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十三五規劃階段以來,中國電科集團公司堅決貫徹落“一五五三”戰略部署,營業收入快速增長,年復合增速達10.85%,利潤率基本保持在10%左右。今天向大家推薦一篇來自公眾號軍工e洞察的深度分析——中國電科核心研究所深度分析,讓大家更好的了解中電科技,中電科技集團產品線齊全,包括50所的超短波電臺、通話控制器,34所的有線及無線激光通信設備等。文章目錄如下:
一、中電科基本情況
1、國有軍工集團,財務績效優異
2、二級研究院所為集團業務經營、技術創新主體
3、“十三五”財務狀況及未來發展戰略
二、軍品:雷達+通信市場前景廣闊
1、決勝千里克敵先驅,雷達市場前景廣闊
2、現代戰爭神經中樞,通信裝備需求剛性
三、民品:DSP芯片+信息安全+智慧城市大有可為
1、14所的華睿芯片代表國內DSP芯片工藝最高水平
2、38所的魂芯二號A自主設計提升雷達性能水平
3、信息安全廣受重視,安防產業擴容不斷
4、信息社會創新應用,智慧城市藍海揚帆
全文如下:
一
中電科基本情況
1. 國有軍工集團,財務績效優異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科集團、集團公司或集團)為繼承合并原信息產業部47家直屬研究院所及有關高科技企業組建而成的軍工集團,主營軍民用大型電子信息系統的工程建設,重大裝備、通信與電子設備、軟件和關鍵元器件的研制生產。2017年中國電科集團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41.8億元,同比增長8.2%,實現利潤203.7億元,同比增長17.2%,凈資產總額1619.8億元,經濟增加值EVA同比增長25.2%。連續13年獲得中央企業經營業績考核A級和4個任期經營業績優秀企業。
2. 二級研究院所為集團業務經營、技術創新主體
截止目前,中國電科集團含二級成員單位48家,三級公司221家(含上市公司8家),分布在全國18個省市區,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8個,國家級研究中心和創新中心10個。下屬研究院所體量龐大,是集團公司業務經營、技術創新的主體。按地域來看,約有75%的研究所分布在華北、華東和西南,其中以北京、上海、成都研究所數量較多。從研究所專業分工來看,近半數從事雷達、通信、導航及配套微波器件射頻線纜業務,中國電科“四小肥羊”14所、38所、29所、54所均處此板塊;此外,10所(綜合電子)、28所(信息化軟硬件)、30所(信息安全)、36所(通信)經營業績良好,在業內也有一定影響力。
3.“十三五”財務狀況及未來發展戰略
(1)“十三五”財務狀況
進入十三五規劃階段以來,集團公司堅決貫徹落“一五五三”戰略部署,在軍品訂單和民用市場雙輪驅動下,實現了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平穩增長,經營業績良好,營業收入快速增長,年復合增速達10.85%;集團主要產品技術附加值高,定位中高端市場,利潤率基本保持在10%左右。中國電科集團雖然在軍工型號研制中多承擔設備、分系統任務,少為總師單位,但在國防信息化趨勢下,航空、航海、航天、地面裝備等多個領域均有布局,業務口徑相比其他軍工集團更為寬廣;此外,電子信息技術軍民通用性良好,在政府信息化、公共安全、城市軌道交通、空中交通管制、衛星導航、軟件服務、集成電路裝備、能源電子等領域已獲得很好的應用,對集團經營業績形成了有力支撐。
從集團內部來看,不同板塊經營效益存在差距,電子材料、射頻接插件、微電子器件方向市場競爭激烈、技術和成本優勢都不顯著,利潤較薄;而有核心技術和國產化率要求的雷達、通信裝備,有客戶資源和營銷優勢的政務信息化,有先發優勢的安全電子等方面訂單穩定、利潤率較高。整體來看,總體單位好于器件單位,核心關鍵技術相比資質、客戶黏性等行業壁壘更能保持長久競爭優勢。
(2)“一五五三”集團發展戰略
2015年,集團公司正式建立董事會制度,主營業務體系開展“三層架構、兩級經營”改革。集團公司2016年1月確定了十三五期間“一五五三”的集團發展戰略。
一個目標——國內卓越、世界一流
五大工作方針——創新、協同、效益、可持續、共享
五大業態——軍工電子、民品產業、國際化經營、科技創新、資產經營和資本運作
三大工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管理提升、全面加強黨的建設
通過管理體制改革、資本市場運作的雙驅動,推動軍工電子和民品業務的發展,更好地滿足國防信息化建設、軍民融合戰略的要求。
我們認為,軍工科研生產領域,集團公司在雷達、通信兩個領域優勢突出;民用市場方面,安全電子和智慧城市是營收增長的主要引擎。上述四個領域均可實現市場需求與龍頭產品的對接,并且都已有各自資本平臺進行融資、并購等運作,未來前景良好。
二
軍品:雷達+通信市場前景廣闊
