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彭博社傳出“英飛凌嘗試收購意法半導體”的消息,再加上前不久“高通收購恩智浦失敗”的消息,這兩件事直接把歐洲半導體“三巨頭”炸了出來,背后也比較清晰的說明了歐洲半導體企業的“焦慮”。
自1987年以來,歐洲“三巨頭”幾乎從未跌出過全球半導體企業20強,這三巨頭就是上面兩大消息中提到的恩智浦(NXP)、英飛凌、意法半導體(ST)。
中國半導體投資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在一次媒體采訪時表示,盡管近幾年在新興消費電子方面歐洲半導體企業顯得“稍差一些”,但恩智浦、ST等企業在傳統領域整體表現“依然強勢”。在他看來,歐洲半導體產業如今的問題更多在于缺乏新興企業,主要廠商仍然是過去的幾家巨頭。可以說,這三巨頭撐起了歐洲半導體的“面子”。然而這三巨頭之間也存在許多“利益瓜葛”,這就得從他們各自的故事慢慢說起。
恩智浦
2006年,飛利浦將半導體業務以79.13億歐元的價格,賣給了荷蘭的一個私募財團。于是,恩智浦半導體公司正式成立,總部設在荷蘭埃因霍恩。
起初出于對出于對移動和個人業務市場的看好,恩智浦曾收購了Silicon Labs蜂窩通信業務。在2007年、2008年和2010年,將無線電話SoC業務、無線業務和家庭業務部門予以出售或剝離,并將注意力重新放回了自飛利浦時代確立起的優勢領域:汽車電子和識別業務。此外,恩智浦還在2009年出售了其CMOS IP業務,為新的突破點騰出了資金和精力。此時,恩智浦開始發力高性能混合信號(HPMS)產品,并重點制定了相應的運營策略。2010年8月6日登陸納斯達克市場。
在2015年3月3日,恩智浦以11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的飛思卡爾半導體(Freescale Semiconductor)。這次收購很有意思,讓恩智浦成功擠進了全球半導體廠商前十的行列,成為全球最大的車用半導體制造商,并且是車用半導體解決方案與通用微型控制器(MCU)的市場龍頭。也讓英飛凌破碎了車用半導體老大的夢,今年1月份英飛凌的媒體見面會上,英飛凌大中華區總裁蘇華博士打趣道,“當我們努力成為市場第一之時,兩家公司(NXP與Freescale)合并了,不過我們會繼續以市場第一為方向,不斷努力。”
幾個月前,恩智浦發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當季22.69億美元的營收中,包括了車用電子和安全相關業務的HPMS部門占到21.66億美元,占比已超95%。
英飛凌
英飛凌是一家德國企業,前身是西門子半導體部門于1999年獨立,公司擁有汽車電子、工業功率控制、電源管理及多元化市場、智能卡與安全等四大事業部。
2015年1月13日,英飛凌(Infineon)30億美元現金并購美國國際整流器公司(InternaTIonal RecTIfier)。并購后,其在半導體市場上所占份額將從11.8%增至17.2%,也穩固了英飛凌在功率半導體全球市場上的領先地位。
2016年7月14日 英飛凌以8.5億美元的現金從美國LED大廠科銳公司(Cree)手中收購其Wolfspeed Power & RF部門。不過在2017年2月16日,Cree正式發布聲明稱將終止Wolfspeed電源和RF部門出售案件,緣由是美國審查主管機關(CFIUS)認為此項并購案將構成美國國家安全風險。
在2016年10月份,英飛凌宣布收購荷蘭MEMS設計公司Innoluce,補充其為蓬勃發展的自動駕駛技術傳感器市場的領先優勢。Innoluce的專業知識將幫助英飛凌縮小在激光雷達傳感器領域的差距,而這個Innoluce成立于2010年,也是從飛利浦公司剝離。不得不說,歐洲的半導體圈子真小啊,到處都是熟人。
在2018年年初的媒體見面會上,英飛凌高層介紹了公司2017年業務發展情況。總的來說,2017年英飛凌四大業務部收入占比分別為汽車電子占42%,電源管理和多元化市場占30%,工業功率控制占17%,智能卡芯片占10%。從業務中可以看到除了車用電子外,在智能卡芯片上,英飛凌和恩智浦又存在許多相似點。在當年恩智浦收購飛思卡爾時,就存在英飛凌收購瑞薩的種種猜想,希望從“新”恩智浦那里把失去的市場奪回來。同為歐洲廠商,恩智浦和英飛凌在市場爭奪上卻“掐架”掐的厲害。
意法半導體(ST)
意法半導體(ST)集團于1988年6月成立,是由意大利的SGS微電子公司和法國Thomson半導體公司合并而成。1998年5月,SGS-THOMSON Microelectronics將公司名稱改為意法半導體有限公司。
2016年8月初,ST宣布收購奧地利微電子公司(AMS)NFC和RFID reader的所有資產,獲得相關的所有專利、技術、產品以及業務,以強化ST在安全微控制器解決方案的實力,為ST在移動設備、穿戴式、金融、身份認證、工業化、自動化以及物聯網等領域的發展提供助力。
