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黑馬成長營導師、360公司創始人周鴻祎再次來到黑馬課堂,與學員們分享最近一年來,他對互聯網和創業創新的最新觀點。他認為,智能硬件前景依然看好,并且未來智能硬件將與人工智能緊密結合,而智能硬件也將不再延續傳統互聯網的免費模式,要真正靠硬件本身盈利。
以下為周鴻祎講課實錄:
我依然對智能硬件有信心
前段時間有一篇文章,它對產業做了一個總結,認為智能硬件不是未來的方向。我覺得我們可以總結到底哪里做錯了,比如是不是對用戶的需求把握不準,或者問題到底出在硬件上還是出在云服務上,但是,不能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特別牛的智能硬件公司,就去否定這個行業。
現在大家都說智能手機是智能硬件里面最剛需、最大的市場。但是,你回過頭來想,2007年喬布斯推出了iPhone,到現在差不多快10年了,你再想一想安卓在過去大概七八年的發展;再往前回溯,很多人沒有看到iPone并不是第一部智能手機,你會發現在這條路上已經經過了20年的發展,才有今天智能手機的開花結果。今天的智能硬件只經過最多三五年的發展,我相信智能硬件還處在2008年、2009年,安卓剛出來那個時點中。
我依然對IOT的萬物互聯有信心,只是稍微需要有點耐心。它不會像當年的千團大戰,一夜之間如潮水一般退去。在這條路上,我非常尊重那些失敗的公司,市場一定是很多人前仆后繼去探索,那些失敗的經驗教訓都是非常寶貴的財富。整個產業就是失敗者孕育了后來的成功者,才能向前發展。
對于智能硬件,大家過去的思路是錯誤的
智能硬件沒有取得像手機這么巨大的市場。我最近也在反思,過去大家的思路是錯誤的。
第一個錯誤:認為把一個物品聯網就是智能硬件了。這個想法是不對的,很多智能硬件產品做出來,其實消費者并沒有這方面的需求。有一段時間,我們家里的風扇、洗衣機、電冰箱,因為里面加了一個微處理器,能有一些簡單的程序控制功能,就一夜之間都冠以什么電腦洗衣機、電腦微波爐,賣得比較貴,都說這個東西是純電腦控制的,最后大家明白了,就是加了一個微處理器,讓一些功能變得稍微方便了一點,但是沒有帶來真正本質上的變化。你說把這個東西聯上網之后,它就智能了嗎?就信息家電了嗎?就萬物互聯了嗎?比如大家去日本買電飯煲,我在家里遙控一個電飯煲有什么意義呢?誰來掏米?誰把米倒進鍋里?
你會發現,盲目地把任何東西聯上網,還是違背了一個問題:當你把一個物件智能化的時候,你應該想一想,你在什么樣的場景下,給用戶解決了什么問題?
第二個錯誤:我們覺得給一個東西放一塊智能芯片,里面有一個操作系統,或者非要生硬地給一個硬件配上一個APP,就覺得這叫智能硬件了,其實這個思路也是錯誤的。你讓一個物理設備有了一套安卓的智能系統,只代表它有了這種能力,但是與手機真正連接起來之后,你永遠要構思用戶會在什么場景下用到它。
我講一個例子,我們原來也做了智能路由器,確實也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功能,也花了很多努力給路由器做了一個APP,但是后來發現路由器就是設置的時候需要,一旦設置完了,路由器離你的距離是非常遠的,一般放在墻角,放在電腦桌的下邊,或者放在哪個柜子的后面,你沒有太多時間去打開這個APP。我們還有很多硬件,設置不方便,為了讓用戶打開這個APP,說這就是智能硬件了,它都違背用戶的本性的嘗試。
再比如,有人做了一個萬用搖控器,用紅外來遙控家里的家電,再用手機去操控這個硬件。還有一些人做智能燈泡、智能開關,晚上起床的時候,先啰啰嗦嗦摸手機,找到APP,找到自己的燈,點一下,把燈給打亮。大家不要覺得可笑,包括我在內,我們這些做智能硬件的人,這都是我們創新路上必然要做的嘗試。把這種例子舉了,你要想一想我們到底犯了什么樣的錯誤,為了智能而智能,為了APP而APP。
真正的智能硬件一定要與人工智能結合
我覺得真正的智能硬件,一定是要跟云端人工智能的大腦、人工智能的服務,緊密結合在一起。其實智能硬件更多的只是智能服務與用戶之間的一個窗口、一個橋梁,因為智能硬件本身的CPU不可能有太多人工智能的能力,真正人工智能的東西應該放在云端,無論是語音的識別、語音的理解、圖象的識別,這樣的話,智能硬件擁有了云端智能的能力,它才能真正的被叫成是一個智能硬件。
