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波超再生式接收機,Shortwave radio
關鍵字:短波超再生式接收機
短波超再生式接收機
作者:盧望輝
超再生接收機和振蕩器的差別僅僅在基極電路中。如圖所示,這里不用分壓器而采用一只高阻值的電阻。在振蕩幅度足以產生反復加到基極的強的負電荷時,就引起超再生振蕩。如果再生頻段可聽到,那么調節電阻和電容值,直到其達到略高于20kHz。調節聽見沙沙聲為止。后續的音頻放大器應有較低的高端截止頻率,能較大地衰減在輸出端的再生信號,使有用信號通過音頻頻帶。
![](http://file.elecfans.com/web1/M00/65/09/pIYBAFujgRaAfDsJAABP9uuAWmA370.jpg)
電路中用2只晶體管,2只32Ω的耳機。所示元件值適合接收10—20MHz頻段信號。線圈用AA電池作為骨架,繞導線27匝。電路會產生很強的沙沙噪聲,在接收到電臺時噪聲就減小。本電路接收靈敏度很高,需外接天線。可用3V電池供電,但用9V音量更大些。
超再生另一個主要優點是,不管是強電臺還是弱點臺其有相同的音頻輸出,但信噪比是不同的。不需音量調節。然而在接收短波段時有一缺點,即在相鄰電臺之間很容易產生干擾。其音質比簡單的再生式收音機差。然而這里不需要人工調節反饋,這種調節很困難。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射頻知識基礎:三種接收機的介紹
關于接收機結構我們從最傳統的超外差結構開始介紹。超外差結構能提供非常好的性能,但這種結構需要大量分離元件,像濾波器等。這種結構無法單芯片集成實現,因此出現了零中頻,低中頻接收機結構。超外差接收機
![射頻知識基礎:三種<b class='flag-5'>接收機</b>的介紹](https://file1.elecfans.com/web3/M00/04/6E/wKgZPGdzrhGAam_KAAAygf6SZfU852.png)
測試接收機的技術原理和應用場景
測試接收機是一種專門用于信號測量和分析的電子設備,具有高精度、高靈敏度、高穩定性等特點。以下將詳細闡述測試接收機的技術原理和應用場景。一、技術原理測試接收機的工作原理是將待測設備產生的信號通過
發表于 12-03 14:23
調頻接收機采用AGC電路的作用是什么
調頻(FM)接收機中的自動增益控制(AGC)電路是一種重要的電子組件,它的作用是自動調整接收機的增益,以保持輸出信號的幅度在一定的范圍內,無論輸入信號的強弱如何變化。AGC電路對于提高接收機的性能
雷達接收機的作用和組成
雷達接收機是雷達系統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負責接收來自雷達天線的回波信號,并進行放大、變換和處理,以提取目標信息,實現目標的跟蹤和定位。以下是對雷達接收機的詳細闡述,包括其定義、原理、作用以及主要組成部分。
認證級EMI接收機與預兼容接收機的區別
認證級電磁干擾(EMI)接收機和預兼容接收機在電磁兼容性測試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其設計和功能也存在著顯著的區別。下面將詳細介紹它們之間的區別。 認證級EMI接收機 認證級EMI接收機是
![認證級EMI<b class='flag-5'>接收機</b>與預兼容<b class='flag-5'>接收機</b>的區別](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FE/88/wKgaomadwbmAVA_VAACXd8DewV060.jpeg)
接收機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構成
在無線通信系統中,接收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設備,其性能直接影響到通信系統的質量和可靠性。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接收機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從最初的模擬接收機發展到現在的數字接收機,其功能越來越
頻譜儀和接收機的區別
在無線通信、電子測試及頻譜分析領域,頻譜儀和接收機是兩種至關重要的設備。它們各自具有獨特的功能和特性,以滿足不同的應用需求。本文將深入解析頻譜儀和接收機的區別,并探討它們在實際應用中的差異。
大壩安全監測GNSS接收機:保障水庫安全
大壩安全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為了及時監測大壩的變形和位移情況,以預防可能發生的危險事故,GNSS接收機成為了不可或缺的儀器之一。本文將詳細介紹GNSS接收機在大壩安全監測中的應用及其重要性。一
![大壩安全監測GNSS<b class='flag-5'>接收機</b>:保障水庫安全](https://file.elecfans.com/web2/M00/19/CF/poYBAGF3oO-ADnFcAAAS-1uAAiE031.jpg)
超外差接收機工作的原理是什么 超外差接收機的優點
超外差接收機,作為無線通信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原理和顯著的優點,在通信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