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隨著人工智能的爆發,相關應用領域的市場逐漸火爆,其中最讓人關注的無疑是自動駕駛汽車的落地進展。根據尋找中國創客的統計,至少有10家中國自動駕駛公司提出在2018年實現各種形式的高級自動駕駛商業計劃,但顯然這些計劃是要“跳票”了。
在大洋彼岸,美國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Waymo公司的無人駕駛汽車則進入商業化階段。2018年12月5日,Waymo正式推出無人出租車服務——Waymo One,成為全球首家實現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的公司。目前,這一服務已經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郊區的四個地區(Chandler、Gilbert、Mesa和Tempe,共計大約100平方英里,合258平方公里)啟動。
一邊是自動駕駛汽車量產難產,一邊是自動駕駛汽車進入商業化階段,為何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
事實上,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可能正是對自動駕駛兩條不同路線發展的一次現實評測。
兩條自動駕駛發展路線,孰優孰劣?
目前,全球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路線分為兩種。一種是以谷歌等科技互聯網巨頭為代表的“激進”的全自動駕駛路線,也就是一步到位,制造達到L4、L5級別的自動駕駛汽車。
而以傳統的車企為代表的企業,由技術的限制、入局的時間較晚,以及基于自身生產-銷售的思維,則選擇漸進式的發展路線,也就是L2→L3→L4/5的無人駕駛等級的逐步提升的路徑。
在后者這里,主導的思維是平衡性能提升與成本。這樣才能避免在自動駕駛汽車成為市場主流之時,傳統車企淪為科技互聯網企業的造車代工廠,被邊緣化。
圖 1: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和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制定的自動駕駛級別標準
中國自動駕駛初創企業新增數量減緩,但融資規模仍持續增長
雖然傳統車企的發展路徑看似更穩妥,但現實可能是另一回事。
自動駕駛汽車能否實現量產,從自身來說,一個是技術問題,一個是成本問題。對于技術,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兼CEO彭軍表示,自動駕駛的基礎技術壁壘其實在2015、2016年兩年間已經取得突破。而最終技術的迭代與更新則取決于公司對本身技術的要求。目前,自動駕駛沒有統一的技術解決方案,都是各家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組合,選擇不同的雷達或攝像頭數目來實現。
圖 2:中國自動駕駛領域初創企業每年新增數量
風險投資資金向頭部初創企業聚集
或許正是由于技術壁壘的突破,從自動駕駛初創企業的新增數量上看,也正是在2015年達到了最高值(圖2)。此后每年新增的自動駕駛及領域相關的企業逐步減少。
不過,雖然初創企業每年新增數量在減少,但與其同時,這些企業的融資規模卻越來越大。即使被視為資本寒冬的2018年,自動駕駛領域的融資規模仍然創下新的記錄。(圖3)
圖 3:中國自動駕駛初創企業的融資規模及融資次數
但這也反映自動駕駛領域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造車對資金的依賴度特別高。以Waymo的無人駕駛汽車為例,Waymo測試車上裝配了3個激光雷達、8個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單車造價估計要超過20萬美元。
并且,現在風險資金也越來越多地集中到這一領域少數領先企業,在中國有如威馬汽車、小鵬汽車、奇點汽車等。在過去幾年間,這三家企業獲得將近300億元(僅統計有明確數據)的投資,占2009年以來中國自動駕駛領域初創企業融資規模的近1/3。這也是為何融資次數雖然在減少,但融資規模卻越來越大。
圖 4:全球部分自動駕駛汽車企業的測試情況(脫離,即意味著需要安全員人為接管)
比如早在2017年7月,奧迪就發布了全球首款L3級別量產車型——全新一代A8,但由于定位于L3級別,功能開啟需要滿足特定場景的特定限制條件,比如只能行駛在有對向車流隔離帶的高速公路上或多車道公路上,并且所有車道的車行駛緩慢,車輛間距非常小;車速不超過60公里/小時;車輛傳感器監控范圍內沒有交通信號燈或行人等等。這樣大打折扣的自動駕駛技術,可能打消很多人的購買意愿。
“激進式”與“漸進式”路線背后的商業模式之爭
與傳統車企通過低級別自動駕駛+量產汽車售賣的商業化方式不同,Waymo公司采用了提供服務和技術授權為主的方式來產生收入。這種思維更符合當前數字經濟/互聯網經濟的思維。
這兩種不同的思維,對應的是不同的消費者思維,一種是擁有汽車,一種是使用汽車。一旦自動駕駛汽車成為主流,是否每家每戶都還需要擁有固定一輛汽車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更何況,如果要指望自動駕駛汽車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共享經濟的模式,必然是未來城市交通的唯一選擇。在這種思維之下,提供服務便是王道。
所以,在2018年年終之時,兩種截然不同的自動駕駛景象,有可能恰是兩條自動駕駛發展路線的一次前景比拼。追求量產還是投入服務,兩種不同的商業思維,或許就在此刻已然決定各自的最終結局。
數據說明:本次僅統計直接從事自動駕駛汽車相關技術、解決方案或提供相關硬件、軟件的企業和融資規模(有確切融資數據的),不包括諸如僅提供汽車后市場服務等與自動駕駛相關性不強的企業及其融資數據。
-
谷歌
+關注
關注
27文章
6196瀏覽量
106018 -
自動駕駛汽車
+關注
關注
4文章
377瀏覽量
40888
原文標題:無法量產自動駕駛汽車的企業,與谷歌公司差在哪兒?
文章出處:【微信號:IV_Technology,微信公眾號:智車科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MEMS技術在自動駕駛汽車中的應用
Waymo利用谷歌Gemini大模型,研發端到端自動駕駛系統
自動駕駛競賽升溫:全球頭部企業爭相出牌
FPGA在自動駕駛領域有哪些優勢?
FPGA在自動駕駛領域有哪些應用?
自動駕駛汽車傳感器有哪些
吉利與Foretellix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汽車
未來已來,多傳感器融合感知是自動駕駛破局的關鍵
大眾汽車和Mobileye加強自動駕駛合作
自動駕駛發展問題及解決方案淺析
![](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C0/68/wKgZomXVcYWAYT6TAAGjxkW5vA4147.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