近年來,我國周邊安全局勢日趨緊張和復雜,美國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東海、南海、臺海、朝核問題等局域沖突不斷;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推進,我國海外權益保障的需求日益迫切。在國民生產總值和中央財政收入中的占比相對穩定,十三五期間年均國防預算將突破萬億元。
根據新形勢下“積極防御”的國防戰略方針和體系化作戰要求,國防信息化需求迫切。十九屆三中全會公報中提出,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形成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體系,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裝力量體系。形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裝力量體系,需要生產研制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武器裝備,未來國防預算開支和高精尖武器的側重力度或顯著增加。
《軍隊建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眹佬畔⒒闹匾I域包括導航定位、軍事通信、預警探測、電子對抗、指揮控制等,其中,雷達作為核心信息化裝備,隨著各軍兵種新一代裝備量產和現役裝備信息化加改裝,需求強勁;軍事通信設備設施和網絡建設是提高體系化戰斗力的基礎,是軍隊信息化建設重要內容,未來訂單規模可觀。
1. 決勝千里克敵先驅,雷達市場前景廣闊
(1)市場分析
雷達是利用電磁回波探測目標位置速度等信息的電子設備,軍用雷達的應用領域包括警戒、偵查、敵我識別、導航、武器控制、氣象觀測等,是現代化戰爭的“眼睛”,對信息化作戰意義重大。按照雷達波束掃描控制方式不同,可分為機械掃描、機電掃描、頻率掃描、相控陣掃描等體制。
據ASDNEWS網站2016年2月報道,2015年全球軍用雷達市場為110.2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可達130.4億美元,增長3.42%,防御監視滲透、邊界沖突增加、發展中國家軍費增加等為驅動市場走強的主要原因。國內方面,雷達市場迎來國防信息化、智能駕駛、通航空管等多重利好,據國家統計局工業生產數據顯示,2016年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行業增加值增長118.4%,在所有產業板塊中名列前茅。隨著戰略空軍、遠洋海軍裝備建設的大力投入,機載艦載雷達裝配需求進入爆發期。
(2)集團優勢
軍用雷達研發成本大、技術含量高、訂單集中、回款周期受政策影響、售后服務富有黏性,同時作為軍品,市場具有保密資質、裝備承制資質、軍品質量體系認證、軍工生產許可等進入門檻,但隨著軍品定價機制的改革、軍民融合戰略的落實,預計未來會有更多的企業進入這一領域,市場的競爭性將提高。
從市場供給角度看,目前國內的軍用雷達研發、生產機構主要包括1、中電科技集團,以南京14所、合肥38所為主;2、其他軍工集團下屬研究所,如航天科工二院23所、中航工業607所等,非集團核心業務,沒有上市平臺對接;3、軍工系統外一些涉及雷達配套的企業。整體來看,目前軍用雷達市場開放程度不高,雷達整機的技術優勢還是集中在軍工類研究所,在總體設計、雷達整機、關鍵微波組件等利潤率較高的產業鏈環節,中電科技集團具有絕對的訂單份額和話語權。我們認為,隨著新一代信息化武器平臺裝配加速、軍工科研院所改制和軍工資產證券化的穩步推進,以上述14所、38所為依托的國??萍肌⑺膭撾娮幼鳛槔走_雙雄,具有良好的配置價值。
國??萍迹汗臼菤庀罄走_領軍者,氣象雷達市占率高,公司50%以上的營收來自雷達業務。在氣象雷達領域中,公司測雨、測風、測云雷達市占率高,公司參與建設了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系統70%的設備,測風雷達市占率30%。
軍改對公司空管雷達影響逐漸恢復,民航空管雷達國產化替代空間大,已有訂單信號。由于軍改影響,疊加民航采購進度放緩,公司空管雷達業務占比逐漸低于氣象雷達,2017年僅有一些空管雷達備件交付。隨著軍改完成,未來軍用空管雷達采購將會恢復。民用空管雷達采購已啟動,民航局已經開始著手“十二五”第二批采購計劃,預計今年將會至少有60臺空管雷達需求放出。我國空管雷達的國產化比率一直很低,不足30%,未來國產替代空間很大。
“十三五”期間,軍民用空管雷達(只估算一、二次空管雷達)合計需求為67.41億元。其中民用空管雷達約有44.96億元,而軍用空管雷達按照民用的一半估算,約有22.45億元。
四創電子:機載、艦載預警雷達,中低空警戒雷達,海面低空警戒雷達。
