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進程如何?
去年4月,中興公司受到貿易限制,被阻止從美國供應商購買關鍵元件和軟件,一時間“缺芯”成為全面關注的話題,由此引發阿里、華為等巨頭以及地平線、寒武紀等中國科技公司出現一波造芯熱。
一年過去,中國芯破局機遇何在?
3月27日,作為“智能+”中國主平臺,新智元立足時序更替的交匯點,凝聚產業、學界等多方力量,在北京舉辦“2019新智元AI技術峰會——智能云·芯世界”,北京中關村海淀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林劍華做開場致辭。
北京中關村海淀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林劍華
在本屆峰會中,來自英特爾、谷歌、阿里、騰訊、華為等全球人工智能企業以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機構專家作為講者,聚焦邁入超異構時代的AI計算,芯片助力產業互聯網實現變革,云端芯全場景智慧化以及5G與邊緣AI在工業物聯網的落地案例,探索中國芯的十年大勢。
在峰會AI技術領袖論壇環節,新智元創始人兼CEO楊靜女士還同阿里云數據智能總經理曾震宇,騰訊云副總裁王龍,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戰略官邵洋,360集團副總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顏水成,三星電子中國研究院院長張代君等特邀嘉賓一起,探討智能云·芯世界的宏大愿景。
新智元AI技術領袖Panel
此外,新智元還在大會現場權威發布AI白皮書:《2019新智元人工智能獨角獸白皮書》、《2019新智元人工智能創新園區白皮書》。白皮書顯示:
在AI獨角獸中,汽車交通和企業服務領域的AI獨角獸占據超半壁江山;
北京AI獨角獸占比58%,北京海淀成為AI獨角獸的集聚地,落地占比42%的AI獨角獸公司;
創業團隊的教育背景中清華系占比超1/4。
AI計算邁入超異構時代,誰會主宰萬億級市場?
在PC時代,英特爾憑借CPU建立起1000億美元的市場,成為摩爾定律最大的受益者;隨著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時代到來,Arm和英偉達崛起,成為行業算力的新興供應商,建立起芯片生態。AI時代群雄紛起,從BAT、華為,到地平線、寒武紀,國內外大大小小的公司投入到AI造芯運動中,試圖建立起AI芯片生態系統。
特別是去年4月,中興事件發生后,產業、資本、技術等各方面向AI芯片領域投入,“造芯”成為2018年中國AI科技的一條主動脈。未來,智能云、邊緣計算和萬物互聯的新智能世界讓AI芯片面臨新的爆發,迎來云邊端萬億美元市場。
在“2019新智元AI技術峰會——智能云·芯世界”峰會上,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汪玉指出,AI跟數據的獲取、分析以及決策都有密切關系,并且有可能發生在所有的物體里面,AI可能推動物聯網的發展。
“每個物體都要連起來,這個量是全球人口總數再乘以幾倍,底下的芯片總量也是非常大的,這也可以成為一個巨大的市場,這是為什么大家覺得需要去做AI芯片,因為這樣可以在各個地方形成足夠大的出貨量。
目前國內芯片僅應用軟件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情況較理想,但原料&設備、制造、設計、系統軟件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見下圖)。
具體到芯片設計而言,CPU差距較大,市場被英特爾等老牌廠商占領;隨著地平線、寒武紀等一批芯片公司崛起,AI芯片設計的差距較小;新器件領域則處在同一起跑線。汪玉作為學術界成員,也認識到學術與產業界的合作的重要性及問題,呼吁構建半導體創新生態。
新智元匯聚了全球人工智能領域頂級智庫專家資源,為中國產學研領軍人物和企業搭建跨界交流大平臺,“2019新智元AI技術峰會——智能云·芯世界”也成為構建半導體創新生態的重要一環。
此外,從現實應用上講,數據中心仍然需要更強、更快的訓練能力,而“AI+”迫切需要遍布于從終端到云的推理能力,這是促使科技巨頭大規模投入、互相競爭的根本。
應用部署AI能力的位置、尺寸、成本、功耗要求的多樣性以及與其他計算能力快速集成的要求對AI計算提出了更高層級的要求。作為智能互聯世界的中堅力量,英特爾一方面探索量子計算和神經擬態計算,另一方面也在探索超異構計算形態,未來無論是云、終端,都是異構芯片的天下。
超異構主要包括三個重要要素:
多架構,多功能芯片
多節點 + 先進封裝技術(2.5D 和 3D);
統一的異構計算軟件。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在本屆峰會演講中認為,涵蓋芯片級、封裝級和系統級的超異構設計理念是釋放“AI+”潛力的強大推力,競爭也將繼續。
芯片大戰由云入端,中國AI造芯站上邊緣計算風口
3月份,科技巨頭的新動作引起了行業關注:先是谷歌對外發布搭載Edge TPU芯片的千元級開發板,執行推理的速度比任何其他處理器架構都要快;緊接著,英偉達在GTC十周年之際也發布了一款邊緣計算產品Jetson Nano 人工智能計算機,僅售99美元;而聚焦邊緣計算的AI芯片公司地平線融資6億美元,估值超過30億美元。
作為長期技術趨勢觀察者,美團點評技術學院院長、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劉江認為,云計算、移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等熱詞其實都是同一個大趨勢的不同組成部分,只有掌握了智能云的最前沿技術,才能成為全球經濟產業科技創新的引領者,孕育出萬億美元級的全球科技航母。
美團點評技術學院院長、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劉江
從科技大廠到創業公司,似乎都站上了邊緣計算的風口,這場芯片大戰已經由云入端,搶占邊緣,AI芯和智能云的下一個十年有哪些趨勢?
