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僅要做物聯網;我們要做的是智聯網,一個超級大腦。”
在今日召開的騰訊“云+未來”峰會上,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對外闡釋了在云、大數據和AI時代浪潮下,騰訊的謀篇布局。
去年的峰會上,馬化騰分享了三個觀點:云是產業革新的原動力;云是新型社會管理的主平臺;以及人工智能的強載體。包括去年,馬化騰還提及用云量會像工業時代的用電量,成為數字經濟的一個重要指標。據悉,今年一季度國內的用云量大概是去年同期的1.4倍。
云平臺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的天然載體,也是經濟社會進行數字化升級的基礎設施和核心的工具。今年騰訊提出“1357”的定位,即一個目標,三個角色,五大領域和七種工具。
馬化騰表示,騰訊超級大腦將率先在醫療、城市、工業、金融和零售等5個行業展開,目標是幫助各行各業和各地政府打造自己的超級大腦。騰訊將提供所需的工具和資源,讓整個生態發展不僅可以像活水一樣源源不斷,而且很方便就分享出去,最終實現各行各業的AI in All。
騰訊的IOT布局:人聯網、物聯網、智聯網
很顯然,智聯網的概念是對AI in All的一種具體解讀,即,使萬物在智能環境下皆可連。騰訊的IOT布局也浮出水面,以“三張網”的形式:人聯網、物聯網、智聯網。
馬化騰說,從前,騰訊連接的是人和人,如今要聯系人和物,以及企業和政府,最終,幫助各行各業建立“超級大腦”,一個讓人工智能無處不在的智能操作系統。借助超級大腦,打破信息孤島,靈活調配資源。
這三張網具體來說是:
一是“人聯網”。
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數字平臺,正在從“多用戶”平臺,轉變為“全用戶”平臺。騰訊要做好“全用戶”平臺上個人、企業、政府等不同類型用戶之間的連接,這有助于不同類型用戶之間,形成更好的信任與合作關系。
馬化騰說,隨著實體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用戶成為云平臺的使用者,以往騰訊主做的是連接人與人,現在要連接企業,騰訊云將會實現從C端擴展到B端和G端的布局重構。
二是“物聯網”。
連接人與物的關鍵點就是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打通,它有賴于“物聯網”的發展。騰訊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已經有相當不錯的成果。未來,騰訊還將繼續加大投入,為“萬物互聯”的目標而努力。
云時代要求做好現實世界和數字世界的連接。他表示,二維碼就是連接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最方便的通道。騰訊內部已經成立AI實驗室等,并將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研發上投入更大精力。
三是“智聯網”。
云時代要求做好云到端的智慧連接,騰訊希望借助超級大腦來發展智聯網。超級大腦是一個讓人工智能無處不在的智能操作系統,AI能力將依托超級大腦隨時隨地被靈活調用。而騰訊推出超級大腦的初衷正是希望助力企業和政府建立自己的超級大腦。
馬化騰對騰訊的定位頗謙虛。他說,騰訊不是要“賦能”傳統行業,而是要做好數字化轉型的“助手”。
“提賦能、連接,都不太合適。我們就是幫一把。數字化轉型升級的主體設計和推動力還是來自傳統行業本身,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
“1357”定位:一個目標,三個角色,五個領域,七種工具
馬化騰今天也再次提到“一三五七”四個數字,分享了他對“互聯網+”的進一步思考,即:一個目標,三個角色,五個領域,七種工具。
其中,“一個目標”指騰訊要成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助手”,助力數字化轉型升級;
“三個角色”指三件事:做連接、做工具和做生態,提供接口、最完備的工具箱、共建數字生態;
“五個領域”是助力數字中國的五個領域:民生政務、生活消費、生產服務、生命健康和生態環保;
“七種工具”包括:公眾號、小程序、移動支付、社交廣告、企業微信、云計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安全能力。
云計算將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馬化騰提出,云是產業革新的原動力,是新型社會管理的主平臺,更是人工智能的強載體。
云計算將會和水電一樣成為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今年5月騰訊研究院發布的《用云量與數字經濟》指出,今年全國用云量是去年同期的1.4倍,用云量和數字經濟規模正相關。通過云端,數據和算力能夠相輔相成,為各行各業提供數字化變革的推動力。
馬化騰指出,打造三張網的目的,一是打破信息孤島,幫助全平臺不同類型用戶建立聯系。二是需要發揚數字工匠精神,掌握更底層前沿技術,深化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連接。三需要我們與合作伙伴一起構建智聯網,助力各行各業和政府建立自己的“超級大腦”。
馬化騰表示,騰訊提出AI in all,這里的all不僅指各行各業,也指從云到端整個系統。“超級大腦”可以看為是讓人工智能無處不在的操作系統,是智聯網的核心能力。