另外,5月17日,國辦印發《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對通航業十三五發展作出具體部署,提出至2020年,建成500個以上通用機場,通用航空器達5000架以上,年飛行量200萬小時以上,通用航空業經濟規模超過1萬億元。同時,《意見》將擴大低空空域開放作為五方面重點任務之一。意見的出臺,利好通用航空器制造、機場建設、空管保障等行業,適用于低空空域的通信、導航、監視、氣象與交通服務裝備有望獲得增量訂單。以軍民用空管、氣象雷達為主營業務的國睿科技、四創電子將直接受益。
2. 現代戰爭神經中樞,通信裝備需求剛性
(1)市場分析
軍事通信技術是指揮控制、體系化作戰的基礎,現代化的、完善的通信裝備是國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2009年,在建國六十周年閱兵典禮上,通信兵首次亮相,從幕后走向臺前。目前常用的通信手段包括:短波通信,主要依靠電離層的反射進行遠距離通信;超短波通信,一般采用地波及空間波視距傳輸,用于戰術分隊近距離通信;散射通信,通過對流層對超短波頻段能量的反射實現遠距離通信,組網靈活,抗毀性強;衛星通信,為當下主流的軍事通信技術,信息容量大、覆蓋范圍廣;激光通信,包括光纖激光和無線激光兩種,保密性好。
隨著我軍向積極戰略防御轉變、戰略支援部隊組建、海空軍建設加速,我們認為,專用通信設施、設備、網絡將獲得持續增長的研發和采購支持。在軍事衛星通信和光纖通信網的基礎上,綜合發展散射通信、超短波通信、無線光通信,可綜合發揮各技術比較優勢,提高戰場生存能力和系統的可靠性。
國內戰術無線電設備供應商(短波、超短波)主要包括中原電子(陸軍)、海格通信(海軍)、烽火電子(空軍),受產品標準和單位資質門影響檻,市場競爭不激烈,呈寡頭壟斷格局,國有股東背景、軍工生產歷史更受軍方信賴。
(2)集團優勢
作為軍工電子國家隊,中電科技集團在軍事通信領域有長期的項目合作經驗、技術和人才儲備,產品線齊全,包括50所的超短波電臺、通話控制器,34所的有線及無線激光通信設備,54所的衛通/散射雙模通信車載站(建有專門的微波散射事業部),以及54所、電科院等單位對綜合軍事通信系統、戰術數據鏈的設計方案等。此外,集團內在軍事通信領域有所積累的研究所還包括10所、7所、34所、39所等。中電科技集團在軍用通信市場的競爭優勢為通信系統、衛星通信、散射通信和下一代光通信。
中電科技集團在國內軍用通信產品和服務市場,乃至部分海外市場,訂單前景看好。2015年集團通信事業部的成立,立足資源整合和資本運作,相關研究所軍工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可獲預期。
三
民品:DSP芯片+信息安全+智慧城市大有可為
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寫入了新修訂的黨章,實現軍民融合發展成為全黨的意志。黨的十九大指出:“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強化統一領導、頂層設計、改革創新和重大項目落實,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改革,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
習近平***在2018年3月2日上午召開的十九屆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中強調,“我們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真抓實干,緊抓快干,不斷開創新時代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新局面?!?/p>
軍民融合包括“軍轉民”和“民參軍”,通過破除隱形行業壁壘、引入民間資本和市場機制,可促進國防科技發展、節約軍備采購成本、提升國有軍工資產效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軍民融合發展呈現整體推進、加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發展格局加快形成。國防大學國防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軍民融合發展報告2014》顯示,目前我國的軍民融合度在30%左右,正處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推進的階段。
