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何為云計算?云計算將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云計算的步伐究竟已經走了多遠?還可以走多遠?所謂的“云”,是否真的是一片無所不能、無憂無慮的神奇樂土?記者采訪了華南師范大學教授、中國云計算專委會專家委員趙淦森和廣東省電子商務重點實驗室高級工程師劉義春兩位云計算專家,他們將這些問題一一解讀。
“云”定義:
信息按需索取產生“云”計算
何為云計算?有人說,其實就是一種脫離了本地計算、并將計算任務分配到遠端一個大型的統一的計算平臺上的模型;也有人說,云計算就是存在于互聯網上的服務器集群上的硬件與軟件資源集合,本地計算機只需要通過互聯網發送一個需求信息,遠端的“云”就會將用戶需要的結果或服務返回到本地計算機,用戶只需為自己使用的那部分資源埋單。
“所謂云計算,簡單來說,就是人們用電腦的方式不一樣了。”趙淦森繼而坦言,其實,到目前為止,云計算并沒有統一的定義,業界也不希望給它下一個定義。“它本來就是對傳統IT概念的一個突破。”
“云計算的出現,其實與人們的需求有關,是IT應用的一種新模式。”趙淦森解釋說,在IT發展歷史上,第一個階段,人們希望個人電腦之間可以連接,因此構造了互聯網;第二個階段,人們希望電腦之間可以互相分享,于是便出現了萬維網(WEB);第三個階段,人們發現自己其實并不需要網上那么繁雜的信息,最終需要的只是結果或服務,“按需索取,而且隨時索取,這便出現云計算”。
而在劉義春看來,云計算就是一種商務模式,“很多計算機互聯在一起,對用戶提供透明的、按需所取的服務”。他說,簡單地說,只要能夠按客戶需要提供信息服務,就是云。“以前,商家主要是向顧客賣商品,比如軟件、比如書,云計算時代,他們把這些軟件、書等資源輸入到‘云’里,然后向顧客賣服務。”
“云”模式:
個人無需建電廠交電費就行
“其實,我們早就在使用云計算了。”劉義春說,上世紀80年代,我們通過網絡存儲數據打印文件,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們上網,這都是云計算的原理。“只不過,那時沒有提出云計算的概念。”
“再比如,現在人們用得最多的百度和谷歌,他們使用的就是云計算,”劉義春說,“當然,想要實現‘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在上世紀90年代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時還沒有像現在一樣如此發達的云計算。”
趙淦森也說,當下風頭最勁的iPhone、iPad等產品,其實用的也是云計算,人們不用去不同的地方搜索、下載、安裝、支付和驗證,而是直接通過一臺機就可以很方便地獲得游戲、音樂等許多自己需要的服務。
“很快地,我們就不再需要買電腦,而只需要一個可以看可以操作的屏幕,其他東西都可以交給云計算。”趙淦森說,就像人們使用電力網絡或者自來水一樣,用戶并不需要自己建一個電廠或水廠,只需要在家里安一個電表或水表,需要的時候,打開電源開關或水龍頭就可以使用,最后按表付費就行了。
劉義春則把云計算比喻成一個商場,顧客不需要自建商場,需要什么就去商場購買就行。
“云”生活:
未來生活家用電器都有網址
“云計算將很大程度地改寫我們的生活。”趙淦森說,對于老百姓而言,云計算服務商提供的虛擬電腦和存儲空間的出租都將意義非凡。
趙淦森認為,云計算已經在改變他的生活。“其實我現在已經開始把一部分的工作資料存在‘云’里了。我還會向‘云’租用電腦,當我的學生需要多臺電腦時,我就會向亞馬遜等云計算服務商租用,10美分一個小時,用完時歸還。”
他還說,今后,我們不再需要在自己家的電腦上保存包括照片和視頻在內的各種資料,也不用擔心因為電腦的損壞造成資料丟失,甚至,我們已經不需要帶主機的電腦了。
