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透射電子顯微鏡?
透射電子顯微鏡(TEM)的原理根基在于電子與物質(zhì)的相互作用。
電子槍發(fā)射出的電子束,經(jīng)由電磁透鏡系統(tǒng)聚焦與加速,達到高能量水平(80 KeV到300 keV),隨后精準地照射到超薄樣品之上。電子束穿透樣品后,部分電子繼續(xù)前行,穿過物鏡、成像透鏡等一系列透鏡系統(tǒng),最終在熒光屏、感光膠片或CCD相機等設備上形成可供記錄的圖像。
電子波長極短,遠小于光學顯微鏡所用可見光波長,這使得TEM能夠突破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極限,達到納米甚至亞原子級的分辨率,為微觀世界的精細觀察提供了可能。
構建高精度成像系統(tǒng)
電子槍是TEM的關鍵部件之一,負責產(chǎn)生電子束。常見的電子槍有熱發(fā)射電子槍和場發(fā)射電子槍,其中場發(fā)射電子槍憑借更高的亮度和更佳的電子束聚焦效果,成為高分辨成像的首選。
電磁透鏡則在TEM中扮演著類似光學顯微鏡中光學透鏡的角色,通過精確控制電磁場,實現(xiàn)對電子束的聚焦和放大,確保電子束能夠精準地照射到樣品上,并將透射后的電子束匯聚成像。
樣品臺具備精確的定位和傾斜功能,使研究者能夠從不同角度觀察樣品,獲取不同取向下的結構信息。
探測器用于捕捉透射后的電子束,將其轉化為可觀察的圖像,常見的探測器包括熒光屏、感光膠片以及數(shù)碼探測器(如CCD相機),它們各有優(yōu)勢,滿足不同的成像需求。
多維度的微觀表征
TEM擁有多種工作模式,以適應不同的研究需求。
1.明場成像是TEM最常用的工作模式,透射電子束穿過樣品后形成圖像,未被散射的電子被收集并呈現(xiàn)為圖像中的亮部,而較厚區(qū)域或晶體中強烈散射的區(qū)域則表現(xiàn)為暗部,這種模式適合觀察樣品的整體形貌、厚度分布以及晶體缺陷等。
2.暗場成像則通過選擇特定散射角度的電子進行成像,能夠突出樣品中特定的晶面、缺陷或顆粒,便于研究者對不同晶相或局部結構進行詳細觀察。
3.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HRTEM)模式通過直接成像電子波的干涉圖樣,能夠獲得晶體結構的原子級分辨率圖像,可用于研究材料的晶體結構、位錯、缺陷等原子級特征。金鑒實驗室在進行試驗時,嚴格遵循相關標準操作,確保每一個測試環(huán)節(jié)都精準無誤地符合標準要求。
4.電子衍射模式基于電子束與晶體相互作用后產(chǎn)生的衍射圖樣,通過測量衍射點的位置和強度,確定晶格常數(shù)、晶體取向和相組成,常見的電子衍射模式包括選區(qū)電子衍射(SAED)和匯聚束電子衍射(CBED)。
5.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EDS/EDX)結合TEM使用,可檢測電子與樣品原子相互作用后產(chǎn)生的特征X射線,從而確定樣品中元素的種類和分布,適合進行局部的化學成分分析。
6.電子能量損失譜(EELS)用于測量電子在穿過樣品時損失的能量,這種能量損失蘊含著材料的化學成分、價態(tài)、電子結構等豐富信息,能提供更精細的化學成分分析和價態(tài)信息,相較于EDS具有更高的靈敏度。
樣品制備
TEM樣品的制備至關重要,樣品必須足夠薄(通常為幾十納米),以確保電子束能夠穿透。常見的樣品制備方法有機械研磨,先將塊體樣品研磨至較薄厚度,再通過離子減薄進一步減薄至電子束可透過的厚度;聚焦離子束(FIB)技術可從大塊材料中精確切出超薄樣品,適用于復雜材料的精確制備;超薄切片則適用于生物樣品或聚合物等軟材料,使用超薄切片機切割出幾納米至幾十納米厚的樣品。這些方法各有優(yōu)勢,根據(jù)不同的研究對象和需求進行選擇,為TEM的高分辨率成像提供高質(zhì)量的樣品基礎。
-
TEM
+關注
關注
0文章
102瀏覽量
10766 -
電子顯微鏡
+關注
關注
1文章
116瀏覽量
10147 -
透射電子顯微鏡
+關注
關注
0文章
16瀏覽量
2270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
透射電子顯微鏡的結構與成像原理

透射電子顯微鏡工作原理及用途
透射電子顯微鏡TEM的原理、參數(shù)及應用
透射電子顯微鏡的用途和特點
TEM樣本制備: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指南

什么是透射電子顯微鏡(TEM)?

透射電子顯微鏡(TEM)與聚焦離子束技術(FIB)在材料分析中的應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