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半導體與物理
原文作者:jjfly686
本文主要介紹芯片制造中的多晶硅。
多晶硅(Poly- Si)
多晶硅(Polycrystalline Silicon,簡稱Poly)是由無數微小硅晶粒組成的非單晶硅材料。與單晶硅(如硅襯底)不同,多晶硅的晶粒尺寸通常在幾十到幾百納米之間,晶粒間存在晶界。
多晶硅的合成方法:LPCVD工藝
低壓化學氣相沉積是制備多晶硅的主流技術,其核心是通過硅烷(SiH?)熱分解生成硅原子并沉積成膜。
SiH4→Si+2H2↑
低溫(<600℃)生成非晶硅,高溫(>600℃)形成多晶硅。反應腔壓力維持在0.1-1 Torr(低壓環境提升薄膜均勻性)。
P型與N型多晶硅的合成
多晶硅的導電類型通過摻雜實現,分為P型(摻硼)和N型(摻磷/砷),工藝方法包括離子注入和原位摻雜:
離子注入(主流技術)
N型摻雜:注入磷(P?)或砷(As?),劑量1×101?–1×101? cm?2,能量10-50 keV;
P型摻雜:注入硼(B?),劑量與能量類似;
退火激活:快速熱退火(RTA,900-1000℃)修復晶格損傷,激活雜質原子。
原位摻雜(LPCVD中同步摻雜)
氣體摻雜:在SiH?中混入PH?(N型)或B?H?(P型),直接沉積摻雜多晶硅;
優勢:避免注入損傷,但摻雜均勻性控制難度較高。
多晶硅在芯片制造中的核心作用
晶體管柵極材料
在柵絕緣介質上沉積多晶硅→摻雜→刻蝕成形→高溫退火。摻雜后電阻率低至10?? Ω·cm,傳遞控制信號;通過N/P型摻雜調節功函數(N-Poly用于NMOS,P-Poly用于PMOS)。
圖案轉移硬掩膜層
在刻蝕深槽或高深寬比結構時,多晶硅的硬度(莫氏硬度6.5)可保護底層材料。沉積500 nm多晶硅層;光刻定義圖案;干法刻蝕多晶硅(Cl?/HBr等離子體);以多晶硅為掩膜刻蝕下層介質/金屬。
中段工藝(MEOL)接觸連接點
在多晶硅與金屬(如鎢、鈷)之間形成低阻接觸。在接觸孔中沉積摻雜多晶硅,作為金屬與硅襯底的過渡層,減少肖特基勢壘;在淺溝槽隔離(STI)區域用多晶硅連接相鄰器件。
導電層與功函數調控
在FinFET中,多晶硅與High-K介質(如HfO?)結合,通過摻雜類型和濃度調節閾值電壓。N型多晶硅功函數≈4.1 eV,匹配NMOS溝道;P型多晶硅功函數≈5.2 eV,適配PMOS需求。
-
多晶硅
+關注
關注
3文章
248瀏覽量
29568 -
工藝
+關注
關注
4文章
651瀏覽量
29135 -
芯片制造
+關注
關注
10文章
661瀏覽量
29374
原文標題:芯片制造中的多晶硅(Poly-Si)
文章出處:【微信號:bdtdsj,微信公眾號:中科院半導體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