國內云計算市場處于爆發增長期
在大會上,騰訊云還首次發布了《用云量與數字經濟報告》。去年馬化騰提出了“用云量”的概念,他表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是云化程度。未來數字經濟時代,大家通過計算云的數量,來衡量發展程度。”
《用云量與數字經濟報告》顯示,國內云計算市場處于爆發增長期。2017年下半年全國“用云量”總量較上半年環比增長66.5%,年化增長率133.1%。2018一季度增速再上臺階,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138.6%。
地理分布上看,過去一年全國“用云量”高度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廣州等一線城市。特別是北京、上海、深圳三城,2017年全年用云量占據全國總量的65.3%。其中單北京一個城市就占到35.4%。
另一方面,“用云量”地域分布高度集中的趨勢正在發生變化,云計算正向規模較小城市快速滲透。2017年“用云量”年化增速排在前三位的省份依次為海南、陜西和河北。三個省份的“用云量”基數較低,增速都在400%以上。
2017年中國互聯網行業“用云量”占全國總量的79.1%。不僅如此,互聯網行業整體的“用云量”還在保持高增長,2017年年化增速達到162.0%。
在互聯網行業內部,不同業務板塊之間的“用云量”正在悄然分化。占據“用云量”半壁江山的視頻游戲等項目雖然仍然保持了超過100%的高增速,但增速在所有行業中墊底。互聯網行業中非視頻游戲類業務的“用云量”增速達到233.5%,幾乎是視頻游戲“用云量”增速的兩倍。到今年一季度,視頻游戲類互聯網業務“用云量”在總“用云量”中比重降低了10個百分點。
政務服務整體“用云量”中占比雖小,但增速極快。2017年政務服務“用云量”增長超過十倍。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驅動下,公共服務正快速實現數字化、遠程化,讓數據多跑腿、群眾少跑腿,正在全國各地加速實現。
包括制造業等第實體經濟主要構成部分在內的傳統產業“用云量”年化增速達到278.6%,排在政務服務之后,是2017年行業“用云量”增速第二名。非視頻游戲類互聯網行業“用云量”年化增速排在第三位,金融行業排在第四位。
這一結果,從側面印證了“互聯網+”正快速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正在與傳統經濟加速融合。從政務服務到傳統行業,數字化進程正在快速推進,已經取得積極成果,“數字中國”正在加速建設之中。
騰訊AI應用服務接口全面免費
在上午大會的最后環節,騰訊副總裁、騰訊云總裁邱躍鵬宣布了騰訊云的降價措施。
云服務器(CVM)計算上,騰訊云AMD的標準型實例降價30%;離線計算機型降價50%,P40卡的GPU機型GN8在西南地區降價20%。
對象存儲(COS)上,西南區(成都、重慶)降價至9.9分,低于行業均價33%,為全球最低價;數據庫西南區(成都、重慶)全線產品降30%。
內容分發網絡(CDN)上,官網最高降價幅度達20%。騰訊云方面稱,騰訊目前是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CDN服務商。
邱岳鵬同時宣布,騰訊AI應用服務接口全面免費。
以下為馬化騰在2018騰訊“云+未來”峰會演講全文:
尊敬的陳省長、溫市長,各位合作伙伴、各位嘉賓、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謝大家能夠來參加騰訊的第四屆云+未來峰會。今天中國經濟社會在進行著數字化的轉型升級,云在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年我們大會的主題也特別突出了智能。現在很多企業和機構不僅僅滿足于把數據存儲和計算平臺遷移到云端,簡單地使用基礎設施層(IaaS),而是開始深度拓展平臺和軟件層(PaaS和SaaS),可以說他們把云看成是匯集智慧、進行創新的平臺。
在去年云+未來峰會上,我分享了三個觀點。我認為云是產業革新的原動力,是新型社會管理的主平臺以及人工智能的強載體。去年我提到,用云量會像工業時代的用電量一樣成為數字經濟的一個重要的指標。根據手頭掌握的數據,我們做了一些統計,今年一季度國內的用云量大概是去年同期的1.4倍,而廣東省的增速更快,去年廣東用云量的同比增長超過172%(2017全國全面用云量增速為133%),高于全國近40個百分點。
可以說云平臺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各行各業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積極擁抱,云平臺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天然載體,也是經濟社會進行數字化升級的基礎設施和核心的工具。
今年騰訊提出了“一三五七”的定位,這里的“一”是指一個目標,也就是騰訊要做數字化助手,助力各行各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三”是指三個角色,也就是說我們要專注做好連接、工具和生態這三個角色,騰訊不是進入各行各業取而代之,而是為大家提供最有效的數字接口、最完備的數字工具箱和與大家共建最有創新活力的數字生態。
今天我也想和大家進一步分享我對連接這個角色的思考。這里我想提出三張網的建設。也就是圍繞人、物和服務的連接。我介紹一下三張網的概念。