所以,智能硬件,智能兩個字,過去我們以為是里面有了安卓,或者里面有了Wi-Fi就叫智能硬件,今天我覺得這個觀點是不對的,它一定要與一個真正的人工智能的云端服務緊密結合在一起。當智能硬件真正有了這個能力,才能產生革命性的變化,否則的話,就跟當年的洗衣機加了單片機就叫電腦洗衣機一樣,最后大家發現還是個洗衣機,不能產生真正革命。
我們要捫心自問,你是否真的給用戶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智能手機確實是革命性的,有了智能手機之后,取代了過去很多的設備,解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如果今天很多硬件,如果只是加了一個智能芯片,只是連了一個網,這不是大的創新,甚至都談不上革命,還只是一種在賣點層面上的增加。
我舉兩個例子,我們在智能硬件方面也做了探索,也交了很多學費,但是我們一直沒有放棄。比如我們做的智能手表,最早的時候,功能很簡單,就是讓父母使用,但是小孩子不愛用,因為小孩子是特別喜新厭舊的。后來又加了電話功能,小孩子隨時可以跟父母通電話。原來蘋果手表也只是一個手機的附庸,據說蘋果下代手表要脫離蘋果手機。但是,小孩子也不可能太頻繁地給父母打電話,我們后來就意識到,在手表上還是要做出根本性的創新,所以我們最新的一版,大概用了一年的時間,重新做了一遍。這一版手表剛發布,給我兩個小孩子戴,能夠做到小孩子愛不釋手。
我們也有一個人工智能的團隊,把手表跟語音識別功能、聊天功能連起來了,所以小孩子用這個手表就能夠對話。比如小孩子問珠穆朗瑪峰有多高?天為什么這么藍?我從哪里來的?我們可以每天把小孩子問的問題匯總成列表,發給他的父母,讓父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我們創造了一個非常窄,但是非常實用的場景,讓小孩子可以跟這款手表交流。真正把它跟人工智能結合起來之后,這個產品才會給了小孩子一種跟原來產品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同樣,我們也在做汽車記錄儀。汽車記錄儀也是剛需,但真正發揮作用的時候并不多,因為并不是每天都會有刮蹭。我們在汽車記錄儀上面放了一個攝像頭,這個攝像頭可以看到路面發生的情況,一方面可以為自動駕駛打下一些基礎,可以提示你跟前車的距離,或者有沒有人突然在你面前橫穿馬路,或者提示前方突然有一個障礙物,因為CPU的反應能力還是比人的反應能力快。我就在想,如果它能自己判斷路面出現了一些不正常的情況,可以自動把路面的場景拍一張照片,或者拍一個短視頻傳上去,我們就能得到特別多的路面信息。所以,我最近在重新思考智能硬件,原來我曾經說重新發明輪子的時機到了,這句話對了,是可以重新發明輪子了,但不是簡單加一個智能芯片在里邊。
無人駕駛汽車是智能硬件里難度最高的。它的導航服務肯定在云端,但是汽車的響應速度要求非常快,以目前的4G網絡,甚至5G網絡都未必能達到,萬一網絡卡了一下后果不堪設想。
做自動駕駛要把多套計算能力很強的電腦放在你的車里,目前怎么把它縮小,這個都還沒有解決。所有做自動駕駛汽車的后備廂一打開塞滿了東西,因為要放很多電腦。但汽車實際是一個例外,我們通常所指的智能硬件還是一些比較簡單的智能硬件。
我也非常認同李開復的觀點,未來在無線互聯網之后,一定是一個智能的互聯網,而且是人工智能。你會發現,人工智能互聯網與智能硬件的結合是特別天然的結合,為什么?除了我剛才講的這些智能的功能,能夠讓你的硬件產品真正產生脫胎換骨的革命性的變化,還有一點,很多智能硬件跟手機最大的不一樣,就是它們不具備手機的操控界面。
為什么蘋果的Siri這么多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成為主流應用?因為你一旦把手機掏出來的時候,最簡單的方法,真的不是對著手機說話,最好的方式是手指的觸摸。比如很多人老幻想對著手機說,我今天要訂餐,今天很多年輕人訂餐,他沒有想清楚要吃什么,他打開一個訂餐的APP,里面第一頁的推薦沒準就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包括你想訂票的時候,你會發現,這時候可能觸摸、點擊、滑動是最直接的交流方式。但是,很多智能硬件可能沒有一個觸摸屏,也沒有一個鍵盤,也沒有一個屏幕。
