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行業正在出現一系列的裁員、欠薪、轉型事件,從資本寵兒到行業遇冷,似乎只用了短短半年時間。這個行業到底發生了什么?是否還存在新的轉機?
一
從9月份開始,從業內獲得多家國內vr公司倒閉、轉型、裁員的消息。暴風魔鏡、米多娛樂、眾景視界……這份vr界的裁員、欠薪名單,一定還可以列出更多名字。
這些公司多以硬件頭顯公司為主,既有默默無聞的小廠商,也有知名互聯網公司投資的vr頭顯公司。此外,有業內人士反饋,已經獲得B輪融資的公司中,也有“遇到了一些問題”的。
2016年10月底,一篇來自垂直vr媒體黑匣網的文章,讓米多娛樂再獲高關注度。米多娛樂一度是vr內容行業里的標桿公司之一,拿到過《我是歌手4》、吳亦凡這樣的大IP, 發布過鹿晗vr演唱會,也為綜藝節目的明星嘉賓們制作了不少AR海報。
但在黑匣網這篇名為《中國vr明星公司米多娛樂欠薪調查:無奈還是無賴?》的文章中,米多的前員工們(包含部分尚未離職員工)表示被拖欠了半月-4個月左右的工資;名為“米多討薪”的微信群人數一度增長到了50人;甚至“ 整個技術部門從7月到現在所有工資都沒發”。
米多的幾名員工已經提起了勞動仲裁。聯系了四名被欠薪的米多員工,他們分別來自運營、公關、文旅、技術部門,四人均表示欠薪的事被曝光之前,從7月開始薪水基本一直未發放。獲得的微信截圖顯示,已經有米多前員工收到了款,退出了一個叫“討薪群”的微信群。
向米多CEO李朕求證,李朕以要保護離職員工的名義不愿做過多回應,表示離職員工欠薪主要是因為沒有辦完工作交接,沒有正常履行離職程序。欠在職員工薪水的說法沒有得到李朕的認可。本文發稿前,雙方仍在勞動仲裁的過程中。
幾乎同一時間,另一家做過vr頭顯的公司——眾景視界也被爆出拖欠員工欠薪。一幅眾景前員工在股東盛景網聯門口討要薪水的圖片在網上流傳。欠薪員工打出橫幅“ 盛景網聯合伙人王湘云惡意拖欠員工薪水和報銷200多萬”。橫幅中的王湘云是盛景網聯的合伙人,其所在的公司正是眾景的投資方。這場討薪事件,最終以王湘云發表聲明結束——“自己只是眾景視界的股東,沒有義務支付員工工資”。
這家叫做眾景視界的公司,成立于2014年,2016年4月份發布了首款產品AlfaReal AR。兩個官方微博中,一個未發表任何消息,一個在8月23日后停止了更新。36氪也嘗試聯系眾景的高管馬樹慶、公司PR、股東達晨創投和東方網力,均未得到回應或者接通電話。11月11日中午前,36氪曾多次撥打眾景官網公開的400電話,一直無人接聽,官網預留的公司地址世寧大廈的物業也表示,這家公司年初就搬走了。
的調查顯示,約30名眾景員工在8月30日簽署了《離職協議》,放棄裁員補償,希望公司把欠薪、五險一金補齊;另有20名左右愿意降薪留在公司的員工也在10月11日被告知公司經營不下去了;10月11日之后,CEO劉俊峰一直聯系不上;目前眾景員工已經發起集體仲裁和訴訟,還在等待法庭的開庭通知。
與欠薪同在的,還有裁員。10月20日,暴風魔鏡被爆出大規模裁員,“裁員規模可能將接近50%,預計當周完成”。這一消息也得到了多家媒體的證實,“辦公室已經空了一半”。不過,“該給的賠償、相關善后都已處理妥當”。
暴風魔鏡官方聲明表示,“目前,暴風魔鏡正在積極布局vr生態,拆分汽車、旅游、房產、UGC等業務板塊,擬成立獨立的生態公司。此次人事變化屬于公司正常的業務調整。”同時,暴風魔鏡“還在全國范圍內招募各類優秀的人才,校園招聘也正在進行中。” 暴風CEO馮鑫也回應了此事,“ 暴風魔鏡大概500多人,裁了一點點”。11月6日,暴風魔鏡CEO黃曉杰也發表了《致所有關心暴風魔鏡的朋友》的聲明,表示500人的團隊目前裁減到了300人。
