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被動遙感
被動遙感又稱無源遙感系統,是一種不依賴任何人為的輻射源,而全靠接收目標體自身輻射的能量,或目標體與周圍介質的相互作用,以及與大氣的相互作用后,產生的反射、散射、吸收和輻射等電磁波信息進行探測的技術。
遙感傳感器就像能看到更寬光譜的“天眼”,依賴于地物的光譜特性,在可見光波段分不清的地物,換到近紅外波段,或者做個圖像代數(近紅外/紅)就能分清,這也是遙感較之于普通航拍的主要優勢。如果說地物的光譜特性是地物的指紋,多光譜遙感就是其指紋識別儀。遙感圖像處理就是“擦亮天眼”的過程。
被動遙感物理原理
圖 電磁波譜 與 熱輻射
熱輻射的理想情況是黑體輻射,黑體即對所有波段電磁波都全部吸收的理想物體。黑體輻射滿足普朗克定律如下。
即黑體向外輻射各波段電磁波,黑體溫度越高,輻射功率峰值越大,輻射峰值對應電磁波波長越短。對同一物體輻射出的電磁波,有能量越大,波長越短,頻率越高。如下圖二所示。
我們可以看到,溫度為太陽溫度6000K的黑體可以輻射出從紫外線到遠紅外的各波段電磁波,在可見光波段達到輻射峰值。溫度為地表溫度300K左右的黑體可以輻射出中紅外,遠紅外波段電磁波(我們也因此稱該部分波段為熱紅外),在遠紅外波段達到輻射峰值且比太陽輻射峰值小很多。白熾燈溫度比地球略高,輻射峰值在近紅外波段。
圖 黑體輻射功率-波長曲線
被動遙感的類型有哪些
被動遙感主要依賴目標和環境電磁熱輻射進行探測。被動遙感不帶有輻射源,而是直接接收目標物體自身發射或是反射來自自然輻射源(如太陽)的電磁波信息。根據工作頻段的不同,被動遙感主要可以分為可見光遙感、紅外遙感和微波遙感。
可見光遙感依賴物體對可見光的反射特性進行探測,通常用于獲取地表物體的顏色和紋理信息。紅外遙感則利用物體在紅外波段的熱輻射特性,常用于夜視、溫度監測等領域。微波遙感能夠穿透云霧和植被,對目標的物理幾何構造敏感,可以實現多通道、多極化與極化合成,能夠獲取三維立體特征等定量信息,因此在空間遙感與對地觀測中具有重要的應用。
此外,被動遙感器還可以分為航空攝影機、電視攝影機、紅外和多光譜掃描儀、微波輻射計、光譜輻射計等多種類型。
主動遙感和被動遙感區別
主動遙感和被動遙感是遙感技術的兩種不同的工作方式。
主動遙感是指從遙感平臺上的人工輻射源,向目標物發射一定形式的電磁波,再由傳感器接收和記錄其反射波的遙感系統。主動遙感的主要優點是不依賴太陽輻射,可以晝夜工作,而且可以根據探測目的的不同,主動選擇電磁波的波長和發射方式。主動遙感一般使用的電磁波是微波波段和激光,多用脈沖信號,也有的用連續波束。普通雷達、側視雷達,合成孔徑雷達,紅外雷達、激光雷達等都屬于主動遙感系統。
被動遙感,又稱無源遙感系統(Passive remote sensing),即遙感系統本身不帶有輻射源的探測系統;亦即在遙感探測時,探測儀器獲取和記錄目標物體自身發射或是反射來自自然輻射源(如太陽)的電磁波信息的遙感系統。
審核編輯:黃飛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3文章
51459瀏覽量
756922 -
圖像處理
+關注
關注
27文章
1304瀏覽量
56911 -
電磁波
+關注
關注
21文章
1471瀏覽量
53955 -
光譜
+關注
關注
4文章
846瀏覽量
35356 -
衛星遙感
+關注
關注
1文章
22瀏覽量
1610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智能遙感:AI賦能遙感技術
招聘遙感技術研究工程師
無人機遙感技術
遙感
無人機遙感技術
遙感和物聯網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基于Python的礦山遙感監測系統開發的方法
幾大主流公開遙感數據集
如何使用單片機接入按鍵遙感
遙感概論課件
遙感圖象獲取與分析
![<b class='flag-5'>遙感</b>圖象獲取與分析](https://file.elecfans.com/web2/M00/48/AD/pYYBAGKhtBaAGiddAAAQGJpWOig163.jpg)
干涉式被動微波成像技術
![干涉式<b class='flag-5'>被動</b>微波成像技術](https://file.elecfans.com/web2/M00/48/ED/pYYBAGKhtC6ALGh4AAALhvSgJwU311.jpg)
遙感與被動紅外運動傳感器(PIR)
![<b class='flag-5'>遙感</b>與<b class='flag-5'>被動</b>紅外運動傳感器(PIR)](https://file.elecfans.com/web2/M00/49/99/pYYBAGKhtGeAWxu8AAAsp3_U81A097.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