電子信息領域科技含量高、國防及民用市場需求大、行業投資門檻相對較低,具有天然軍民融合發展優勢。中電科技集團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來,軍民融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民品市場銷售額由49億元一躍達到2014年的800多億元,占集團公司總收入比重超過60%,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5%。
1. 14所的華睿芯片代表國內DSP芯片工藝最高水平
14所研制的華睿系列多核DSP芯片,是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核高基科技的重大專項成果。華睿1號是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14研究所、北京國睿中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清華大學聯合研發的專用DSP芯片。
國睿中數承當分課題“多核DSP處理器及其開發體系”;
14所擔任分課題“根據多核DSP的高功用信號處理體系的開發與運用”;
清華大學承當分課題“根據多核DSP芯片的軟件開發渠道”。
華睿1號以國產龍芯3號通用處理器架構為根底,結合運用需求研發四核DSP芯片。之所以挑選根據“龍芯3號”的根底進行改善開發,主要由于研發人員期望以國內現有技能條件,而非挑選技能來完成目標,成果證明這條自主研發之路完全可行,這也為之后挑選自主研發“華睿2號”鋪平了道路。
歷時4年,華睿1號成首個通過驗收的DSP項目。華睿1號2009年列入國家“核高基”重大專項,同年8月完成芯片的系統設計,12月完成芯片的物理設計。2010年1月進行芯片流片,2010年6月完成芯片的封裝及成測。芯片的測試工作于2010年12月完成。在2012年,華睿1號通過核高基課題驗收,成為“十一五”國家“核高基”高端芯片重大專項中首個通過驗收的DSP項目。
華睿2號更為專用化,面向雷達領域。2017年,華睿2號通過所內測試,完成研制推向市場,基于該芯片的國產化信號處理平臺的產品驗證與推廣應用即將拉開帷幕。華睿2號是在實現華睿1號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進一步改進了專用指令和向量運算單元,同時加入了可重構的運算核,更高效地面向專用領域的計算,在通用的基礎上更偏向專通結合。
華睿2號建立了包括支持中國電科32所ReWorks操作系統、人大金倉嵌入式數據庫、編譯器、調試器和基于VSIPL標準的矢量函數庫等全國產化DSP生態鏈。
華睿芯片代表國內DSP芯片工藝最高水平,已成功應用于多型雷達產品中。華睿芯片實現了高性能、低功耗,技術指標達到國內領先、國外先進水平,并擁有完整的國產化軟件生態環境,已在海、陸、空、天等多型裝備中實現規?;瘧?;華睿芯片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和封鎖,實現了重大裝備核心芯片的自主可控,填補了高性能嵌入式處理芯片的國內空白,保障了國防裝備的可持續發展。華睿1號成功應用于14所十多型雷達產品中,創造了國產多核DSP芯片產品應用的“三個之最”:雷達裝備應用型號最多、單臺套應用數量最多和總應用數量最多。
2. 38所的魂芯二號A自主設計提升雷達性能水平
38所在DSP芯片領域實力雄厚。早在2012年38所就推出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款實用型高性能浮點通用DSP芯片——“魂芯一號”,性能高于同期市場同類DSP芯片4~6倍,并成功應用在我國空警-500預警機雷達等多個國防科技裝備上,成為我國首款廣泛應用于國防科技裝備的高端自主數字信號處理器。
魂芯1號達到國際主流DSP芯片水平,與美國模擬器件公司(ADI)TS201芯片新能相近。TS201是ADI公司的一款主流DSP芯片,它集成了定點和浮點計算功能的高速DSP。該處理器廣泛應用于視頻、通信市場和國防軍事裝備中,適合于大數據量實時處理的應用領域。
“魂芯二號A”橫空出世,實際運算性能業界最強。4月23日,中國電科38所在福州舉行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發布了最新研發的DSP芯片——“魂芯二號A”。
“魂芯二號A”自主設計,直接提升雷達性能水平。魂芯二號A芯片由38所完全自主設計,一秒鐘能完成千億次浮點操作運算,單核性能超過同類芯片4倍。芯片計算能力增加了,應用雷達的探測檢波能力就提高了,探測距離會增加,從弱波中檢波出正確結果的可能性也增大,雷達就能探測的更遠、更準確。
研發歷時6年,性能指標超越國內外同類產品?;晷径朅”采用全自主體系架構,研發歷時6年,突破了控制器設計等多個技術難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專利、軟件著作權等科技成果30余項。相對于“魂芯一號”,“魂芯二號A”性能提升了6倍,單核實現1K點FFT僅需1.6us,運算效能比TI公司TMS320C6678高3倍,實際性能為其1.7倍?!盎晷径朅”擁有當前業界性能最強的DSP核,實現了對國內外同類產品性能指標的超越。