第一張網就是“人聯網”。云時代要求我們做好全平臺的用戶的連接,不斷完善人和人之間的互聯網。但是我們看到隨著實體經濟的不斷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用戶和政府機構用戶也正在不斷地成為云平臺的使用者。騰訊過去最強的就是連接人和人,但是現在我們還要連接企業內部的員工,包括政府里的很多用戶,也就是說我們要從C端拓展到B端和G端的用戶群。這對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
在這里我想舉一個案例,就是我們廣東省政府今年的首要任務——數字廣東。這是一個頭號工程,也是前所未有的項目,工程量非常浩大,有助于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及優化營商環境。我們的整體思路是“一片云、一體化、一站式”。首先全省一片云的架構,第一是以政務云平臺為基礎,打通各個廳局的政務大數據,通過搭建全新的公共支撐平臺,為政府決策、管理創新和服務提供技術支持;第二是政務辦公一體化應用,要覆蓋到全省各級政府,服務好每一位政府公務人員;第三是要為老百姓提供一站式的民生服務,實現高頻民生服務指尖辦理。
目前我們的一個階段性的成果叫“粵省事”,這是全國首個集成民生服務的微信小程序,在這個小程序里面可以一站式辦理100多項民生服務。在大家的桌面上和座位上的小冊子中有關于粵省事的介紹,大家拿出微信掃一掃它的葵花碼,就可以直接調取,不需要安裝APP,就可以訪問粵省事。我們希望數字廣東成為廣東的一個樣本,進而未來向全國推廣。
還有一個案例是商業方面的,我想舉永輝智慧零售的案例。在智慧零售領域,我們借助云平臺實現了實體零售店進行人、貨、場的數字化升級。比如永輝超市旗下的超級物種門店,用戶可以在家里用手機下單,半小時內送貨上門,也可以直接在門店掃碼消費。可以說,智慧零售的目的,是希望讓生產、制造企業能夠動態感知消費者的需求,來組織和研發、生產和服務,最終實現智能制造。
第二張網是“物聯網”,云時代要求我們做好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連接。大家一定記得,我們在推出微信的時候,加好友的方式是“掃一掃”,所以大家每天會有很多這樣的動作。我們認為二維碼就是連接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最方便的通道。騰訊內部也成立了AI實驗室和機器人實驗室,我們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方面也會投入大量的精力,最終希望能夠為萬物互聯的目標而努力。
舉一個小案例,是工業物聯網方面的。我們和電池廠商億緯鋰能合作,幫他們提升良品率。我們的做法是把生產線上的重要工序的運行參數,實時接入到工業物聯網平臺,利用深度學習技術篩選出電池質量的關鍵參數。目前我們可以對它某一批次的電池質量進行實時計算,以及提供預警和建議。
第三張網是“智聯網”,我們稱之為“超級大腦”。云時代要求我們做好云到端的智慧連接,我們現在希望借助超級大腦這個概念來發展智聯網。
數據和計算力到底是在云端更合適,還是在邊緣更合適?到底未來是怎么樣的結構?有人經常會有這樣的疑惑。在我看來這兩者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輔相成,未來在云、邊、端將借助超級大腦形成靈活調配資源和智能的“智聯網”。
我們過去提出AI in All,意思是讓人工智能無處不在,這里的All既是指各行各業,也包括從云到端的各個系統,包括我之前說的“在云端用AI處理大數據”,可以說超級大腦可以看作是一個讓人工智能無處不在的智能操作系統,它是智聯網的一個核心的能力。未來我希望所有的工具和資源能夠從“冰塊”變成“活水”,讓它流動起來,并且能夠作為“服務”分享出去。這個過程就需要借助超級大腦的智能調配。
騰訊推出超級大腦的初衷正是,希望助力企業和政府建立自己的超級大腦,并且在城市、工業、零售、金融、醫療等各行各業提供智慧解決方案。
舉一個在寧波消防在智慧城市中的案例。大家知道火災發生的時候,黃金逃生時間非常短,只有短短幾分鐘,過去往往是等到火災發生之后報警,然后才能解決。最近我們在寧波的一個服裝小鎮,與合作伙伴嘗試用智慧方案解決火災報警的小問題。這個小鎮有1000多家小企業,有8萬人在這里謀生,火災的隱患非常高。我們幫助當地的消防部門做了一個預警系統,在小鎮的各處部署了煙霧傳感器,并且通過窄帶的遠程網絡實時傳送數據,讓消防隊第一時間能收到預警。僅僅今年一個春節就排除了79起火災風險。
騰訊多年來一直專注于做連接,我們希望能夠連接人與人、人與物以及人與服務,在云時代它分別對應著我剛才提到的人聯網、物聯網和智聯網。
我們的目的有三個:一是要打破信息孤島,幫助“全平臺”不同類型的用戶建立聯系;二是需要我們發揚“數字工匠精神”,掌握更底層的前沿技術,深化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連接;三是需要我們與合作伙伴一起構建智聯網,助力各行各業和政府建立自己的超級大腦。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14文章
45054瀏覽量
378422 -
騰訊
+關注
關注
7文章
1675瀏覽量
49678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918瀏覽量
137975
原文標題:馬化騰:我們不僅要做物聯網,我們要做的是智聯網,一個超級大腦
文章出處:【微信號:GeWu-IOT,微信公眾號:物聯網資本論】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