對這些智能硬件來說,最有利的方式就是語音的交互,智能硬件能夠看得見,語音的交互使智能硬件能夠聽得懂,當然還有語音合成,真的要做,還需要很多細節。比如在車里面看手機一定是最不方便的,語音一定是最簡單的,但是很多人車里有語音功能,為什么不愛用?你會發現還是人工智能做得不好。有時候你跟電腦對話,會感覺自己像個傻子似的,你得等它說完了,你才能說,現實生活中不是這樣的,你不會有耐心等著它,每次一個回合、一個回合地去交流。所以,要把人工智能做好,還是需要很多真正細節上的工夫。
人工智能不是什么新東西,早就提出來了,只不過原來的計算能力做不到,還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比如有個小朋友,你說這是只貓,他看一眼就能記住,這才是真正的人類智能。你想讓電腦認識貓,給它看一張照片不夠,大概得給它看100萬張,下次看第101萬張照片,它才能認識那是貓,所以需要大數據。在沒有互聯網,沒有大數據的時候,數據基數也不存在,所以需要云端數據的提升、計算能力的提升。舊有的深度學習算法,在一些特殊的領域發揮著作用,但也沒有那么神話,也不可能在一到兩年就改變了世界。但是我覺得人工智能也好,智能硬件也好,在未來萬物互聯的世界里面,這兩個結合起來會有巨大的空間。
這是我對智能硬件的一個反思。大家做智能硬件,可能把它想的太簡單了。深圳有很多山寨廠,真的很了不起,干了很多年,做硬件速度很快,一年也有很多銷量,雖然利潤率不太高,至少做硬件的能力相當強。但是,北京很多團隊不懂得做硬件,APP配上之后,東西也沒有賣幾臺,有了眾籌的東西,馬上給投資商叫出來,很多公司變成獨角獸了,估值就是多少億。我也看不明白,你跟深圳的公司比,你還沒有供應鏈,還沒有采購能力,僅僅就是比別人多做一個APP,結果這個APP給用戶帶來的體驗,也并不意味著我一定要用你的APP。這樣的泡沫破滅不就是理所當然嗎?如果這樣的公司都說自己成功了,獲得了很高的估值,這個是不對的。
硬件不能走互聯網免費模式,必須掙錢
我在互聯網時代寫了一本書,鼓吹免費。我覺得免費是對的,因為你做一個網站或者一個應用,它的成本固定,用的人越多,邊際成本越低。后來這套免費理論在O2O領域被濫用了,一個是邊際成本不固定,包括這里面隱性的成本,交通上門的成本、路上時間的成本,所以就導致大家都虧損的很厲害。當然有一些應用,比如像Uber或者滴滴,因為本身瞄準的是剛性需求,他們希望通過補貼在市場形成壟斷,最后收取一定比例的交易分賬。但是,很多O2O沒有能力做到這一步,高額的補貼,就是拿著VC的錢,補貼了北上廣深人們的生活水平。
在硬件方面,我發現硬件跟著互聯網手機的模式喊免費、喊零利潤、喊不掙錢,這個思路是不對的。我覺得手機是個特例,因為手機現在已經基本上變成每個人的器官。手機成了你唯一的一個信息入口之后,即使手機的硬件不賺錢,手機里依然還是有很多商業化的機會,比如廣告、比如游戲,比如視頻。但是很多硬件設備不具備手機這種先天優勢,所以盲目地跟著手機去喊硬件不賺錢,要走互聯網模式,這條路最終在模式上是不成立的,甚至能夠帶來巨大的負作用。
今天,一個軟件做得好,下載量很快可以到100萬。而一個硬件要賣到100萬臺,這中間的物流能力、供應鏈能力、質量控制能力,對很多初創團隊的要求都很高,即使做到了百萬銷量,硬件不賺錢,100萬用戶就算都用你的APP,你希望它變成一個互聯網模式,但在互聯網里面,這種用戶基數和規模還是太少了。
如果按照硬件免費的思路,你辛辛苦苦造一輛車,如果硬件不賺錢,請問怎么賺錢?按照互聯網的理論,我們一邊開車,一邊斗地主嗎?你一上車,車里面就從頭到尾播廣告,你覺得這是互聯網模式嗎?就算用戶容忍說這個車是免費的,但坐車上天天就是聽廣告,它也違背人性。大家想一想,如果你真的造一輛車,你有巨大的投入,你不求掙暴利,當然還是要掙錢。
如果硬件完全不賺錢,你的互聯網模式建立不起來,連持續延續設計的模式都維系不下去。你說大家談制造業的創新,什么原創的技術,這不是自己騙自己嗎?我覺得硬件,特別是智能硬件,要有合理的利潤,硬件本身能支持你的后續研發,否則整個產業鏈都有問題。
我最崇拜互聯網模式的時候,跑到美國去見一家芯片公司的CEO,我說電視要免費、盒子也要免費、手機也要免費,說是你們做芯片的不夠革命,你們也應該免費。那個大哥看了我半天說免費沒問題,但是誰給我錢呢?我自己想了想,也為當初這句話感到很慚愧。很多東西從偉大到謬誤,只有一步,過猶不及。