“就像現在我們大多都不在家里存放現金,而是都把錢存進了銀行。”趙淦森又打了個比方,云計算商就像個銀行,只要我們向他們交納一定的費用,他們就會負責幫我們備份、保管以及提供我們需要的服務,“就算有地震等災難也不用擔心”,我們需要時,就可以提取使用。
“接下來,云計算的服務內容將更廣泛。”劉義春說,云計算終將運用到物聯網,“物物聯網后,毫不夸張地說,我們想要什么就可以有什么。”
劉義春如此描繪即將到來的云時代生活:現在生產的家用電器已經都裝有電腦芯片,下一代的家用電器每一臺都將擁有自己的網絡地址,這樣,每個家庭的電器可以形成一個“家庭云”,一個社區的家用電器可以形成“社區云”。這樣,人們坐在辦公室里,也可以通過訪問“家庭云”或“社區云”對家里的每一樣電器進行遠程控制,比如空調的開機和關機,洗衣機什么時候開始洗衣服,等等。
“云”發展:
廣州“云計算”9月可體驗
關于云計算的發展,趙淦森說,在理論和技術的研究方面,中國跟世界基本上是接軌的。但在應用方面,中國要比美國等發達國家慢一點。比如在虛擬電腦租用方面,美國亞馬遜每年就有幾億美元的收入。目前,廣州天河軟件園已經開始建立自己的云計算中心。此外,電子政務等方面,廣州利用云計算,打造了“智慧廣州”、“智慧天河”,今年9月就將有效果體驗。“估計三年以內,我們就廣泛地用上云計算。”劉義春則認為,由于云計算的核心技術、核心產品以及標準等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總的來說,我國還是落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的。
“云”行業:
中小企業獲利更大
專家認為,云計算改變的不僅僅是單個老百姓的生活,受影響更大的是許多行業生態環境的改變。
“我認為,除了一些對物理場所和設備依賴性很強的行業外,比如一些低端的制造業,其他行業都會受到沖擊。”趙淦森說,包括IT、醫療保健、交通運輸、遠程教育、政府服務、電子商務、印刷出版、娛樂(音樂、電影、游戲)等,都會是主要被沖擊的行業。
比如IT業,以前他們多以做設備采購等硬件服務為中心,但現在必須以服務為中心。“就像是電力行業,如果說以前以賣發電機為主的話,現在主要是賣電了。”
再比如涉及大量數據的電信業,每個客戶每個月都有幾百個電話,要一一計費,涉及龐大的計算。隨著云計算的發展,電信運營商可以通過更精確的數據統計,分析這些海量的數據,鎖定每個客戶的生活圈子和活動半徑,這樣,就可以為廣告商提供更精確的目標群。
劉義春認為,從行業來說,所有內容服務商都會受云計算發展的影響,而中小企業從云計算中獲利更大。
“大企業可以建立自己龐大的數據庫,但中小企業因為成本的原因,很難做到這一點。”他說,中小企業把自己的電子商務、客戶關系等數據交給云計算服務商,只要租用信息服務就行了。
“云”安全:
銀行保險柜也不能高枕無憂
那么,云計算真的就好比銀行里的保險柜嗎?它真的能讓每一個將數據儲存那里的客戶高枕無憂嗎?幾乎所有專家的回答都是:NO!
“關于‘云’安全,目前仍沒有100%有效的方案。”趙淦森說,根據美國的一項統計,用戶最關注的就是“云”的安全。“比如,我放在‘云’里的照片,管理員會不會給別人看?我存放在這里的數據,會不會丟失?我的商業秘密會不會被泄露?還有,如果一個企業想把自己的數據從一個‘云’轉到別的‘云’,如果轉不走怎么辦?”
趙淦森說,就像銀行有銀監會等監督機構進行監管一樣,云計算服務商同樣需要有效監管。
劉義春說,“云”安全是“云”服務中最關鍵的問題。從技術層面來說,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可以采取系統之間加密,可以將數據分別存在不同計算機上進行備份,可以在計算機上建立訪問控制機制,等等。
“但是,這種安全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他說,所有技術上的安全措施都是暫時的,隨著技術的發展,會有新的安全問題,“要保證云安全,還需要從法律、法規等途徑上進行規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