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世界各國對農業無人機應用程度雖有所不同,但總的來說,無人機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比重不斷加大。在農用耕地植保領域,無人機也開始扮演起了重要角色。
近年來,隨著我國土地流轉、土地集約化管理趨勢加快,無人機技術將通過實時數據的采集和處理對農業進行高科技改造。以無人機為代表的現代化機械發展非常迅速。
圖1:袁隆平院士與高科新農無人機公司合作。
農業無人機市場前景
研究機構分析指出,2015年全球農業無人機市場規模為4.94億美元,預計到2022年將達到近37億美元。
?
2015 年國內民用無人機產品銷售規模23.3億元,同比增長55.3%。據IDC數據預測,2019年中國民用無人機市場銷售規模達到390萬臺,合計約600億元。預計到2023年,國內民用無人機市場規模將會達到近98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60%。
預計到2023年,我國民用無人機各細分應用領域的市場份額分別為:消費級及航拍無人機市場200億元,農業植保硬件銷售160億元,農業植保服務485億元,巡檢、森林防火、警用安防等領域共計131.9億元,合計976.9億元。
農業植保硬件銷售加上農業植保服務將合計645億元,所占份額很大,前景十分廣闊。
無人機在農業應用領域
1. 土壤分析
無人機可以在農作物種植之初提供指導,它們能夠呈現早期土壤精確的3D分析圖,這對播種的整體規劃大有裨益。在播種之后,土壤分析又為隨后的灌溉和氮含量管理提供數據支持。
2. 種植
無人機播種系統提高了75%的工作效率,并減少了85%的成本。這些無人機將種子和營養物質共同投射到土壤之中,提供植物成長所需營養。
3. 農藥噴灑
農藥噴灑不僅耗費大量人工資本,而且對人體的傷害極大。很多農場都會對這道程序覺得頭痛。如果利用如超聲回波或激光的遠程測量設備,讓無人機根據地貌和地理情況的變化做出調整,避免沖撞,無人機就可掃描土地并調節與地面的距離并實現實時噴灑。提高噴灑效率的同時,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殘留在地下水源的化學物質。專家表示相較于傳統的機械操作,空中噴灑能夠提速5倍。
4. 農作物監控
土地面積大、農作物檢測效率低下是現在農業面臨的最大挑戰。難以預測的天氣狀況更加加劇了監測的難度,因此耗費了更多風險防護和土地維護的成本。此前,作為一種相對先進的監測方式,衛星圖像也顯露出它的局限性,比如拍攝圖像要提前預定、圖像一天只能拍攝一次,而且像素不高。這種方法不僅耗資無數,而且多云天氣的圖像質量更是差強人意。使用無人機,按照時間排序的動畫展現農作物的詳細生長狀況,并且指出工作低效的環節,進而提供更優質的農作物管理。
5. 植物灌溉
配備高光譜、多光譜探測儀或者熱傳感器的無人機能夠自動檢測出干旱或者需要灌溉的地區。一旦農作物開始生長,無人機還能夠測試它們的植被指數以及熱能標記。
6. 健康檢測
在農作物種植中,檢測它們的健康水平及作物上是否含有細菌或真菌感染至關重要。通過可見光(VIS)和近紅外光(NIR)掃描農作物,無人機能夠探測哪些植物反射異常的綠光和近紅外光。此類信息經過整合后,形成一份多光譜圖像,進而追蹤植物的生長變化以及他們的健康狀況,這類及時的反饋能夠拯救一整片作物。此外,如果發現了這類疾病,植物也能夠盡快接受醫治和監管。這兩個功能提高了植物抵御疾病的能力。對于沒能成活的農作物,農民也能計算相對精準的損失,并選擇相應的保險政策。
三大因素助力農業無人機發展
社會因素:老齡化疊加人口流出使得農村的勞動力人口銳減,傳統的人力密集型的農業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機器替人”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補貼因素:農機補貼力度很大,補貼資金充足。近幾年全國農機購置補貼力度一直很大,一旦農業無人機進入國家層面的補貼后,相應的補貼力度也會很大。
