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半導體與物理
原文作者:jjfly686
在現代芯片中,數十億晶體管通過金屬互連線連接成復雜電路。隨著制程進入納米級,一個看似“隱形”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金屬線之間的電容耦合。這種耦合不僅會拖慢信號傳輸速度,甚至可能引發數據傳輸錯誤。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正是低介電常數(Low-k)材料。
互連延遲
在22納米制程節點,科學家發現了一個顛覆認知的現象:互連延遲(信號在金屬線中的傳輸延遲)達到了晶體管門延遲的20倍。這意味著,即使晶體管開關速度再快,信號在金屬線中的“堵車”也會嚴重拖累整體性能。
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延遲?
電阻(R)與電容(C)的博弈:信號傳輸速度由RC時間常數決定。銅(Cu)雖然電阻率低,但金屬線間的絕緣介質若介電常數(k值)過高,會大幅增加電容(C),導致RC值飆升。電容耦合效應:相鄰金屬線通過絕緣介質形成“隱形電容”,信號變化時會相互干擾,進一步加劇延遲。
電容耦合:從“串擾”到數據錯誤的連鎖反應
當兩條金屬線平行排列時,它們之間的絕緣介質會形成電容。這種電容會導致兩種問題:信號延遲:電容需要充放電時間,拖慢信號跳變速度。串擾:一條線的電壓變化會通過電容耦合干擾相鄰線路。
最危險的場景:
假設一條線試圖從高電壓(如1 V)切換到低電壓(0 V),而兩側的線同時從低電壓切換到高電壓。此時,兩側的高電壓會通過電容耦合“拉扯”中間線的電壓,導致其無法正常降至低電平,最終引發數據傳輸錯誤。
Low-k材料的救贖:如何打破電容困局?
低介電常數材料(Low-k Dielectric)通過降低絕緣介質的*k*值,直接減少金屬線間的電容耦合。其核心原理是:降低介電常數:傳統SiO?的k=3.9,而Low-k材料(如碳摻雜氧化物CDO)的*k*可降至2.5-2.8,電容減少30%-40%。抑制電場傳播:Low-k材料不易支持電場建立,削弱相鄰金屬線間的電荷相互作用,從而降低串擾概率。
銅與Low-k的組合
盡管銅的電阻率極低,但單獨使用無法解決電容問題。銅互連+Low-k介質的組合成為行業標配:銅降低電阻(R):銅的電阻率(1.68 μΩ·cm)僅為鋁的60%,減少信號傳輸損耗。Low-k降低電容(C):通過減少k值,RC時間常數同步優化,芯片速度提升20%-30%。
未來展望
隨著制程進入3納米以下,行業開始探索k<2.0的超低介電常數
空氣隙(Air Gap)技術:在金屬線間引入真空孔隙(k=1.0),進一步減少電容。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9文章
52043瀏覽量
434999 -
晶體管
+關注
關注
77文章
9962瀏覽量
140456 -
低介電常數
+關注
關注
0文章
3瀏覽量
5343
原文標題:為什么芯片需要低介電常數(Low-k)材料
文章出處:【微信號:bdtdsj,微信公眾號:中科院半導體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低介電常數材料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工藝中的應用
介電常數怎么測試_介電常數測試方法

介電常數定義是什么_介電常數單位是什么
電介質介電常數大好還是小好_介電常數越大代表什么

相對介電常數和介電常數的關系
介電常數的定義及應用 不同材料的介電常數比較
介電常數對電子設備的影響
介電常數與頻率的關系 影響介電常數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測量材料的相對介電常數
不同材料的相對介電常數比較
材料介電常數會影響電子元器件哪些性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