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范圍
1、滲碳和碳氮共滲有效化層深度大于0.3mm的零件
2、經熱處理至最終硬度值后,離表面二倍有效硬化層處硬度小于450hv的零件
不能滿足上述條件的鋼件,經協(xié)議可另行確定有效硬化層深度,對于離表面三倍于有效硬化層處硬度大于450hv的零件,可采用比550hv大的極限硬度值來測定有效硬化層深度。
二、技術規(guī)定
1、滲碳和碳氮共滲淬火后,有效硬化層深度,從零件表面到維氏硬度值為550HV出的垂直距離
2、測定硬度所采用的檢測里為9.807N。特殊情況下,經協(xié)議,也可采用4.903N到49.03N范圍內檢測力,或采用表面洛氏硬度計檢測
3、有效硬化層深度用字母DC表示,單位用mm有效數(shù)字為小數(shù)點以后二位。
4、若采用其他檢測力或其他極限硬度值時,則應在字母DC后指明。
三、試樣及準備
1、硬化層深度測量應根據(jù)圖紙要求,在圖紙上指定的部位進行
2、按規(guī)定,應在最終熱處理后的零件橫截面上測量
3、在垂直淬硬面上切取試樣,切斷面作為檢測面,檢測面應拋光成鏡面,在切斷和拋光過程中注意不因溫度、變形等影響檢測面的硬度。不可使檢測面邊緣形成倒角。
四、硬度檢測方法
1、硬度壓痕應在指定的寬度為1.5mm的范圍內,沿與表面垂直的一條或多條平行線上進行。兩相鄰壓痕間的距離應不小于壓痕對角線的2.5倍。
2、結果處理根據(jù)繪制的每條曲線,可得知從零件表面到550HV處的垂直距離,如果這兩個數(shù)值的差小于或等于0.1mm,則取他們的平均值作為有效硬化層深度;如果差值大于0.1mm,則應重復檢測,核實準確數(shù)據(jù)。
fqj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