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球發售的幾何A的到來,意味著吉利新能源品牌的發展站上了更高更新的國際化起點。在成就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導者的道路上,吉利就像一只目標堅定的雄鷹,迎著市場爆發的風口展翅高飛。
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新品牌命名方式,誕生自吉利中高端GE平臺的首款純電動轎車,續航里程和性能體驗全面對標特斯拉Model3,將新車發布會搬到集全球化與科技人文精神匯聚的新加坡,還一次性斬獲了比國內市場更多的海外訂單,這些創紀錄的事都發生在吉利今晚上市的一款新車——幾何A上。
4月11日晚,吉利新能源品牌獨立運營后投放市場的首款新車——幾何A在新加坡正式上市并宣布售價,比前期預售價更接地氣的市場定價,贏得了現場經銷商投資人、意向機構買家和媒體朋友的熱烈掌聲。作為吉利新能源走向國際市場的第一張『王牌』,四年磨一劍的幾何A正式上市即贏得滿堂彩。
在全球經銷商伙伴和媒體面前,幾何A的市場表現很提氣也很長臉,以至于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吉利汽車集團總裁兼CEO安聰慧先生,給予了他一手鍛造的這款電動車的產品力非常高的評價。安聰慧在新車上市前的媒體交流環節上說,如果說全球新能源風暴已經來臨的話,那么中國就是這場風暴的中心,幾何就是這場風暴的『風眼』。
即便在國產特斯拉Model3磨刀霍霍進入中國市場之際,安聰慧依然有足夠的信心和定力來預判幾何A未來的市場前景,而且這種預判的視野不僅限于中國更著眼于全球。
吉利新能源官方提供的一組訂單數據,足以說明這款來自中國的純電動車在全球市場都擁有超高的關注度和人氣。據悉,在幾何A預售價發布6小時之內,其全球訂單就達到3786輛,其中中國訂單395輛。而截至4月11日上市當天,幾何A預售3周海外訂單已經突破18000臺,中國市場訂單近萬臺,海外市場僅在新加坡一個國家訂單就超過3000臺。
毋庸置疑,憑借超高的市場人氣和驟增海外訂單數量,幾何A已經成為中國品牌電動車率先走向全球化的一個標桿之作,更是吉利新能源進軍全球化的新起點。而吉利此番選擇在新加坡舉辦上市活動,除了當地獨有的國際化潮流和科技人文色彩,更與當地消費者熱情下單和經銷商合作伙伴的積極爭取有直接關系。
安聰慧透露,幾何A在海外市場累計的大量訂單中,絕大部分都源自私人用戶而非機構集采,其中又以新加坡、挪威、法國和阿根廷等東南亞及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訂單最為聚集。而幾何A之所以能最大程度地打動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私人消費者,與其一開始就瞄準高端智能A+級電動汽車的市場定位完全吻合。
對于吉利而言,要在四年前開發幾何A時,就做到上述目標定位并不輕松。
挑戰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新車在造型、功能、配置、安全和續航里程上,必須滿足這部分中高端私人用戶的『剛性需求』,很顯然這部分人群是嚴謹、理性又挑剔的;第二,吉利在開發中高端的GE平臺時,就考慮到了未來在此平臺上推出電動化產品并率先進軍歐美發達國家等國際市場的規劃要求。
安聰慧說,對照吉利當年定下的國際化目標和要求,幾何A當今的市場表現沒有讓人失望,甚至在海外訂單的斬獲能力上還帶給吉利『一份驚喜』。由于海外用戶下單踴躍,吉利新能源在海外渠道和經銷商投資人的招募上也進展得異常順利。就在幾何A上市當天,安聰慧還出席了與90家海外意向經銷商投資人的座談會,并于當天下午舉行了合作簽約儀式。
吉利預計,今年年內將在全球開業300家銷售幾何A的經銷商網絡。而幾何A之所以能在全球市場一炮打響的背后,是吉利堅定發展新能源和謀求國際化轉型的必然結果。
早在2015年,吉利大膽提出了『藍色吉利行動』新能源發展戰略,到2020年實現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整體銷量90%以上的目標。去年,吉利發布新能源動力系統『智擎』,涵蓋純電技術、混動技術、替代燃料以及氫燃料電池技術等四大技術路徑,致力于成為全球新能源節能技術引領者和普及者。
正是基于對未來趨勢的判斷以及時勢的理解,吉利在今年年初調整了旗下品牌架構。吉利新能源將作為獨立子品牌,主攻新能源車型。未來幾年投放30款新車型的節奏,也顯示出吉利專注新能源,并立志成為全球新能源市場領導者的決心。今年3月份,吉利新能源及電氣化車型共銷售8122輛,一季度銷量23340輛,增長勢頭強勁。
而面向全球發售的幾何A的到來,則意味著吉利新能源品牌的發展站上了更高更新的國際化起點。在成就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導者的道路上,吉利就像一只目標堅定的雄鷹,迎著市場爆發的風口展翅高飛。
-
新能源汽車
+關注
關注
141文章
10866瀏覽量
101229 -
電動車
+關注
關注
73文章
3068瀏覽量
115585 -
吉利
+關注
關注
3文章
499瀏覽量
47833
原文標題:聚焦| 幾何A是吉利新能源國際化的新起點
文章出處:【微信號:e700_org,微信公眾號:汽車工程師】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比亞迪新能源皮卡BYD SHARK在智利上市
比亞迪五款新能源車型登陸塞舌爾市場
吉利“驅動”新能源汽車駛向新高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