“魂芯二號A”作為通用DSP處理器,目前正在多種重大裝備以及圖像處理領域中推廣使用,未來將廣泛運用于雷達、電子對抗、通信、圖像處理、醫療電子、工業機器人等高密集計算領域。38所也將進一步拓展魂芯自主技術體系和產品譜系,不斷完善自主DSP的生態環境,為軍、民電子信息裝備的發展提供持續的基礎支撐。
3. 信息安全廣受重視,安防產業擴容不斷
(1)市場分析
隨著國內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流動性增大和信息化網絡化程度的提高,國家安全、公共安全、企業和家庭的信息安全等得到了社會各方的高度關注,線下安全防范和線上信息安全催生出巨大的市場空間。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近年來安防產業飛速發展,政府、企業、機關、城市、社區都紛紛配合國家的安全工作部署,得益于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的打造,安防產業始終保持高增長態勢。據統計,2016年國內安防市場規模達到5400億元,2020年預計將接近1萬億元,年增長率保持兩位數的高位增長,國內市場空間不斷增大。
電子安防產品包括視頻監控、門禁、入侵報警等電子產品,其中視頻安防監控占較大份額,2014-2016年期間,視頻監控在安防產品應用中的比例分別為47.06%、48.33%和50.63%。2010-2016年期間,我國視頻監控市場規模從242億元增長到962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5.86%。根據《安防行業“十三五”展望》數據,預計“十三五”期間我國視頻監控市場年增長率將達到15%左右的水平,即到2020年我國視頻監控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683億元。
網絡安全方面,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7年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51.7%)4.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46.7%)9.1個百分點。隨著信息產業的發展,黨政部門、金融業務、企業商務等領域的數據防范惡意攻擊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信息安全發展趨勢包括由外部防護向內部防護轉變、信息安全產品集成化、信息安全服務成為下一個利潤增長點。隨著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和網絡安全意識增強,網絡安全市場空間持續擴張。
線下和線上安全市場均呈現由產品銷售向整體解決方案、集成與服務銷售方向轉變的趨勢。
目前,安防監控行業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產品類和集成類兩大類,在技術升級和成本控制雙重考驗下,行業的集中度不斷提升,大型企業向整體解決方案方向轉型,中型企業立足細分市場,數量眾多的小微企業生存空間受限;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應用場景多元化,新以民用市場為主的新興需求推動技術融合與創新,進入者依然存在彎道超車的機會。
國內信息安全市場廠商眾多,也不乏上市企業,細分市場特征明顯,如終端安全管理、數據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平臺等,目前的行業競爭主要集中在各細分市場內部。未來競爭趨勢主要包括:一是各細分市場龍頭廠商依托其核心技術和客戶群向其他細分市場滲透,行業現整合端倪;二是通過業內兼并收購等資本運作,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2)集團優勢
安全產業是中電科技集團重點布局和發展的板塊,包括安全電子、網絡安全、公共安全信息化系統等,2013年和2015年,分別成立安全電子子集團中電海康和網絡安全子集團網安公司,更好的開展資本運作和市場經營。
中電科技集團在電子安防民用市場業績突出,??低?/u>是全球最大的安防廠商,在安防AI化趨勢下,公司提出AICloud的理念,并且定義了AICloud包含的邊緣節點、邊緣域以及云中心的三個層級構架,提出了AlCloud“邊緣感知、按需匯聚、多層認知、分級應用”的核心原則。公司在視音頻編解碼、硬盤錄像機等方面具備核心技術,品牌優勢突出,積極適應行業變革,具有良好的投資價值。
