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長,開發高效率太陽能電池變得尤為重要。本文旨在開發一種成本效益高且可擴展的制備工藝,用于制造具有前側SiOx/多晶硅選擇性發射極的雙面TOPCon太陽能電池,并通過優化工藝實現超過25%的電池效率。不同條件下制備的電池性能
選擇性DS-TOPCon電池的報道效率
面積:電池面積從4 cm2到244.3 cm2不等,表明研究涵蓋了從小面積實驗電池到接近工業標準的大面積電池。
前TOPCon圖案化方法:包括自對準網格、局部PECVD、激光氧化和噴墨掩膜等技術,展示了多種實現選擇性發射極的工藝路徑。
前接觸方案:主要采用物理氣相沉積(PVD)、絲網印刷(SP)結合高溫燒結(HT)以及Ni/Ag電鍍等方法。
效率:報道的效率范圍從19.8%到22.5%,其中噴墨掩膜結合SP/HT燒結的方案效率最高(22.5%)。通過對比不同圖案化方法和接觸方案的效率,突出了噴墨掩膜結合SP/HT燒結的潛力。選擇性DS-TOPCon太陽能電池前驅體的制備
選擇性DS-TOPCon太陽能電池制備工藝流程圖
晶片準備:使用156 mm尺寸、200 μm厚的n型Czochralski(Cz)晶片,電阻率為3 Ω·cm。晶片表面進行單面紋理化處理,以增加光的吸收。
隧道氧化層生長:在晶片的兩側通過硝酸氧化(NAO)工藝生長約15 ?厚的隧道氧化層。這一過程在室溫下進行,持續30分鐘。
本征多晶硅沉積:使用低壓化學氣相沉積(LPCVD)在588°C下沉積本征多晶硅,沉積時間為50分鐘。沉積后的多晶硅厚度在平面區域為250 nm,在紋理化區域為180 nm。
硼硅玻璃(BSG)和未摻雜硅酸鹽玻璃(USG)沉積:通過大氣壓化學氣相沉積(APCVD)在晶片表面沉積35 nm厚的硼硅玻璃(BSG,硼含量8%)和65 nm厚的未摻雜硅酸鹽玻璃(USG)。
共擴散工藝:共擴散工藝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925°C下進行硼擴散;第二階段:840°C下進行原位磷擴散(POCl3擴散)。這一工藝同時在晶片兩側形成磷摻雜和硼摻雜的多晶硅層,省去了額外的掩膜和擴散步驟。
去除摻雜玻璃層和掩膜層:去除摻雜后的玻璃層(PSG和BSG)和掩膜層(USG),完成全區域雙面TOPCon電池前體的制備。
多晶硅圖案化:在前側沉積SiOx/SiNx(96/30 nm)雙層膜。使用噴墨打印技術在前側形成200 μm寬的熱熔墨水掩膜。使用氫氟酸(HF)蝕刻掉掩膜外的SiOx/SiNx層。去除墨水掩膜后,使用氫氧化鉀(KOH)溶液蝕刻掉未保護區域的n-TOPCon層,直至隧道氧化層停止。最后,使用HF溶液去除晶片兩側剩余的SiOx/SiNx層。
前場鈍化:在O2/反式二氯乙烷(DCE)環境中生長約8 nm厚的熱氧化層,用于前場鈍化。
金屬化:在前側和后側分別沉積SiNx/SiOx(40/90 nm)和單層SiNx(70 nm)。使用絲網印刷技術在前側和后側分別形成300 μm寬的5根匯流條和600 μm寬的5根匯流條,以及相應的柵線。在工業帶式爐中進行燒結處理,完成電池的金屬化。DS-TOPCon電池前驅體在制備過程中的鈍化質量
全區域和選擇性DS-TOPCon電池前驅體的鈍化質量
全區域DS-TOPCon電池前體具有優異的鈍化特性,iVoc接近730 mV,iFF達到86.3%。
圖案化和再鈍化過程對鈍化質量有一定影響,但整體性能仍然保持較高水平,iVoc約為733 mV,iFF為86.0%。燒結引起的性能退化研究
燒結引起的性能退化
選擇性DS-TOPCon電池前驅體在不同燒結溫度(725°C和750°C)下的性能變化,隨著燒結溫度的升高,iVoc和iFF顯著下降,表明高溫燒結對電池性能有負面影響。此外,圖中還展示了復合電流密度(J0)的分解結果,表明表面復合是導致性能退化的主要原因。