二
這些頭顯廠商的壓力,是預料之中的事情,早在去年,就基本已是業內共識:他們要面對來自大廠、手機廠商的降維打擊,難有還手之力,面對山寨,又鮮有招架之力。
大廠對vr平臺勢在必得,從Facebook、Google、微軟到阿里、騰訊悉數入局。受制于安迪比爾定律,手機廠商也虎視眈眈,三星、HTC、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均有入場。有內容資源的廠商,自然也不愿意坐以待斃,Steam、微鯨等都已行動。
來自山寨的壓力或許比想象中更大。發稿時,淘寶上已經有15元包郵的塑料Cardboard眼鏡盒了。 一家位于濟南的工廠,“很可能是業內第二家開始開模做眼鏡盒的廠商” ,只生產硬件,不涉足軟件。這家公司曾在2014年時為OPPO手機發布會做了一批vr頭顯眼鏡,當時售價在業內還很有競爭力,公司利潤也還不錯。但在今年年初就感受到了壓力,市面上外貿訂單單價包郵美國已經可以做到10美元。而近期老板發現淘寶上已經有人做到十元包郵,比他們的成本還低,公司已經把這個項目放棄了。
深圳頭顯廠商的產品vr BOX二代出廠價是45元,但到了5月,大量仿品出場價做到11元,公司5月份以后也只能把出廠價調整到18元;4月份時,熱銷款vr眼鏡盒尚能有10元利潤,到10月份時,利潤早已降至2毛,甚至1毛。
在這個典型的研產銷模式的行業里,在研發、生產、銷售環節都不具有任何優勢的企業,面對研發、銷售方面均有優勢的玩家,只能節節敗退。
三
如果說,這種來自競爭的壓力尚可預期,但政策走向的變化太快則讓這個行業的創業者有些措手不及。
就像沒有人能預料到, 二級市場成功倒逼一級市場投資,給vr創業帶來投資紅利,也少有人預料到,政策、資本會在半年之后發生如此大的改變。
今年5月中旬,當不少vr創業公司還沉浸在第二屆CES Asia 的喜悅時,證監會叫跨界虛擬產業,表示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涉及互聯網金融、游戲、影視、vr四個行業。同時,這四個行業的并購重組和再融資也被叫停。
這項政策,本是為了規范行業秩序,還特別強烈了諸如水泥企業不準通過定增收購或者募集資金投向上述四個行業,但卻成了推倒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只手。在發表《證監會叫停跨界定增虛擬產業,vr創業公司的寒冬可能真的要來了》一文時,36氪獲悉,當時“已經有投資人在微信群中討論從已投資vr企業撤資了”。
6月,證監會再度出手,將重點核查影視、vr等熱門虛擬經濟并購重組。根據21世紀經濟的報道,證監會已啟動對并購重組的調查,對已完成的并購重組未實現業績承諾的上市公司進行抽查。對大部分vr創業公司,尤其是還在融資中的vr創業公司來說,這一消息,無疑是雪上加霜(雖然長期來看會是個行業好消息)。
這一政策也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米多。李朕告訴36氪,公司在4月份時開始擴展,但5月份這條消息出來,“影響很大”, 再加上人民幣開始貶值,公司“對vr行業發展預期不樂觀”,于是7月份開始調整,收縮業務,縮減人員。馮鑫坦言,“ 資本、整個環境不夠好”,黃曉杰也表示,“這次的資本寒冬很冷”。
