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黃山明)近日,英特爾舉辦了晶圓代工業務Direct Connect大會。剛上任不過5周的新任CEO陳立武在面對上千名產業鏈客戶時堅定地表示,英特爾將繼續推進晶圓代工業務,并且也知道目前英特爾有哪些地方面需要改進。
要知道在全球半導體代工版圖中,英特爾曾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然而隨著臺積電、三星的崛起,這家芯片巨頭逐漸淪為“牙膏廠”的代名詞。此次陳立武臨危受命,能否帶領英特爾再次走向市場之巔。
英特爾更新晶圓代工路線圖
從發布會來看,此次英特爾宣布,其18A(1.8nm)工藝目前已經進入到風險生產階段,預計有望在今年實現量產。而首款產品是代號Panther Lake的新一代酷睿Ultra處理器,明年還有代號Clearwater Forest的新一代至強處理器。
有消息稱,英特爾產品采用自家工藝的比例將不低于70%,足以見得其對自家工藝的信心。據供應鏈消息指出,今年下半年推出的Panther Lake的重要Compute tile將采用內部Intel 18A制程,而Graphics tile及SoC tile則會由臺積電進行。與此同時,包括英偉達、IBM、博通、智原科技等芯片廠都準備使用英特爾18A來試產自家芯片。
同時該工藝的性能增強變體18A-P也已經進入早期晶圓的工廠生產。另外,基于先進3D封裝技術的18A-PT工藝也出現在遠期路線圖中。其中PT版本支持Foveros Direct 3D(3D堆疊),采用混合鍵合互連,使英特爾能夠在其最先進的領先節點上垂直堆疊晶圓。
據英特爾透露,英特爾18A有HP高性能庫、HD高密度庫兩種選擇,對比現有的Intel 3工藝,0.75V電壓下性能提升18%或功耗降低38%,1.1V高電壓下性能提升25%或功耗降低36%。
相比之下,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的N2(2nm)工藝有望在今年下半年量產,與N3E工藝相比,預計能夠提高10%-15%的性能,同時在功耗上降低25%-30%。
18A的下一代工藝為14A,臺積電與英特爾都有所布局。從臺積電所公布的14A工藝來看,將升級第二代GAAFET全環繞晶體管架構,號稱對比N2性能提升最多15%,或功耗降低最多30%,晶體管密度提升最多約23%,預計到2028年量產。
而英特爾也宣布了自家的14A工藝,與臺積電不同的是,英特爾的14A將首次使用High NA EUV光刻機,預計將在2027年前后進行風險試產階段,預計新工藝將帶來15%-20%的能效提升,芯片密度將增加1.3倍,功耗降低25%-35%,未來還將推出14A-E工藝。
英特爾方面透露,已經向早期客戶分發的了14A工藝制程套件,并已經收到了多家客戶在新工藝節點上構建芯片的意向。
此外,針對先進封裝需求,英特爾代工提供系統級集成服務,使用Intel 14A和Intel 18A-P 制程節點,通過Foveros Direct和 EMIB(2.5D橋接)技術實現連接。同時也將向客戶提供新的先進封裝技術,包括面向未來高帶寬內存需求的EMIB-T。EMIB Bridge晶圓利用率高達90%,可有效提升AI芯片封裝良率與規模適配能力。
欲重回全球一流晶圓代工廠
據英特爾披露,在2021年提出了“四年五個工藝節點”計劃,至2024年這四年間,英特爾在全球的資本支出達到了900億美元,其中約180億美元投向了技術研發,370億美元則投向了晶圓廠設備支出。
從制造布局來看,截至2024年英特爾累計在全球投入超過90億美元,其中37億美元用于設備,35億美元用于廠房建設。這也讓英特爾在美國的亞利桑那與俄勒岡,以及以色列、愛爾蘭、馬來西亞等地建設了核心量產基地。
其中愛爾蘭已經實現了Intel 4和Intel 3節點的量產,亞利桑那與俄勒岡完成18A風險啟動并協同推進UMC合作的12nm項目,馬來西亞與新墨西哥則承接主要封裝產能。
從英特爾此前釋出的財報,得益于Intel 7晶圓的采購和先進封裝服務的增加,在第一季度,英特爾代工業務的收入達到47億美元,環比增長8%,超過了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事業部本季度的收入;運營虧損為23億美元,環比基本持平,符合預期。