政策因素:去年2月,農業部印發了《制定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重點任務包括推廣新型高效植保機械。今年5月,農業部辦公廳發布了 《關于開展農用植保無人飛機專項統計工作的通知》,今后農用植保無人機專項統計將作為年度常規性工作加以開展,條件成熟后將逐步納入《農業機械化管理統計報表制度》范圍。
農業無人機面臨的挑戰
盡管市場潛力巨大,農業無人機卻也面臨著不少的問題。農業用無人機相對于別的行業來說,比較難做,也比較難推廣。因為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或者使用無人機的人文化程度偏低。另外,使用環境相對于消費級或其他行業來說更為惡劣,都是在風吹日曬狀態下長期作業,對飛機性能與可靠性等方面要求非常高。
主要痛點:
1.缺失行業標準,在國內還沒有適應國情的標準,即使標準條件不成熟暫緩,但要先把產品規范初步定下來,畢竟農業無人機也是關乎安全的產品。
2.無人機的質量不過關,墜機事件時有發生;
3.培訓及售后服務不到位,買家無人飛、不敢飛,當成了擺設; 找專業飛手操控飛機,增加了成本;
4.買了無人機,卻發現農藥不適用于無人機的噴灑裝置,找不到無人機專用藥劑;
5.無人機電池續航時間太短,需反復的充電,而且電池成本又高;
6.缺少專業的維修點,只能回廠家維修;
7.無人機價格高。
國內農業無人機主要公司
無人機本來可稱得上技術為王的前沿產品。民用無人機的技術壁壘,主要在上游零部件:更強的基礎硬件,以及在此基礎上開發更強的算法和軟件系統,中游負責組裝,下游負責銷售。
然而隨著高通、英特爾、三星、英偉達等芯片廠商的加入,解決了以前飛控組件體積大、計算性能低并且能耗較高的問題,上游技術門檻正在降低。
目前國內民用無人機非?;鸨髀焚Y本與企業紛紛進入。全國共有 400 多家無人機公司,競爭非常激烈,許多公司紛紛轉型做商業無人機,其中農業無人機是轉型主流。
國內農業無人機主要公司:
商業模式創新是關鍵
目前國內市場的農業無人機商業模式主要分為四種,一是只賣產品,二是提供服務,三是產品和服務捆綁式銷售,四是只為行業用戶提供方案。
農業無人機不同于消費級無人機,其操作難度大、維修價格高,所以想要獲得持續穩定的使用體驗必須由專人操作。此外,農業無人機也存在著成本高昂、生產力浪費和不會操作的問題,所以僅僅提供農業無人機的廠家并沒有什么銷量。
針對以上問題,一些具備技術實力的廠家開始提供農業服務,就是農戶無需購買設備,僅向廠家提出需求就可享受專業的農業服務。這種商業模式目前最受歡迎,越來越多的農業無人機廠家開始采用商業模式。
做農業植保無人機,需做一整套全新的農業服務體系,包括產品、后市場服務、作業流程優化、渠道網點等等一系列的體系。甚至包括面向農村的金融和信用服務。
無人機公司占領市場,拼產品性能、拼價格只是起步,最后拼的是對農業市場的理解深度和綜合工商管理能力。
率先開發出適用于無人機作業的專用系統(比如噴灑系統,國產的一直不如進口的)、建立專用的藥劑產品和服務生態圈,才是農民更看重的,也是真正體現無人機作業優勢的。
農業無人機的耐操很重要,可靠性也很重要;但再高的可靠性,真出了問題都不如就近的維修保障服務網點。所以這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無人機企業要吃下這塊市場來,需要從零開始一點一點給這個生態添磚加瓦。
理解無人機的未必理解農業,精通務農的未必在無人機上有多少想法。對于精通飛行平臺的無人機企業來說,要精通農業設備制造工藝和農業用戶需求,還需要不斷的磨合。
小結: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18億畝基本農田,農業無人機不僅是一個數以千億計的市場,更是關乎國計民生,具有重大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的市場。我們期待中國農業無人機領域出現更多“大疆”式的公司,不僅為我國農業機械現代化,而且為世界農業機械現代化做出更大貢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