中電科集團下屬第30研究所專業從事信息安全保密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上市公司衛士通是國內首家從事信息安全的股份制企業,資質齊全,在政府部門、軍工、金融等領域客戶資源豐富,密碼產品具有核心競爭力。但隨著北信源、中軟、賽門鐵克等廠商進入,終端市場競爭不斷加劇。
4. 信息社會創新應用,智慧城市藍海揚帆
(1)市場分析
“智慧城市”指運用信息、通信技術手段感測、整合、分析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成長。中電科技集團作為信息產業主力軍,與各級政府有長期業務合作關系,在能源電子、通信網絡設備、軟件與信息服務等領域產品體系齊備,可有效發揮協同效應形成整體解決方案,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資源優勢明顯。
智慧城市建設的技術基礎主要包括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物聯網的構建是智慧城市的基礎,設備包括電子標簽、各類型傳感器、嵌入式系統等;公共云計算數據中心,可提高資源利用率,達成信息共享;同時,海量數據的分析技術、決策模型,將是智慧社區管理的核心。智慧城市的應用場景非常廣泛,包括智慧物流、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建筑、智慧商業等。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現已形成遍地開花的總體建設格局,除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經濟區外,成渝經濟圈、武漢城市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圈等中西部地區的智慧城市建設均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截至目前我國100%的副省級城市、89%的地級城市、47%的縣級城市,總計超過500個城市在政府工作報告或“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
2014年8月29日,發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印發《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輻射帶動作用大幅增強,綜合競爭優勢明顯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務、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網絡安全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2023年中國平安城市建設趨勢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估計,我國2016年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在4萬億元左右,市場從“十二五”中后期開始,將在“十三五”集中釋放,預計2017年我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將達到6萬億元,未來五年復合增長率約為32.64%,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8.7萬億元。
(2)集團優勢
中電科技立足城市發展需要和自身業務優勢,將“智慧”列為集團公司“十三五”兩大發展戰略之一,下屬研究院所積極向智慧城市建設謀求業務增量。
上市企業里,涉及智慧城市業務比較集中的有軟件和信息服務板塊的杰賽科技、太極股份、華東電腦。如太極股份借助其黨政、公共事業單位客戶資源和行業領先優勢,在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領域已與北京、海南、天津、陜西、貴陽、深圳等省市建立合作關系,推動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業務。
-
控制器
+關注
關注
113文章
16816瀏覽量
182095 -
微波器件
+關注
關注
0文章
31瀏覽量
11943 -
無線激光通信
+關注
關注
0文章
8瀏覽量
2988
原文標題:軍工行業:中國電科核心研究所深度分析
文章出處:【微信號:gh_67c7fd259286,微信公眾號:PCB行業每日速報】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