我今天在這兒講,可能有些做硬件的聽了不高興,但不是每個硬件都能產生巨大的互聯網模式。事實上,一個智能硬件,不應該完全是追求最高的性價比,如果有合理的利潤,應該追求把體驗做到最好。你買了這個硬件,它能真正給你一個有品味的服務。如果盲目地追求硬件免費,誰都不是雷鋒,誰都得養公司。我可以跟股東說回報晚一點,但是股東的投資最終也是要回報的。你也不可能永遠靠資本的支撐,最終資本也支撐不了。很多智能硬件沒有什么門檻,跟原來賣的東西差不多就是便宜點,加了個APP,這都是所謂的硬件免費。我們今天要把它糾正過來。
有一種硬件免費是羊毛出在豬身上,你可能買了360的智能攝像頭,它幫你做監控,或者幫你做云端的存儲,可以收你的服務費,但是本質上這個服務費跟你買硬件付出的成本是一個賬,它只是換了一種收費的方式。我現在跟很多創業公司講,人要有點戰斗的定力,不要受那些大公司的影響,那些大公司肯定出于資本的考慮。你做硬件的時候要想一想,怎樣給用戶一種不同的感受,讓用戶愿意為這個硬件付錢,實現一個良性循環,為你后續的升級打下一個基礎。
你準備要花5年到10年做一個事,才會有一個戰略的思考。所以今天來看智能硬件,我覺得未來也可能還要經過3年到5年的市場培育。我們回歸商業的本質,可能我們公司的耐心和持久力,才會更久一點。
獨角獸不僅是10億美金估值,更要創造獨特的價值
互聯網公司有種說法叫獨角獸,但其實當所有人都是獨角獸的時候,獨角獸就不稀罕了。
最近美國也有一篇文章在嘲笑獨角獸,其實我理解的獨角獸的本來含義,是指極少數公司才能夠達到的,不僅僅是10億美金的估值,更重要的是看這家公司不是創造了一種獨特的產品,是不是創造了一種別人從來沒有想過或者沒有聽說過的東西,這些應該被作為很重要的衡量標準。現在的情況是,不管公司是干什么的,送飯的也好,賣菜的也好,只要估值估到了10億美金,就給自己冠以獨角獸的名稱。所以一夜之間獨角獸變得滿大街都是。
很多概念走著走著,它背后的價值觀就變味了。有些公司估值很高,這是沒有意義的,還是要回歸到一個企業的價值上。這么多人創業,不可能所有人都能成功,一定有人成功,有人失敗,失敗是常態。
成功人士的心靈雞湯、故事很多都經過了粉飾,經過了加工,唯一的結果是帶來了頂禮膜拜。我覺得我們更應該相互之間分享,曾經做了什么錯誤決策,某些產品為什么沒有做成,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把失敗的經驗總結出來,反而可以讓自己的團隊和其他的創業者,有更多的借鑒。
創業精神的本質是“無畏”
我們最近發布了手機品牌的一個slogan,其中有一個詞叫“無畏”。今天,我想把這個詞分享給大家。
現在大家談創業,談怎么尋找風口、豬怎么才能插上翅膀,但這都是戰術。我覺得創業的本質是一種無畏。很多人之所以不敢創業,是因為害怕失去擁有的一些東西,實際上是有了太多的負擔。中國互聯網經過十幾二十年的發展,出現了很多大佬,我一直不覺得我是大佬,而是一直在折騰。我對于新東西確實抱有好奇心,總是想做一些探索,做一些新的嘗試。這也是我一直所弘揚的創業和創新的精神。
我覺得整個互聯網行業要想往前走,一定需要很多公司不斷地探索未知的領域,而這種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一定意味著相當高的失敗率。現在中國互聯網巨頭通過綜合的資本運作,對整個行業的把控力其實比幾年前更強了。為什么同樣是巨頭,境界會不一樣?根源還是太害怕失敗,所以就不愿意嘗試新東西。
但是有一句話,叫“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如果巨頭都不再去引領創新,我們每個人都馬后炮式地嘲笑那些探索者,從上到下都是害怕失敗、嘲笑失敗的文化,那期望整個行業變成像硅谷一樣是不現實的。與美國相比,我們欠缺對失敗的寬容和不懼怕失敗的文化。如果這個價值觀改不過來,我們就會自然地放棄真正的探索,都恨不得等風口來的時候,自己只做風口的那頭豬。
我想把“無畏”這個詞送給大家。很多時候,你做的事情不一定在當下就有結果。創新的公司,其實都不是等到市場無比火熱后再闖進來的投機者。大家可能感覺這兩年華為手機勢頭不錯,如果你只研究華為最近兩年做了什么,是沒有意義的。華為在十幾年前就成立了手機終端部門,有很多積累。如果沒有這些積累,僅僅靠一些營銷技巧,一旦這些技巧大家都學會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很快就會失去光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