藝制程,搭載了 SmartClarity-2 成像技術和 SFCPixel 與 PixGain HDR 專利技術,以提供卓越的成像性能。
SC550XS 還通過 AllPix ADAF 技術實現了 100% 全像素對焦,并具備 MIPI C-PHY 3.0Gsps 高速數據傳輸接口。產品在夜視全彩成像、高動態范圍和低功耗性能方面都能滿足旗艦級智能手機主攝需求。與上一代 40 納米制程相比,22 納米 HKMG Stack 工藝制程使得傳感器速度更快、工作電壓更低,并可降低 30% 的功耗。此外,SC550XS 的工作功耗較同類產品降低了 43%,為高端智能手機提供了更好的續航能力。
思特威公司表示,5000 萬像素傳感器在未來將成為旗艦級手機主攝的主流配置,并且將繼續推出更多智能手機應用新品,以提供卓越的影像系統性能。這一消息對于思特威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因為在手機 CIS 傳感器領域,日本索尼長期以來一直占據主導地位。這次中國企業的升級將進一步推動該領域的競爭與創新。
【激光雷達雙雄相繼沖刺上市,速騰聚創拼得過禾賽科技嗎?】
當下,新能源車市場蓬勃發展,智能化出行也正發展得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作為汽車的“眼睛”,激光雷達隆重登場,儼然已成為風口中的風口。
現實的市場狀況是,激光雷達這個細分領域的市場,成長性已碾壓新能源汽車市場。據佐思汽研發布的《激光雷達數據報告-2023年3月版》數據顯示,2022年在中國乘用車市場(不含進口車型)整體銷量承壓的同時,激光雷達車型卻實現逆勢激增,銷量為111.4千輛,同比增長2667.4%;激光雷達裝車總量達到129.6千顆,同比增長1490.2%。
另灼識咨詢的資料,按銷售總額計,全球激光雷達解決方案市場規模預期將以高達78.8%的復合年增長率從2022年的120億元(人民幣,下同)增至2030年的12,537億元。
海外激光雷達企業發展遇冷,近年來陸續有企業在殘酷的競爭中無錢可燒而轟然坍塌,如lbeo去年9月就因融資受阻而申請破產;同年11月,Quanergy從美股退市,并于當年年底宣告破產;同為激光雷達曾經的領軍企業Velodyne與Ouster也宣布合并以抱團取暖。
國內激光雷達發展則如火如荼,其中就包括國內頭部激光雷達廠商禾賽科技(HSAI.US)以及速騰聚創。這兩家企業是我國激光雷達領域的雙雄,今年以來均將融資目標瞄準了資本市場。
其中,禾賽科技已于今年2月成功赴納斯達克上市,成為國內激光雷達第一股,不過資本市場對其并不熱情,其股價目前已較發行價下挫超過40%。
來自深圳的速騰聚創于近日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擬于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聯席保薦人為摩根大通和華興資本。
獲比亞迪、小米等投資的激光雷達龍頭
速騰聚創成立于2014年,是由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方向博士、移動機器人環境感知技術專家邱純鑫所創辦。
速騰聚創是全球領先的智能激光雷達系統科技企業,通過激光雷達硬件、感知軟件與芯片三大技術,為市場提供具有信息理解能力的智能激光雷達系統,賦予機器人和車輛超越人類眼睛的感知能力。
根據灼識咨詢的資料,截至2023年3月31日,速騰聚創已成功取得21家汽車整車廠及一級供應商的52款車型的前裝量產定點預期訂單,位居全球第一。與全球其他激光雷達公司相比,速騰聚創服務的汽車整車廠和一級供應商數量最多、擁有前裝量產定點車型最多、開啟量產交付車型SOP最多。
速騰聚創合作伙伴覆蓋全球各大自動駕駛科技公司、車企、一級供應商等,產品技術廣泛應用于自動/輔助駕駛乘用車&商用車,無人物流車,機器人,RoboTaxi,RoboTruck,RoboBus,智慧交通新基建等細分領域。
與禾賽科技一樣,速騰創建也與國內多家車企品牌合作,其激光雷達產品已被中國按2022年銷量排名的前十家汽車整車廠中的九家選定,車企客戶包括比亞迪、廣汽埃安、長城汽車、小鵬汽車、智己汽車和紅旗等,產品覆蓋超跑、轎跑、SUV、重卡等50多款車型。
一路高歌猛進的發展步伐,也令速騰聚創獲得多家頭部車企和一些知名機構的青睞。
招股書顯示,2014年以來,速騰聚創累計獲得約14輪融資,投資方相當豪華,其中包括比亞迪、廣汽集團、吉利汽車、北汽集團、宇通客車等大型車企,同時也包括了云峰基金、景林投資、華興資本等投資機構,而小米集團、菜鳥以及復星國際等知名企業也赫然在列。
