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開放巴西和墨西哥兩個主要南美市場后,今年6月,Shopee正式進入哥倫比亞和智利市場,開放了在哥倫比亞和智利的網站、App 下載和社交媒體鏈接。毫無疑問,除了目前仍在極力發展中的東南亞市場外,南美已經成為了Shopee的又一個核心目標。然而,就在平臺快速擴張中顯示出的“欣欣向榮”之下,不少平臺商家卻開始愈發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于 2015 年 11 月正式推出的跨境電商平臺Shopee,總部設在新加坡,業務范圍主要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和中國臺灣這七大市場,商品種類包括電子消費品、家居、美容保健、母嬰、服飾及健身器材等。是目前東南亞地區發展最快的電商平臺之一。
從擴張速度來看,Shopee在立足東南亞市場的同時,不斷開拓南美市場,似乎是平臺成長迅速的體現。然而,越來越多Shopee賣家的吐槽,卻曝光了平臺在運營方式乃至企業戰略上的諸多問題,甚至讓平臺有了“逼賣家‘割肉’討好買家做慈善”的名聲。
?
簡單整理這些吐槽Shopee的賣家曝光的內容可以看出,目前問題已經全方位貫穿產品、促銷活動、訂單、物流、收款等各個環節。比如,Shopee的后臺,服務器的不給力,造成了賣家在后臺操作的幾乎任何環節,都可能面臨突發報錯或操作結果消失的崩潰局面;訂單設置上,賣家被進店鋪取消率下的扣分制綁架;物流上,在收貨確認環節,平臺一味偏袒買家,造成賣家經常因為申訴成本高而要“自認倒霉”……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一個強勢對待賣家的平臺運營方,當然會更有利于自身合理權益的保護。但從長遠來看,失衡的買賣關系,無疑會增加賣家和買家群體間的矛盾。
一位Shopee賣家在網上曝光的自身經歷,就很能說明問題。自己曾接到一個電子產品的訂單,產品描述中說會贈送一個硅膠套。但在買家收到之后卻提交了退款,理由是沒送他硅膠套。Shopee平臺卻因此要求該賣家提供證明以證實自己有送硅膠套,實難取證的賣家最終只能接受錢貨兩空的結果。最后,買家在不需寄回商品且得到退款之后,給自己發了一個“愉快”的表情。
?
然而Shopee作為一個平臺,如果選擇無條件地保護買家,一味單方面“鎮壓”賣家,最總只會造成買賣雙方的不便,影響的其實還是平臺。比如有賣家透露,自己貨到付款的訂單中,買家訂單送達比例僅為75%,這就意味著自己每接到4個訂單,就有一個要自行承擔運費來收回,而跨境包裹的運費也不是一筆小數目。但由于平臺對“問題”買家的不作為,不少賣家會選擇對一些存在風險的訂單直接不發貨。而如果賣家取消訂單就會被算進店鋪取消率,達到10%就扣分。因此,不少賣家都采用了取消貨到付款這一簡單粗暴的方法。
?
然而,對于平臺目前普遍出現的賣家和每家間的矛盾,Shopee除了繼續無條件站買家外,似乎并沒有什么要在平臺規則或運營思路上進行改善的打算。要說有,那就是平臺目前抱定了的“在發展中解決發展問題”的思路,即不斷擴張市場。
不過,從東南亞到南美洲的路就真的好走嗎? 盡管這兩個地區在人口、發展程度上都具有很高的相似度,但兩個市場環境卻大不相同。南美市場盡管對于跨境消費品有著很高的需求,但其在消費習慣,物流等決定電商發展的因素上,都和Shopee長期深耕的東南亞市場有很大區別。加之南美本地電商平臺和其他跨境電商平臺的存在,Shopee的南美發展恐怕還需占據平臺更多的資源。
在這種情況下,Shopee進行市場急速擴張戰略,恐怕帶給平臺賣家的更多不是機遇,而是現有問題的繼續積累和現有矛盾的繼續深化。
與此同時,Shopee快速擴張市場的一個重要邏輯是平臺的快速發展。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是,電商平臺目前的火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益于疫情對全球線下消費的打擊和對線上消費的刺激。然而,后疫情時代,shopee還能靠平臺的低價優勢來保住市場。
屆時,一個根基未穩且全速前進的平臺,真的可以頂住壓力嗎?而一旦發展速度受到限制,那些因“發展”而被暫時壓下的矛盾,又是否會爆發更大的危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