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黃山明)近幾年新能源汽車呈現爆發式增長,其中各種新奇的功能以及酷炫的外表是吸引用戶購買的重要因素。例如隱藏式門把手便成為不少新能源汽車的標配,尤其是隱藏式門把手可以讓外形看起來更為美觀,同時略微減少了車身的風阻和提升續航的功能。
此外,智能駕駛也成為不少車企宣傳的噱頭,盡管此前智能汽車基本只搭載了L2級(僅為部分自動駕駛)。而這些為了外觀和噱頭的設計與宣傳,卻讓新能源汽車在安全駕駛上埋下了隱患。
工信部出手整頓隱藏式門把手
近期,工信部官網發文,公開征集對《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將填補對隱藏式車門內把手等規范不足的空白。其中,明確提出了對隱藏式門把手的安全技術要求。
過去常見的外把手設計方案,其機械原理主要是當用戶進入汽車時,拉動車門外把手,車門外把手帶動平衡塊運動,連接在平衡塊上的拉鎖或者拉桿把運動傳遞到側門鎖體,使得側門鎖體和鎖扣脫離嚙合狀態實現解鎖。用戶繼續拉動外把手,使得車門繼續打開從而提供足夠的進入空間。
但具體到隱藏式門把手,各車企卻開發出了許多方式。目前主流方式可以分為三類:杠桿式隱藏門把手、電控彈出式隱藏門把手、應急機械式隱藏門把手。當然,主要是前兩類,應急機械式門把手是作為在電控系統失效時,通過機械結構(如隱藏式拉索或鑰匙孔)手動解鎖的裝置。
杠桿式隱藏門把手是通過物理杠桿結構實現門把手的彈出與收回。當用戶按壓門把手特定位置(如末端或中間區域)時,內部杠桿機構受力后觸發另一端彈起,形成可握持的把手形態;松開后,彈簧或彈性元件自動復位,使把手重新隱藏。
電控彈出式隱藏門把手,是依賴車輛電力系統和電機驅動。當車輛解鎖時,內置電機推動門把手從隱藏位置伸出至預設高度;鎖車后,電機反向運作將其收回。部分車型結合傳感器(如電容感應、紅外感應)實現自動彈出功能。
不過在實際應用中,這些設計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例如在氣溫較低時,隱藏式門把手可能會凍住無法打開。而有的隱藏式門把手還會出現強度不足、斷電失效等問題,成為了救援及逃生的阻礙。
因此,此次的征集建議中提到,汽車應急式車門內把手的安裝要求、隱藏式車門內把手和應急式車門內把手的標志要求、電動式車門外把手的防夾要求與試驗方法、車門外把手和車門內把手的強度要求與試驗方法、電動式車門把手的動態試驗要求與試驗方法。
對此,有專家認為,隱藏式把手必須配備機械或斷電保護裝置,車企需在車門結構內預留拉鎖通道,避免碰撞變形阻礙操作。
工信部指出,從救援逃生角度,強化汽車車門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車輛起火等事故場景的安全邏輯,增加機械或者斷電保護等安全冗余設計要求,保證斷電、碰撞等事故中車門系統能夠開啟,從而進行救援及逃生活動。保證車門把手的結構強度,防止事故發生后,門鎖操縱機構功能喪失。
顯然,隱藏式門把手并非不可行,而是需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隨著新規的落地,汽車行業或將迎來連鎖反應。一些過去以美觀、功能性為主的設計,將轉變為安全優先。
有意思的是,目前包括長城汽車魏建軍、小鵬汽車何小鵬都對隱藏式門把手的提出了一些負面看法。而在此前的上海車展上,如長安逸動2025款、領跑C10、小鵬P7+、沃爾沃EX30等車型紛紛采用了半隱藏式門把手或完全擯棄了隱藏式門把手。
智能駕駛、全觸控中控等新技術有望迎來改革
除了隱藏式門把手外,新能源汽車行業中還存在一些設計安全駕駛的隱患。例如目前基本為L2級自動駕駛水準,大多數情況還需要駕駛員來參與操控。但受到部分車企宣傳的影響,導致一些車主在駕駛過程中,容易過度信賴智能駕駛功能,從而造成安全隱患。
為了規范安全駕駛,4月份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推出《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強調汽車生產企業要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切實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受此影響,近期也看到不少車企默默將“智能駕駛”相關功能更名為“輔助駕駛”或“智能輔助駕駛”,包括小米、華為、理想等頭部車企都已經開始此動作。小米汽車已將官網及APP中的“智駕”一詞全面替換為“輔助駕駛”。蔚來、理想等也在介紹產品時,改了說辭。
而長安汽車副總裁賀剛在此前接受采訪中透露,企業應以安全為首,成本無論高低,關鍵安全配置如駕駛員監測(DMS)、脫手檢測(HOD)必須標配,不能為降低成本省略。通過語音、聲音及時提醒,也能幫助用戶保持注意力,提高行車安全。規范市場宣傳和配置標準,將大幅減少安全隱患。
此外,在車內的中控按鍵上。不少車企過去將空調、車窗甚至換擋都集成到中控屏。雖然內飾看起來美觀了,但操作上反而更加復雜。即便使用語音識別,也存在識別不準的情況,容易造成安全隱患。
一些車企已經開始回歸實體按鍵,例如大眾汽車決定從2026年起全面回歸實體按鍵,方向盤觸控板將被永久踢出設計清單。
保時捷的2024款卡宴已重啟實體按鍵和旋鈕,保留傳統中控布局。而特斯拉新款Model Y重新引入換擋桿和轉向燈桿,Model 3煥新版也計劃恢復部分機械按鍵。據歐洲NCAP戰略總監馬修·艾弗里披露的數據顯示,觸控操作導致的分心駕駛事故激增30%。
還有一些近期火熱的技術,例如電子后視鏡,也被不少車主質疑。一些安裝了電子后視鏡的車主表示,由于其屬于平面成像,導致后方車輛的距離只能通過近大遠小的原理估算出來,容易出現判斷誤差。并且一旦屏幕產生卡頓、延遲等現象,就會有嚴重的視覺盲區出現。
寫在最后
隨著國家對汽車門把手、智能駕駛宣傳規范等方面進行嚴格把關,可能將引發汽車產業鏈的深度洗牌,將淘汰哪些偽科技的車型,倒逼真正的技術創新。而這些新規定也不僅是,更是對汽車設計理念的糾偏和提升。
歸根結底,在如今新能源汽車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涌現與安全性造成沖突的情況下,安全永遠擺在第一位。
-
智能駕駛
+關注
關注
4文章
2795瀏覽量
4983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后摩智能入圍工信部算力強基揭榜行動
新能源車軟件單元測試深度解析:自動駕駛系統視角
福耀:發布行業首款艙內隱藏式激光雷達前擋方案

聯合電子智能安全驅動模塊ISAU介紹

工信部擰緊智駕“安全閥”
奧迪威首個車門防夾手方案正式發布,提升汽車門把手安全性

小米YU7實車再曝光:掀背式尾門+橙色方向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