禾賽科技的股東陣營也不賴,投資方包括小米、高瓴、美團、博世、百度和啟明等多行業的龍頭企業。
速騰聚創VS禾賽科技
在招股書中,速騰聚創和禾賽科技均稱自身為行業的頭部企業,在智能激光雷達領域取得了傲人的成績。
下面我們從多個方面對兩者展開PK,對比一下兩者在各個領域的優劣勢如何。
1)激光雷達產品交付量。有意思的是,這兩家企業均在各自招股書中稱,企業激光雷達的交付量突破了10萬臺。
其中,速騰聚創表示,截至今年3月底累計交付超過10萬臺激光雷達;禾賽科技則稱,其于去年年底完成第10萬臺激光雷達交付,登頂全球激光雷達年度量產冠軍。由此看,禾賽科技交付量規模更勝一籌。
2)激光雷達產品應用市場。速騰聚創占優,其除了面向汽車市場外,其還在農業機器人、檢測機器人和V2X解決方案等非汽車領域有布局。數據顯示,2022年,速騰聚創在機器人及其他非汽車行業客戶的累計銷量方面排名全球第一。
禾賽科技的激光雷達產品主要應用在汽車市場,其次是無人配送機器人和其他工業。
3)客戶群體規模。速騰聚創表示,其已交付的激光雷達產品及解決方案客戶數量最多,激光雷達產品已被中國按2022年銷量排名的前十家汽車整車廠中的九家選定,并已為21家整車廠和一級供應商中的七家實現了九款車型的SOP。
招股書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速騰聚創的定點合作車型數量高達52款,遠高于排行第二的禾賽科技,禾賽科技的定點合作車型數量僅為19款。在上述期間,速騰聚創達到SOP的定點合作客戶為7家,市場份額高達43.8%,禾賽科技的市場份額則為18.8%。
在非汽車客戶方面,速騰聚創的朋友圈更大。截至今年3月底,速騰聚創已經為約2000個機器人及其他非汽車行業客戶提供服務。
禾賽科技的客戶包括長安、上汽、吉利等傳統車企以及理想和零跑等造車新勢力,同時還獲得美團、百度、小馬智行、滴滴等自動駕駛開發企業的訂單。
由此看,速騰聚創的大型車企客戶更理想,并且整體客戶規模及覆蓋的行業也更具優勢。
4)業績成績單。身處新興的科技賽道,在高昂的研發投入下,速騰聚創和禾賽科技均逃離不掉虧損的泥潭,其中速騰聚創虧損得相當慘重。
2020年-2022年,速騰聚創分別產生虧損2.21億元、16.55億元及20.86億元,三年累計虧損接近40億元,經調整凈虧損也累計達7.3億元,且逐年大幅上升;同期,禾賽科技的虧損則相對溫和些許,分別虧損1.07億元、2.45億元及3.01億元,累計虧損不到7億。
收入層面,2020年-2022年,速騰聚創的收入分別為1.71億元、3.31億元及5.3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76.14%;禾賽科技的收入則分別為4.16億元、7.2億元及12.03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70.13%。
由此看,禾賽科技的收入更具規模,但收入復合年增速不及速騰聚創,背后或許是后者的客戶結構、客戶規模、產品應用場景以及車企股東更具優勢的原因,未來幾年或有望繼續保持強勁的收入增長。
5)研發投入。向市場提供具有可靠性、高感知性能和更具成本優勢的激光雷達產品,是行業廠商致勝的關鍵,因此研發投入是決定廠商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在研發投入上,速騰聚創和禾賽科技均不惜重金砸向了技術研發。在2022年,速騰聚創研發投入高達3.06億元,占收入比重為57.7%,換言之,公司將一年收入的近6成用在了研發費用上。在2022年,公司研發團隊達482人,其中超過三分一擁有碩士學位或以上,研發團隊(包括芯片工程師、激光雷達工程師和軟件工程師)占當年公司員工總數的36.8%。
禾賽科技方面,公司2022年投入研發資金5.6億元,遠高于速騰聚創,研發投入占收入比重為46.55%,明顯低于速騰聚創。禾賽科技的研發團隊規模也相當龐大,2022年有715名工程師,大部分在公司研發部門,占員工總數的70%以上,超過53%的工程師擁有碩士或以上學位。
相對來看,速騰聚創的研發費用率更高,更注重投入研發來驅動產品的開發,這也是速騰聚創的虧損更為嚴重的原因之一。
【借力人才幫扶團成立研發中心 浙江溫州打造百億級儀器儀表產業集群】
溫州網訊近日,在浙江蒼南儀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來自中國計量大學的教授黃詠梅、副教授趙偉國,正在與企業商討攻克儀器儀表關鍵技術的合作細節。企業相關負責人期待地稱:“這次合作,有望為企業競逐設備智慧化、人工智能化的產業新賽道,提供新引擎!”
