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功率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歷程是一部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從受制于人到逐步突破的篳路藍縷奮斗史。從陳星弼院士的超結MOSFET專利到全國產碳化硅(SiC)技術的崛起,這一歷程體現了中國在核心技術攻關、產業鏈整合及市場應用拓展上的重大跨越。以下從關鍵階段、技術突破與產業現狀三個維度展開深度分析:
---
一、早期奠基:陳星弼院士與超結MOSFET的開拓
1. **陳星弼的科研貢獻與技術困境**
陳星弼院士是中國功率半導體領域的先驅,其研究成果奠定了國內功率器件的理論基礎。他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最佳表面變摻雜”理論,并研發出復合緩沖耐壓結構(即超結MOSFET),顯著降低了導通電阻并提升了器件性能。該技術于1998年獲得美國專利(專利號5216275),被220余項美國專利引用,創造了約幾十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然而,受限于當時國內產業基礎薄弱、資金及市場支持不足,陳星弼團隊在技術轉化上面臨挑戰。其超結MOSFET專利雖被國外8家企業采用,但國內產業化進程緩慢,反映出早期中國在半導體技術商業化能力上的短板。
2. **科研體制與產業化的脫節**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中國半導體行業以科研院所為主導,企業研發能力薄弱。陳星弼所在的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研究所雖在技術上取得突破,但受限于資金匱乏(初期經費不足2萬元)和產業鏈不完整,難以實現規模化生產。這一階段凸顯了技術成果向市場轉化的“最后一公里”難題。
---
二、技術積累與產業鏈構建:硅基功率半導體的追趕
1. **產業鏈逐步完善**
2000年后,隨著新能源汽車、光伏等市場的興起,國內功率半導體需求激增。國產IDM和Fabless企業崛起,逐步構建覆蓋硅基MOSFET、IGBT等產品的產業鏈。至2023年,中國已形成50余家功率半導體企業集群,涵蓋襯底材料、器件設計、制造封裝等環節。
2. **市場驅動下的技術升級**
2017-2022年,全球功率半導體市場規模從441億美元增至481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達1368.86億元,年均增速4.4%。國內企業通過并購(如聞泰收購安世半導體)、技術引進等方式加速追趕,但在高端車規級芯片領域仍依賴進口,市場集中度較低。
---
三、碳化硅技術的崛起:第三代半導體的突破
1. 技術突破與國際競爭
碳化硅(SiC)因其耐高壓、高頻、高溫特性,成為新能源汽車、可再生能源的關鍵材料。國產頭部多家公司打破了國際巨頭在SiC MOSFET領域的技術壟斷。
2. **產能與生態優勢**
2023年,中國SiC襯底產能已超越歐美日韓,中國企業覆蓋從襯底到功率模塊的全產業鏈。2025年后中國將在新能源汽車、光伏逆變器等領域形成全球最大的SiC應用市場。
---
四、挑戰與未來展望
1. **現存短板**
- **核心技術依賴**:部分高端設備(如SiC離子注入機)仍需進口,芯片設計工具(EDA)受制于歐美。
2. **未來趨勢**
- **技術迭代加速**:SiC MOSFET器件底層工藝將成為研發重點。
- **應用場景擴展**:智能電網、數據中心AI電源等新興領域將推動需求持續增長。
- **全球化競爭**:國內企業需通過國際合作(如專利交叉授權)提升技術話語權,同時規避地緣政治風險。
---
總結
從陳星弼院士的超結MOSFET專利受制于商業化能力,無奈賣出專利,到碳化硅SiC功率半導體技術中國龍的自主突破,中國功率半導體行業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未來,隨著技術迭代、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的三重驅動,中國有望在全球功率半導體產業鏈中占據更核心地位,但仍需攻克關鍵設備的“卡脖子”難題,構建可持續的創新生態。
審核編輯 黃宇
-
MOSFET
+關注
關注
148文章
7729瀏覽量
216593 -
功率半導體
+關注
關注
23文章
1231瀏覽量
4358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東升西降:從Wolfspeed危機看全球SiC碳化硅功率半導體產業鏈重構
從國產SiC器件質量問題頻發的亂象看碳化硅功率半導體行業洗牌
碳化硅MOSFET的優勢有哪些
橋式電路中碳化硅MOSFET替換超結MOSFET技術注意事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