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想成為“火車頭”。
11月末的初冬,華為和長安汽車簽署的一紙《投資合作備忘錄》帶來了汽車行業的火熱話題。
華為將成立一家新公司,聚焦智能網聯汽車的智能駕駛系統及增量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而長安汽車將投資其中,根據后續公告可以得知,長安未來持股比例不會超過40%。
簡單概括的話,雙方將合資成立一家專注于汽車智能化領域的合資公司,而且對外部車企開放股權,但華為基本上是這家公司的大股東。
而在近日的智界S7發布會上,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還喊話一汽也加入進來。
掌握話語權的“火車頭”
華為一直強調“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但沒有掩飾自己強勢介入汽車行業并嘗試成為領導者的野心。在簽署備忘錄后,余承東就表示,中國需要打造一個由汽車產業共同參與的電動化智能化開放平臺,一個有‘火車頭’的開放平臺。
華為想成為這樣一個火車頭,但這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成為“火車頭”的想法很好,如果全都是強強聯手,話語權的爭奪遲早會出問題。
拉開中國互聯網汽車大幕的上汽榮威RX5是由上汽集團和阿里巴巴共同打造,離不開雙方的合資公司斑馬網絡的功勞。但是度過蜜月期之后,兩家各自行業的巨頭之間出現了一些不愉快,經歷一系列博弈之后,最終阿里成為大股東,但這家先聲奪人的公司現如今遠沒有如今華為的聲勢。
另一個反面例子是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一汽、東風、長安等三大汽車集團都有投資,多車企一同進行平臺化開發確實有利于節省成本,但是目前中汽創智似乎沒有太多成果被市場認知,出現“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問題。
而華為吸取了教訓,在沒有更多車企官宣的情況下,長安的股比也不會超過40%,賽力斯、奇瑞等合作伙伴如果加入進來,也不會稀釋太多華為的股權,華為必然是這家新公司的主導者,掌握絕對的話語權。
新公司就是車BU獨立,是妙招
其實成立新公司,華為在汽車領域的商業模式和過去智選車的模式差距不大,區別就是車BU獨立了,之前的合作伙伴變成股東。
對外宣傳上來說,尤其是不加入合資公司的車企來說,未來是新公司和車企合作,華為的色彩減弱,不過對于消費者來說,華為的品牌影響力依然在,這確實是一個很討巧的方式。
不過,有意思的是,有極少數自媒體將公告中“甲方原則上不從事與目標公司業務范圍相競爭的業務”這句話解讀為:華為因為競業協議不造車。
甲方(華為)和目標公司(新公司)不競爭,其實是車BU獨立出來,華為不和它競爭,解讀為華為不造車,真的是貽笑大方。
而且在今年3月31日,任正非簽發《關于華為不造車的決議》,除再次強調華為不造車并為之添加5年期限以外,文件更是明確指出,“華為/HUAWEI”不能出現在整車和外觀宣傳上。
這家中國科技公司的領頭羊為什么如此堅持不造車?有一種說法是“沒錢造車”。根據其最新財報顯示,華為2022年凈利潤下滑68.7%,利潤率創歷史低點,經營現金流同比下滑26.9%。
華為的財報數據可以看出任正非此前的寒冬論并不是危言聳聽,它目前確實需要增量業務來穩定大局,深度參與汽車業務必然是重要方向,從營收數額來看,也大有可為。
但是,深入參與汽車業務并不等于造車,汽車制造本身是一個重資產行業,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而目前華為更需要的是輕資產高利潤的業務拓展,造車本身并不符合其實際需求。
通過車BU獨立成為新公司并拉攏合作伙伴的方式,華為進一步深入到汽車制造領域,設計、研發等領域都有涉及,就是不直接“生產制造”。
這是一步妙棋,對于華為來說,一定程度是在減負,新公司的消息出來后,界面新聞爆料,華為車BU員工加入新公司可獲得N+1的補償以及4個月簽字費以及保留華為股票及分紅權。
分流員工,降低薪資支出,是幫助企業度過寒冬的手段之一。
同時,此前不同品牌的車采用智選模式,華為未來在營銷、服務、零售等方面的操作會很復雜,投入也高,所以余承東很早就“希望采用一個共同的元素和共同的品牌來使用。”
但統一品牌的方式肯定對華為有利,對于其他合作伙伴來說,即使車型規劃不沖突,可是華為品牌帶來的紅利必然會弱化。
但另一方面,車企成為股東之后,華為穩住了這一幫伙伴,保證他們足夠利益的同時,給予更多的尊重,自我感覺靈魂還在自己手里。
不過華為短期不造車,不代表永遠不造車。
一家中國汽車智能網聯領域的初創企業CEO對HD Auto表示,華為現在的路徑就是成為未來的博世,其實車企不太愿意市場再出現一個強勢的供應商,“最終被逼上梁山,不得不造車”。
未來,等到造車成本進一步下降,華為對于供應鏈和車企兩端的掌控更加牢固,造車或許會變成新的更好的選擇。
-END-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990瀏覽量
254873 -
供應鏈
+關注
關注
3文章
1699瀏覽量
39651 -
長安汽車
+關注
關注
0文章
230瀏覽量
14009
原文標題:華為沒造車,但“狼還是”來了
文章出處:【微信號:阿寶1990,微信公眾號:阿寶1990】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華為與博泰車聯網達成合作意向
2025華為乾崑車云車聯網體驗創新發展論壇成功舉辦
華為中國行2025鶴壁智造產業生態大會成功舉辦
跟著華為學硬件電路設計,華為全套硬件電路設計學習資料都在這里了!
“造車新勢力”行情看好,邊緣計算服務器賦能線下門店

東風汽車旗下多個品牌亮相“車谷造”品牌群
智能語音防狼呼叫器,求助呼叫器,報警器語音ic方案

小米獲得獨立造車資質,開啟自主造車新篇章
今日看點丨諾思微系統與美國安華高(博通)達成全面和解;華為擬將問界等商標轉讓給賽力斯
蘋果造車之路的曲折與華為的魄力
車路云協同,這次它真的來了嗎?

沒投資!華為緊急聲明!
中國中車智造助力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一體化建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