目前ST的業務情況又是怎樣的呢?今年6月份,ST公布了Q2財報,其凈營收總計22.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8.0%,毛利率40.2%,營業利潤率為12.7%,凈利潤則是2.61億美元,每股攤薄收益0.29美元。從具體的業務來看,大概有三分之一為汽車中的分立器件。
那么我們在把目光放到昨天從彭博社傳出來的“英飛凌嘗試收購意法半導體”的消息,有業內分析師表示:“ST在汽車電子產品范圍很廣,但主力還是MOSFET等被動元件,而英飛凌在汽車電子領域也是MOSFET為主,那么就不存在互補的現象。”
當然除此之外,作為ST最大股東的法國政府也仍然反對ST與英飛凌的合并,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政府希望意法半導體專注于大訂單,而不是通過合并進行擴張。說句題外話,英飛凌真把ST給收了,那法國半導體實力怎么辦?靠大力神杯嗎?
IHS Markit半導體制造研究部門執行總監Len Jelinek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過這樣一句話:“在十年前,歐洲半導體供應商已意識到了其不會去尋求對移動或個人電腦市場的支配,而最終判斷出車用半導體和工業半導體是在歐洲有著強大存在的兩個細分市場。這就導致了英飛凌、恩智浦和ST都將公司戰略發展聚焦在了工業和車用半導體科技上。”從上面的內容你也可以看出,作為歐洲半導體的“三巨頭”,步伐卻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如今縱觀全球半導體市場,歐洲半導體似乎也有被邊緣化的趨勢。那這塊歐洲半導體市場,三巨頭又該怎么分食呢?那不如抱團取暖吧,一起在國際格局中喊出更強的聲音。雖然在如今格局下,大并購事件懸之又懸。
-
英飛凌
+關注
關注
67文章
2227瀏覽量
139180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5文章
27806瀏覽量
223366 -
恩智浦
+關注
關注
14文章
5886瀏覽量
108479
原文標題:歐洲半導體三巨頭的“焦慮”:為啥就不能三足鼎立?
文章出處:【微信號:TechSugar,微信公眾號:TechSugar】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瑞能半導體榮獲“中國SiC Fabless十強企業”稱號
云英谷科技榮膺2024中國半導體企業影響力百強
專注存內計算的知存科技榮獲2024全球(中國)半導體市場年度最佳企業獎
![專注存內計算的知存科技榮獲2024<b class='flag-5'>全球</b>(中國)<b class='flag-5'>半導體</b>市場年度最佳<b class='flag-5'>企業</b>獎](https://file1.elecfans.com/web3/M00/01/ED/wKgZO2dZXNmAOAwhAAAK50KipA0757.gif)
珠海泰芯半導體入選2024中國半導體新銳企業50強
半導體三巨頭格局生變:英特爾與三星面臨挑戰,臺積電獨領風騷
![<b class='flag-5'>半導體</b><b class='flag-5'>三</b><b class='flag-5'>巨頭</b>格局生變:英特爾與<b class='flag-5'>三</b>星面臨挑戰,臺積電獨領風騷](https://file1.elecfans.com/web3/M00/00/FB/wKgZPGdPy5SAFERMAAAt1sdCcXw688.png)
納微半導體再次入選德勤北美高成長科技企業500強
中國半導體的鏡鑒之路
全球半導體巨頭近期聚焦哪些創新?
![<b class='flag-5'>全球</b><b class='flag-5'>半導體</b><b class='flag-5'>巨頭</b>近期聚焦哪些創新?](https://file1.elecfans.com//web1/M00/F3/CB/wKgaoWcfA9KAYA9kAAqe0AxMOG4794.jpg)
2024年全球半導體營收預計迎來20%增長
直線電機生產廠家談臺灣半導體巨頭歐洲新建工廠
![直線電機生產廠家談臺灣<b class='flag-5'>半導體</b><b class='flag-5'>巨頭</b><b class='flag-5'>歐洲</b>新建工廠](https://file.elecfans.com/web2/M00/90/C1/pYYBAGPpgUaAHZnlAADHTz3PfFs084.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