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LC電路:由電阻,電感,電容組成的電路。RLC電路是一種由電阻(R)、電感(L)、電容(C)組成的電路結構。RC電路是其簡單的例子,它一般被稱為二階電路,因為電路中的電壓或者電流的值,通常是某個由電路結構決定其參數的二階微分方程的解。電路元件都被視為線性元件的時候,一個RLC電路可以被視作電子諧波振蕩器。
RLC串聯電路的相量圖:
Φ=arctan(X/R)=arctan[XL-XC)/R]
當XL》XC時,X》0,R》0,電路呈感性
當XL《XC時,X《0,R》0,電路呈容性
當XL=XC時,X=0,R》0,電路呈電阻性 稱為串聯諧振狀態
Z=[(XL-XC)^2+R^2]^(1/2) U=|z|*I
RLC串聯諧振原理說明:
圖示RLC串聯諧振電路有選頻特性:當輸入端接幅度恒定的正弦交流電壓源Uin時,若改變Uin的頻率,輸出Uout的信號幅度會隨著輸入信號頻率的改變而改變,變化趨勢如右圖所示:當Uin的頻率為某頻率fo時Uout幅度達到最大,當Uin的頻率遠離fo時,Uout的輸出幅度值會遞減。
RLC 電路的頻率響應仿真:
(1)創建仿真電路
在Multisim 10 仿真軟件的工作界面上建立如圖4所示的仿真電路, 并設置電感L1 = 25 mH, C1 = 10 nF,R1= 10Ω 。雙擊! XFG1?函數發生器, 調整“Wavefrms”為正弦波, “Frequency”為1 kHz, “ Amplitude”為1 V。
圖4 RLC 串聯諧振仿真電路
(2)打開仿真開關
雙擊! XSC1?虛擬示波器和“ XMM1”電壓表, 將電壓表調整為交流檔, 并拖放到合適的位置, 再調整“ XFG1”函數發生器中的“Frequency”正弦波頻率, 分別觀察示波器的輸出電壓波形和電壓表的電壓, 使示波器的輸出電壓最大或電壓表輸出最高; 然后記錄下“XFG1”函數發生器中的“ Frequency”正弦波頻率, 如圖5所示。
圖5 正弦波頻率
(3)諧振狀態下的特性
串聯回路總電抗
此時, 諧振回路阻抗|Z0 |為最小值, 整個回路相當于一個純電阻電路, 激勵電源的電壓與回路的響應電壓同相位, 如圖6所示。
諧振時, 電感ω0L 與容抗1/ω0C相等, 電感上的電壓UL 與電容上的電壓UC 大小相等, 相位差180°。
在激勵電源電壓( 有效值) 不變的情況下, 諧振回路中的電流I = Ui/ R 為最大值。
圖6 諧振時輸入、輸出電壓的相位
(4)諧振電路的頻率特性
串聯回路響應電壓與激勵電源角頻率之間的關系稱為幅頻特性。在Mult isim 10 仿真軟件中可使用波特圖儀或交流分析方法進行觀察。
波特圖儀法: 雙擊“ XBP1”波特圖儀, 幅頻特性如圖7所示, 當f 0 約為10 kHz 時輸出電壓為最大值。
圖7 幅頻特性
交流分析法: 選擇“Simulate”菜單中的“Analy sis”進入“AC Analysis”的交流分析, 分析前進行相關設置。
在“Frequency Parameters”選項卡中“ Start f requency”設置為1 kHz, “Stop f requency”設置為100 kHz, 如圖8所示。在“Output”選項卡中, 選擇“V [ 5] ”為輸出點, 如圖9 所示。單擊“Simulate”開始仿真, 交流仿真結果如圖10 所示。
圖8 交流分析對話框
圖9 設置輸出節點
圖10 RLC 串聯幅相頻特性
(5)品質因數Q
RLC 串聯回路中的L 和C 保持不變, 改變R 的大小, 可以得出不同Q 值時的幅頻特性曲線。取R =1Ω , R = 10 和R = 100 三種阻值分別觀察品質因數Q。
雙擊電阻R 1 , 在彈出的對話框中修改電阻的阻值為1Ω , 雙擊“ XBP1”波特圖儀, 打開仿真開關, 幅頻特性如圖11 所示。
圖11 R= 1Ω 時的幅頻特性
關閉仿真開關, 修改R1 電阻阻值為10 , 雙擊“XBP1”波特圖儀, 打開仿真開關, 幅頻特性如圖7 所示。關閉仿真開關, 將R1 電阻阻值為100 , 雙擊“XBP1”波特圖儀, 再打開仿真開關, 幅頻特性如圖12所示。
圖12 R= 100 時的幅頻特性
顯然, Q 值越高, 曲線越尖銳, 電路的選擇性越好,通頻帶也越窄。
(6)結論
從Mult isim 10 仿真軟件進行RLC 串聯諧振電路實驗的結果來看, RLC 串聯諧振電路在發生諧振時, 電感上的電壓UL 與電容上的電壓UC 大小相等, 相位相反。這時電路處于純電阻狀態, 且阻抗最小, 激勵電源的電壓與回路的響應電壓同相位。諧振頻率f 0 與回路中的電感L 和電容C 有關, 與電阻R 和激勵電源無關。品質因數Q 值反映了曲線的尖銳程度, 電阻R 的阻值直接影響Q 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