這一期待,源自一個由蒼南“希望之光”組合式人才幫扶團支持成立的智能儀器儀表研發中心。6月29日,蒼南縣召開“希望之光”幫扶工作推進會。在會上,蒼南揭牌成立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智能儀器儀表研發中心,“希望之光”人才幫扶團分別與當地多家企業簽訂了3個博士創新站合作協議,以及6個技術項目合作協議,有望為蒼南打造百億級儀器儀表產業集群注入一股強勁動力。
浙江蒼南儀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此次唯一一家既簽訂了博士創新站合作協議,又簽訂了技術項目合作協議的被幫扶企業。該負責人告訴記者,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傳統流量計技術現已從機械式逐步向電子化、智慧化、智能化轉變,而這種轉變為企業開拓了發展新賽道、市場新銷路。“這個轉變過程所需要突破的高難度、高前瞻性關鍵技術,必需背靠院校、博士站等資源來實現。”他認為,“希望之光”幫扶團的到來,將幫助該企業沖刺行業領域最前沿、細分市場最尖端。
這支幫扶團,為何能給企業帶來如此篤定的發展信心?從這支幫扶團的發展由來、人員構成等,便能窺見一二。去年7月,省委人才辦、省科協聯合下發通知,要求以“院士專家團隊+省級學(協)會+人才驛站”形式,在全省29個山區海島縣組建“希望之光”組合式人才幫扶團。不久后,在浙江大學、省自動化學會的大力支持下,一支幫扶團抵達蒼南,重點聚焦蒼南支柱產業之一智能儀器儀表行業,在技術攻關、產品研發、人才引育、市場拓展等方面給予更多幫助。這支幫扶團由來自省內外高校、科研單位等近20名專家組成,其中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高翔為首席專家,浙江大學發展委員會副主席張宏建教授為領銜專家,可以說是一支頂尖的儀器儀表導師團隊。
接下來,蒼南將依托研發中心,整合政府、高校和科創平臺等資源,根據《“希望之光”智能儀器儀表產業三年幫扶工作方案》部署要求,狠抓“產、研、學、才、資”五大要素,加快打造“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三鏈融合的儀器儀表產業新生態,有效推動蒼南儀器儀表產業迭代升級,全力塑造區域性產業品牌。
據了解,蒼南智能儀器儀表行業現已基本形成產業生態雛形,去年規上總產值達16.27億元,是我省儀器儀表特色產業基地的主要區域。蒼南出產的智能氣體流量計占國內市場份額達42%以上,工業及商用燃氣流量計產品占國內市場份額超60%,目前還正在加速向國際市場邁進。
【1-5月激光雷達廠商中國市場份額排名:禾賽領銜,圖達通、華為等企業上榜】
進入智能化的下半場,在一些新興技術和科技企業的加持下。以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為代表的相關智能體驗開始逐步打在上車,其中,激光雷達是市場關注度頗高的一個賽道。
得益于智能駕駛的快速發展,車載激光雷達已經于2022年正式迎來了大規模量產,全年中國乘用車市場前裝標配的激光雷達數量超過了10萬顆。
盡管在2023年開年,受價格戰的影響,激光雷達產業承壓明顯,不過伴隨激光雷達成本的進一步降低和NOA等智駕技術的發展。激光雷達仍存在大量的市場空間,2023年,蓋世汽車樂觀假設裝配量有望進一步沖刺50萬顆。
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統計整理,2023年1-5月激光雷達中國市場份額榜單中(不包含進口和選配),禾賽科技以49.4%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一,1-5月裝機量達64997顆。圖達通緊隨其后,裝機量為36008顆,占據27.5%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華為技術和速騰聚創緊隨其后,市場份額,分別為15.4%和7.4%
【中方對半導體材料出口管制是反擊美日荷?外交部:不針對特定國家】
7月4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中國政府昨天發布了關于對鎵和鍺的出口管制,鎵和鍺是半導體的材料,有評論認為這是中國對美日荷對半導體設備出口管制的反擊,發言人是否同意?此外中國政府表示要維護全球產供鏈穩定,但這一管制措施似乎與中國政府一貫立場不符,發言人有何評論?
“關于你提到的這個問題,中國商務部已經發布了公告,你可以查閱。”毛寧說,中國始終致力于維護全球產供鏈的安全穩定,始終執行公正、合理、非歧視的出口管制措施。中國政府依法對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是國際的通行做法,不針對任何特定的國家。
審核編輯 黃宇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3文章
51407瀏覽量
75663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