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高效能運算(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HPC)正以其強大的計算能力,不斷突破各個領域的界限。HPC通過使用由成千上萬個處理器核心組成的超級計算機或計算機集群,執行復雜的計算任務,這些任務通常涉及大量的數據輸入,必須具備大量算力和高速數據處理能力。USI環旭電子在這一波市場角逐中,瞄準AI領域的高度運用,以我們自身的強項「3D封裝技術」切入市場,應用在多項HPC模組中。接下來,本文將從HPC的簡介、挑戰與創新等方面,從正反兩面探討開發HPC最被重視的議題。
高效能運算 (HPC) 簡介
HPC是利用超級計算機實現并行計算的理論、方法、技術以及應用的一門技術科學。處理器、內存和存儲技術的不斷創新,為HPC系統提供了強大的計算資源。現代處理器采用多核設計,具備更高的并行處理能力。內存和存儲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如DDR5內存、PCIe 4.0存儲等,提供了更高的數據傳輸速度和更大的容量,滿足HPC系統對高帶寬和低延遲的需求。
HPC的應用領域廣泛,涵蓋科學研究、天氣預報、模擬等多個方面。它的多樣化應用,使得各個領域都能夠受益于其強大的計算能力。然而,盡管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在設計和部署HPC系統時仍面臨諸多挑戰。
高效能運算 (HPC) 的供電挑戰
高效能運算系統正面臨著功耗和散熱兩大嚴峻挑戰。這些系統通常由數量龐大的處理器組成,每個處理器都消耗大量電力,這使得降低能量耗損成為首要任務。傳統上,為了降低能量耗損,系統會采用高電壓供電,然后在微處理器前進行多階段轉換為較低的電壓。這個過程中,從DC-DC轉換器到微處理器的路徑布線耗損扮演著關鍵角色。這些轉換器負責將12V或48V的直流總線電壓降低到處理器核心所需的特定電壓,同時將電流提升到所需的水平。
多階供電網路 (PDN) 的損耗與影響
即使穩壓器只需向晶片短距離供電,多階供電網路(PDN)仍然會因為電源軌上的電阻而產生損耗(I2R),進而導致散熱問題。這些損耗也包括電感和電容造成的影響。因此,供電設計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穩壓器在PCB上的位置,這直接影響到饋入處理器引腳的電源軌上的電阻大小。
為了盡可能靠近負載點(POL)來減少電阻,垂直整合的電壓調節模組(VRM)成為了當前熱門的解決方案。這種模組將負責電壓轉換的功率級、管理模組中電流和熱量的磁性元件,以及在電源進入處理器前調節電源的電容器整合在同一個模組中。這意味著VRM可以放置在物理上更靠近POL的位置,從而有效地減少電流損失和功率損耗。
電壓調節模組 (VRM) & 垂直電源傳輸 (VPD)
穩壓器模組(VRM)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電容器、電感器和功率級。例如,雙相功率模組,則是將多相降壓穩壓器的兩個相位的元件整合到一個基板上,形成一個單一裝置,并以陣列方式部署,構成一個多相系統。隨著AI加速器在效能和功率需求上不斷提升,功率級的數量可能會進一步增加。
除了元件整合和效能提升,為AI加速器供電的新趨勢是垂直供電,也稱為背面供電。垂直電源傳輸(VPD)技術將電源穩壓器直接移到PCB背面處理器的下方。透過較短的垂直路徑傳輸電源,VPD可以大幅降低PDN(電源傳輸網路)的電阻并減少損耗,從而在較高電流和較低處理器核心電壓下達到更高的電源效率。此外,由于VPD消除了PCB上的空間占用,AI處理器設計人員可以增加記憶體和I/O線路,從而進一步提升處理效能。
承上兩大解決方案,各有優劣之處,因此,運用最適合客戶需求的解決方案才是優先考量。如何設計和部署高效能運算系統,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優化功耗、散熱和資源,是成就高效算力系統的必經之路。
-
封裝技術
+關注
關注
12文章
565瀏覽量
68298 -
HPC
+關注
關注
0文章
331瀏覽量
24096 -
環旭電子
+關注
關注
0文章
55瀏覽量
3701
原文標題:突破性能瓶頸:高效能運算系統的雙重挑戰
文章出處:【微信號:環旭電子 USI,微信公眾號:環旭電子 USI】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環旭電子與Tech Mahindra在印度建立首個開發中心
高效能源利用:400V到800V,升壓變壓器引領新能源項目

高效能源利用:480V到380V變壓器在UL系統中的應用

高效能板式換熱器的特點 板式換熱器行業的發展趨勢
三星電子攜手高通,打造高效能芯片
環旭電子和中科意創宣布在汽車電力系統解決方案領域展開戰略合作
DCAC電源模塊:為新能源汽車充電系統提供高效能源轉換

M31宣布推出先進LPDDR內存IP,助力HPC高效能運算應用

解決方案丨PPEC車載DCDC轉換器:新能源汽車的高效能源動力系統
AC/DC電源模塊:緊湊設計,高效能源利用
高效能ZR執行器:推動工業4.0進程加速
UVLED固化烘箱:如何實現高效能、低能耗的固化過程?

AC/DC電源模塊的高效能源管理與效率優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