成熟節點上,英特爾與聯發科聯合推出了Intel 16產品線,首批流片已經成功,并與UMC合作推出Intel 12nm節點,面向中高端客戶需求。
目前英特爾將自身目標定位為“系統代工平臺”(Systems Foundry),不僅能提供先進工藝,還需要具備異構封裝、全球制造網絡、IP與EDA支持Chiplet互聯標準以及與政府、客戶、云平臺之間的系統級協同能力。這對于那些中心芯片設計企業、AI初創團隊或者一些涉及軍工、航天的客戶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為此,陳立武還邀請了新思科技、Cadence等產業鏈公司的掌門人,并披露了一系列EDA和IP合作。顯然,英特爾希望在如今由臺積電主導的晶圓代工市場中開辟新的市場,推動全球芯片產業形成新的平衡。
但這一步顯然不是那么容易,從此前英特爾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所透露的那樣,當前一代英特爾的芯片實際采用的仍然為臺積電的工藝節點,而非英特爾的節點。同時客戶更青睞2023年推出的Raptor Lake芯片,而非2024年9月發布的Lunar Lake芯片。
英特爾產品主管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解釋稱,客戶對“N-1”和“N-2”產品(即上代、上上代的芯片)需求激增,因為這些產品能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價格點。因此,今年下半年英特爾推出的Panther Lake芯片,是否真如英特爾預料的那樣廣受市場歡迎,還是未知數。
另一方面,就在前幾天,有報道稱英特爾將繼續進行裁員,規模超過20%,旨在精簡管理,重建以工程師為導向的企業文化。截至2024年底,英特爾公司一共在全球擁有108900名員工,預計此次裁員將波及大約2.2萬名員工。
其背后是英特爾持續惡化的財務表現,2024年公司營收531億美元,同比下滑2%,股價全年暴跌60%,市值蒸發超1000億美元。而2025年一季度營收預計僅為117億至127億美元,大幅縮水。面對如此困境,就看陳立武要如何帶領英特爾再次偉大。
寫在最后
面對當前的困局,有分析師指出,英特爾需要再2-3年內推出具有競爭力的AI芯片,并確保18A制程按時量產,否則可能進一步喪失市場份額。
因此,在新CEO陳立武上任后,為英特爾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聚焦AI和先進制程技術。因此英特爾在加快Panther Lake處理器的推動速度,該芯片的AI性能相較前代提升5倍,甚至將原本2026年實現18A制程量產計劃提前到今年。但這些新的舉措能夠幫助英特爾再次偉大,還需要交由市場來驗證。
-
英特爾
+關注
關注
61文章
10141瀏覽量
17355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讓x86再次偉大!英特爾AMD破天荒聯手,要搞定軟硬件兼容性

英特爾 Panther Lake 移動 SoC 延遲上市,又是18A背鍋?
英特爾18A與臺積電N2工藝各有千秋
英特爾18A制程芯片Panther Lake處理器下半年發布
英特爾換帥 英特爾CEO Pat Gelsinger(帕特·基辛格)正式退休
英特爾Intel 18A制程芯片2025年量產計劃公布
英特爾向聯想交付首款18A工藝CPU樣品
英特爾取消Intel 20A,提前押注Intel 18A
英特爾:最新節點上的產品設計和工藝準備進展順利,已具備更早地過渡到Intel 18A的能力
英特爾1.8nm成功點亮!
英特爾基于Intel 18A制程節點處理器樣片成功出廠
最新進展!Intel 18A產品,成功點亮!
英特爾CEO:AI時代英特爾動力不減
臺積電轉變態度?秘密訪問ASML總部引發行業關注
英特爾正在順利推進的Intel 20A和Intel 18A兩個節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