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Tom聊芯片智造
原文作者:Tom
本文簡單介紹了晶體管結構從Planar FET向MBCFET演變。
芯片制程從微米級進入2納米時代,晶體管架構經歷了從Planar FET到MBCFET的四次關鍵演變。這不僅僅是形狀的變化,更是一次次對物理極限的挑戰。從平面晶體管到MBCFET,每一次架構演進到底解決了哪些物理瓶頸呢?
最初的Planar FET是二維平面的結構,也叫平面場效應晶體管。它的結構很簡單:電子溝道是“趴在”硅片表面上的,而柵極則覆蓋在溝道上方,整個電流的流動,是在晶圓表面上水平進行的。
這種設計在上世紀60年代誕生,并迅速成為主流。它構成了第一代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基礎,在90納米以上的工藝節點上,表現非常出色,制造也非常成熟。但問題出現在制程繼續微縮之后。尤其是到了28納米以下,短溝道效應開始加劇,柵極對溝道的控制力越來越弱,晶體管就像“關不干凈的水龍頭”,漏電流不斷上升。結果就是:功耗變高、發熱增加、性能瓶頸越來越嚴重。
于是,在2011年,Intel率先推出了下一代晶體管結構——FinFET,也叫鰭式場效應晶體管。其結構看起來像魚的鰭,因此得名FinFET。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把原本“平躺在地上”的電子通道,豎起來變成一根鰭片,柵極不再只是覆蓋在上方,而是從兩側甚至三面包裹住溝道。
這種三維結構,使用鰭狀的3D結構來增加接觸面積,極大地增強了柵極對電子的控制能力。結果就是:漏電少了,功耗降了,晶體管還能繼續縮小,摩爾定律得以延續。
但FinFET也不是沒有局限。隨著制程逼近5納米,它也遇到瓶頸。最關鍵的一點是——鰭片寬度是固定的,無法靈活調整。而當我們試圖把鰭片做得更細、更小以適配更先進的制程時,制造難度卻急劇上升,良率、可靠性、一致性都開始受到挑戰。換句話說,FinFET的“鰭”已經變得太細、太脆,難以承受未來納米級微縮帶來的復雜性。
于是,GAAFET就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和FinFET最大的區別是,GAAFET把溝道變成了極細的納米線,然后讓柵極從四面——上、下、左、右把它完整包裹起來。這樣一來,柵極對電流的控制能力更強,幾乎做到了360度無死角的電場掌控。這使得晶體管在更小尺寸下也能穩穩“關掉”,極大降低了漏電流,非常適合5納米以下的制程節點。
不過,GAAFET的“納米線”雖然控制好,但也太細了,電流通過能力弱,不利于高性能芯片的電流驅動,限制了它在一些高頻或高負載場景下的表現。
于是,新一代結構被提出——MBCFET,也叫多橋通道晶體管。
它的核心想法是:把納米線“拉扁”變成一層層“納米片”,然后橫向疊起來,像搭積木一樣堆出多個通道。每一層納米片都被柵極環繞,不僅保留了GAA的強控能力,還進一步提升了導電能力和驅動電流。
更重要的是,MBCFET的通道寬度是可調的,可以根據設計需求,靈活權衡性能與功耗,是FinFET無法做到的。
-
晶體管
+關注
關注
77文章
10013瀏覽量
141428 -
FET
+關注
關注
3文章
803瀏覽量
64277 -
芯片制程
+關注
關注
0文章
55瀏覽量
4969
原文標題:晶體管從Planar FET到MBCFET?的演變
文章出處:【微信號:bdtdsj,微信公眾號:中科院半導體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buck電路原理圖講解 buck電路的演變過程

晶體管詳解
數字晶體管的原理
晶體管的由來
【視頻分享】降壓電路的演變過程
什么是晶體管 晶體管的分類及主要參數
什么是達林頓晶體管?
MOSFET和鰭式場效應晶體管的不同器件配置及其演變
什么是鰭式場效應晶體管?鰭式場效應晶體管有哪些優缺點?
CMOS晶體管,CMOS晶體管是什么意思
晶體管耗散功率,晶體管耗散功率是什么意思
定位技術的演變過程
buck電路的演變過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