燒結過程中,Voc和iFF隨溫度升高而下降,表明高溫燒結對電池性能有負面影響。低溫度燒結有助于減少性能退化。金屬化工藝和選擇性DS-TOPCon電池結果
選擇性DS-TOPCon太陽能電池的J-V參數
725°C燒結:盡管效率較高,但工藝穩定性較差,需要進一步優化。
750°C燒結:工藝穩定性較好,但效率較低,表明高溫燒結可能導致更多的復合損失和電阻損失。
低溫度燒結(725°C)有助于減少復合損失和電阻損失,從而提高電池效率,但需要進一步優化工藝控制以提高穩定性。后燒結處理:激光增強接觸優化和光浸泡
LECO和光浸泡處理后的J-V參數總結
LECO:經過LECO處理后,FF從75.8%提升至77.2%,效率從21.4%提升至21.7%。通過優化接觸質量,提升了填充因子(FF)和效率。
光浸泡:進一步提升了Voc和效率,同時降低了串聯電阻(Rs),表明光浸泡處理有助于改善載流子傳輸和減少復合損失。
串聯電阻(Rs):隨著LECO和LS處理的進行,Rs逐漸降低,表明接觸質量和載流子傳輸性能得到改善。
效率提升:從初始的21.4%提升至22.0%,表明后處理工藝對電池性能的優化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通過一種低成本、可擴展的工藝成功制備了具有前SiOx/多晶硅選擇性發射極的雙面TOPCon太陽能電池,展示了其在高效太陽能電池領域的巨大潛力。通過優化制備工藝,實現了22.0%的電池效率,表明低溫度燒結和后金屬化處理相結合具有顯著的潛力。通過進一步優化工藝和改善材料及接觸特性,選擇性DS-TOPCon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有望突破25%,成為下一代高效太陽能電池的有力候選。美能UVPLUS SE光譜橢偏儀
美能UVPLUS SE光譜橢偏儀是專門針對太陽能電池研發和質量把控領域推出的一款設備,基于絨面太陽能電池專用的高靈敏度探測單元和光譜橢偏儀分析軟件,專用于測量和分析光伏領域中多層納米薄膜的層構參數(如厚度)和物理參數(如折射率、消光系數),波長范圍覆蓋紫外、可見到近紅外。
- 先進的旋轉補償器測量技術,Delta測量范圍0-360°,無測量死角
- 高靈敏檢測粗糙表面散射和極低反射率為特征的絨面太陽能電池表面鍍層
- 專門針對多層薄膜檢測設計,滿足雙層膜(如SiNx/SiO2,SiNx2/SiNx1,SiNx/Al2O3)檢測
- 多入射角度結構設計,高靈活測量,滿足復雜樣品測試需求
原文出處:Fabrication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22.0% Rear Junction Double-side TOPCon Solar Cell with Front SiOX/Polysilicon Selective Emitter
*特別聲明:「美能光伏」公眾號所發布的原創及轉載文章,僅用于學術分享和傳遞光伏行業相關信息。未經授權,不得抄襲、篡改、引用、轉載等侵犯本公眾號相關權益的行為。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司進行刪除。
-
太陽能電池
+關注
關注
22文章
1218瀏覽量
70101 -
電池
+關注
關注
84文章
10874瀏覽量
13324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選擇性發射極晶體硅太陽電池實現方法分析
多晶硅發射極晶體管,多晶硅發射極晶體管是什么意思
低溫多晶硅,低溫多晶硅是什么意思
選擇性發射極晶體硅太陽電池實現方法

在玻璃上制備大晶粒多晶硅薄膜的方法

多晶硅的用途包括哪些
理論效率達28.9%,Poly Finger助力TOPCon電池前側局部鈍化接觸優化

Poly-SE選擇性多晶硅鈍化觸點在n-TOPCon電池中的應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