華為去年十月發布昇騰系列芯片,其中昇騰310主打端側和邊緣側,昇騰910主要面向云端,這與谷歌TPU和Edge TPU的思路不謀而合。在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戰略官邵洋詳細闡述了華為在“芯-端-云”能力全面開放的戰略下,構建開放共贏的智慧生態平臺。
在英特爾、英偉達、Arm公司占領了數據中心和手機芯片市場的情況下,中國公司試圖從邊緣及終端突圍,利用中國巨大的制造業硬件產業鏈和場景優勢,試圖建立起自身AI芯片生態系統。
同時,AIoT的架構也在演變,從集中式和云端到架構的轉變正在順利進行。與邊緣架構相關聯的整齊層將演變為更加非結構化的架構,包括在動態網格中連接的各種設備和服務,這些網狀結構將實現更靈活、智能和響應更快的物聯網系統。
此外,面對算法不斷演進、算法與應用密切相關的AI芯片的兩個現實問題,能兼顧靈活性和高能效的芯片架構處在不斷探索中。
AIoT如何構建智能經濟形態?BAT打造數字世界操作系統
IoT的使命是數字化物理世界,構建起萬物互聯的世界。
人工智能如何數字化物理世界、優化物理世界的運行效率?阿里云首席智聯網科學家丁險峰認為,需要把算法的模型推送到邊緣計算平臺上去,從而實時的調節控制系統,達到提高物理世界效率的目的,這樣才能實現5G與邊緣AI在工業物聯網的落地。阿里云數據智能總經理曾震宇在會上闡述產業AI在城市、工業、零售等多行業的廣闊前景。
騰訊去年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成立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全面擁抱產業互聯網,把云計算作為互聯網下半場的突破口,騰訊云副總裁王龍在峰會上闡述了產業互聯網的“芯”動力。
王龍認為,任何一個新技術在很多時候都是熱詞,真正進入實體經濟之后就會遇到很多困難,怎么才能讓這些熱詞、這些科技為實體產業帶來真正的好處是行業共同探討的問題。
他在會上闡述騰訊作為第一個提出產業互聯網的科技公司,把云、AI等技術融入企業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升級的過程中,構建智能經濟形態是目前行業共同努力的方向。
智能經濟形態是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結果,由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等形式構成,能夠深刻改變傳統行業。
“2019新智元AI技術峰會——智能云·芯世界”峰會下午場,云天勵飛董事長兼CEO陳寧、松鼠AI智適應教育聯合創始人兼CTO樊星,獵戶星空首席戰略官王兵,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吳甘沙,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前沿計算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寶權、小蟻科技首席戰略官孔華威等講者分享新興技術構建智能經濟形態的現實案例。
新智元AI獨角獸白皮書重磅發布:總估值超3.5萬億,北京海淀獨占鰲頭
在會場,還發布《2019新智元人工智能獨角獸白皮書》、《2019新智元人工智能創新園區白皮書》。
新智元通過對中國一級市場投融資事件的深度剖析,完成開源并持續更新的新智元AI Era人工智能獨角獸數據庫,盤點2019中國人工智能領軍獨角獸和AI潛力獨角獸。
通過新智元統計一級市場已公開的投融資大數據,截止2019年3月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共計50家,估值總金額超過35000億元人民幣;估值超過200億人民幣的超級獨角獸有18家,AI超級獨角獸的估值總金額占全部AI獨角獸總估值的90.43%。
另外,根據新智元AI Era園區影響力評定體系——綜合“園區建設規模、園區發展支撐力、AI產業影響力、網絡影響力和生態指數”5維度大數據綜合評定,新智元盤點出2019年具有影響力,切實推動AI產業進步和發展的中國人工智能創新園區。
尋找開啟未來智能世界的密鑰,為中國AI產業發展添薪續力,“2019新智元AI技術峰會——智能云·芯世界”鼎力共建“智能+”,構建未來世界新智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