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菜鳥打造的專門用于物流末端配送的無人車在杭州進行首次公開路測。
6月16日,蘇寧無人車“臥龍一號”首次落地京城,并完成首次上崗測試。6月18日正式開始進入常態化運營。
6月18日,在北京,首批載有618訂單的3輛京東配送機器人依次發出,自動奔向訂單配送的目的地。繼去年在中國人民大學開啟全球首個配送機器人常態化運營后,今年618,京東配送機器人繼續開拓全新場景,在北京市海淀區開啟全球首次全場景常態化配送運營。
緊隨國內三大電商平臺,包括騰訊、美團在內的多家互聯網巨頭也加入這場無人配送的“大戰役”。
近日,騰訊旗下無人配送小車微派“露臉”,這是由成立于 2016 年 8 月的騰訊自動駕駛實驗室——機器人團隊開發,目前還在內測階段。
截至目前,美團自主研發的無人配送車也已經實現自主行駛,并通過云端中樞的智能調度,可以在不同場景跨區域不間斷配送,同時,美團無人配送將在今年實現上線運營,2019年實現片區規模化運營。
而在這些巨頭的背后,則是眾多無人配送小車的初創企業。受益于無人配送市場需求爆發的潛在利好,今年上半年多家無人小車公司也收獲大筆融資。
6月,配送服務機器人公司深圳普渡科技宣布完成5000萬元A輪融資,目前公司的配送機器人已在室內、樓宇、封閉式園區、室外等多種場景落地應用,客戶分布于餐飲、酒店、快遞、外賣、物流倉儲等多個垂直行業。
5月,高仙機器人宣布完成A輪千萬級美元融資,這是一家以SLAM技術研發和相關應用開發為主要業務的企業。除了此前已經布局的商用清潔機器人,針對物流配送領域,高仙計劃先將產品投放到酒店場景,并于售貨機廠商、電梯廠商等開展合作,讓機器人能夠在無人操控的情況下實現代買、代送的功能。
5月,專注垂直場景下低速無人駕駛的酷哇機器人宣布獲得1.35億元B輪融資。團隊已經重點投入人力物力與物流行業龍頭企業進行了無人駕駛物流產品的研發,未來一年公司將重點落地環衛及物流兩大行業的商業案例。
4月,無人駕駛公司智行者宣布完成B1輪融資,公司已為多家車廠提供自動駕駛智能汽車整體解決方案,包括無人配送物流車、無人駕駛環衛車、無人駕駛乘用車等。智行者的低速無人駕駛領域的“蝸(Ω)”系列產品,包括載人通勤車輛、無人物流配送車輛、無人作業車。
除了最后一公里的短途配送,用于干線貨運的無人駕駛卡車也同樣受益。
近日,前滴滴研究院創始院長何曉飛離開滴滴后創辦的無人駕駛貨車公司飛步科技宣布獲得來自于創新工場的投資。
這家公司的無人駕駛貨車代號“飛步”,目前已進入路測階段。目前“飛步”24小時全天候高精度感知的前提下,晴天速度為70 km /h, 雨天為50 km /h,雪天速度是20km /h。
按照計劃, 飛步科技第一階段預計今年完成城際貨運,比如如杭州倉庫到寧波到倉庫的無人駕駛,駕駛距離約在200公里左右。第二階段,預計2019年實現市內貨運。
但由于重型卡車的技術門檻相對較高,短期內不太可能看到類似無人配送小車的“瘋狂涌入”場面。
根據高工智能產業研究院(GGAI)監測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布局無人配送小車,包括室內及室外場景的初創公司數量已經超過70多家,隨著未來三年各大電商、快遞物流、外賣、餐飲等垂直場景對無人配送車需求的快速增長,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涌入”。
從企業組成來看,相比乘用車、大型商用車無人駕駛行業,無人配送小車市場更為復雜。包括傳統的室內配送機器人企業、定位于SLAM技術的機器人公司、無人駕駛公司等都在爭奪市場份額。
被眾多企業視為無人駕駛技術率先商業化落地的先鋒,以電商快遞場景為例,2017年,中國快遞包裹數量超過了400億個大關。在網購出現擴大的背景下,中國快遞量達到日本的10倍,更占據全球總量的一半。
據中國國家郵政局統計,2017年中國配送的包裹數量為400億6千萬個,比2016年(313億個)增長28%。中國國家郵政局預測,2018年的小包裹數量將進一步增加2成,增至490億個。
尤其是在人工成本持續上漲的背景下,以無人配送為代表的創新技術決定電商服務競爭力的時代即將到來。
但蜂擁而至的初創公司,勢必帶來巨大的市場泡沫。
以同樣解決快遞配送最后一百米的快遞柜行業為例,以速遞易為例,去年入柜量約為11.7億單,占行業總量近40%,日投件量峰值超過250萬單,但速遞易去年收入為2.24億元,比2015年下降了27.43%,負責快遞業務的子公司虧損高達5億元。
截止2017年9月30日,順豐旗下豐巢科技的資產總額為41億元,負債總額達到12億元,2017年9個月期間的營業收入為1.6億元,凈利潤為-2.76億元。
目前自提柜的收費模式是與快遞合作,快遞員每投遞一個快件所在網點需向速遞易付費0.4元-0.6元,收件人免費使用。微薄的利潤并不能支撐巨額的前期投入,快遞柜企業持續虧損,擴張需要持續輸血。
但目前大部分快遞柜還沒有向快遞員收費,他們的盈利方式只有超期使用收費與廣告收入兩種。然而,消費者在快遞柜前逗留時間有限,廣告投放不理想,這部分的收入現在相當有限。
此外,無人配送小車的規模化量產,還受到自身成本的約束。一輛無人小車,主要成本體現在傳感器成本,軟件算法技術的成本以及電池上。
尤其是無人配送小車還未大規模量產的情況下,各家成本差異較大。根據適配場景(室內、室外)的不同,按照傳感器數量尤其是激光雷達數量的差異,總體成本區間在10-30萬之間。這還不包括龐大的后臺遠程監控系統的建設費用以及后續維護費用。
此外,無人配送小車的大面積推廣,仍然面臨不小的難題。
1、政策準入:目前,國內還沒有出臺無人配送小車(低速無人駕駛)的相關上路測試規范。同時,類似無人駕駛汽車的相關責任認定也未見相關信息,包括保險、事故責任認定、評估與監管機構等等。
2、場景復雜度:在開放道路方面,無人配送小車面臨和無人駕駛汽車相同的境況,比如不規則的道路、路權問題以及開放道路與園區、寫字樓、住宅的接駁入口的復雜性。
此外,進入寫字樓之后,無人配送小車和電梯的交互限制,樓層的通道結構,具體派送地址的定位導航等等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然,對于擠入無人配送小車市場的企業來說,也并非全部押寶在單一市場,城市園區環衛清掃也是重點布局之一。但可想而知的是,競爭同樣不可小視。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650瀏覽量
208460 -
蘇寧
+關注
關注
0文章
199瀏覽量
17113 -
無人駕駛
+關注
關注
98文章
4090瀏覽量
121023 -
京東
+關注
關注
2文章
1000瀏覽量
48731
原文標題:無人配送的“百車大戰” | GGAI視角
文章出處:【微信號:ilove-ev,微信公眾號:高工智能汽車】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