現金流、自我造血成了當時行業熱詞,并延續至今。資本熱情退卻,這個剛剛起步的行業可能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更多的企業開始考慮如何活下去。
米多也在嘗試各種變現的可能。調研之后,他們選擇了通過增加交互增加收費的可能。比如,面向B端,推出了AR海報等營銷創意;在C端,增加了觀后打賞、下載收費等功能,并在鹿晗的vr演唱會進行了使用。暴風魔鏡發布的公告中也表示,“ 積極布局vr生態,拆分汽車、旅游、房產、UGC等業務板塊,擬成立獨立的生態公司”,有業內人士分析,這很可能是為了To B 業務做準備。
其實,自從3月開始,二級市場對于vr的熱情就在下降,只是很少有人察覺。當時,36 氪曾統計過2015年11月到2016年4月8日期間,涉足vr 的A 股公司的市值變化,結果發現目前這些公司的平均股價增幅為2.7%,高于大盤-10.2%,但帶來收益的企業和虧損的企業正好各占一半,其中投資硬件的A 股公司股價跌幅8.0%。上市公司的投資布局基本完成,市值維護作用弱化,對vr初創公司的投資熱情自然降低了。進入4月,二級市場移情移動直播領域,5月之后,國內vr領域就鮮有融資。
與此同時,那些還在投資vr的中國資本則在海外積極尋找優質項目。vr影視公司Jaunt vr和Felix & Paul Studio、vr CG 動畫公司Baobab Studios、直播企業Next vr、主題公園The Void、vr 游戲公司Survios、 vr媒體Upload vr、vr成人內容分發平臺vr Fetish等公司都已獲得中國資本的投資。
華巖資本今年投資了Baobab, 投資經理楊曦表示,海外的項目價格更便宜,且項目成熟度更高;華巖投資的Baobab是由《馬達加斯加》系列動畫電影的導演Eric Darnell和Zynga前游戲部門副總裁Maureen Fan于2015年共同創辦的,首支動畫作品《Invasion!》“可能是目前最受歡迎的vr影片”,并且已經成為IP,要被搬上了傳統電影屏幕;而國內類似的項目,雖然團隊、項目、進展都要差不少,但估值也不低。
四
資本移情,競爭加劇,但市場并沒有想象中的熱情,短期內大規模盈利并不容易。
來自iiMedia Research的研究顯示,2016上半年,71.3%的受訪中國手機網民表示不愿意購買vr產品。而到目前,除了阿里巴巴的vr購物“ Buy+”,似乎還很少有打動用戶的vr硬件及內容。
媒體上的熱鬧,并未能轉化成實際的硬件銷售。受制于PC價格,體驗更好的PC vr銷量遠低于業界樂觀版本的預期。Oculus Rift、索尼PS vr的代工廠歌爾聲學表示,“預計2016年全世界高端vr頭顯數量超過一百萬臺,歌爾市場占有率為70%。”而根據36氪近期的數據,HTC Vive的銷量很可能在15萬臺左右。
即使Google Daydream vr 以系統層的優勢吸引了手機廠商,但受制于大尺寸OLED屏幕,明年移動vr設備很可能并不會大規模普及。36氪從業界得到的消息顯示,一家十分重視vr業務的手機廠商,因為無法從三星處獲得屏幕,已經被迫砍掉了移動vr項目,轉而重新研究一體機。
來自內容開發者的運營數據也證實了國內vr市場剛剛起步。一家vr 游戲CP 同時在PS vr的國內外平臺上線了游戲,但創始人也告知36氪,目前大量的下載來自海外,來自國內用戶的下載還不多,公司現階段也打算將一部分業務重心放在海外市場。
vr游戲CP的境遇,從發行商的態度就可見一斑。作為游戲行業的重要一環,發行商遲遲不肯入局vr市場。Versus Evil和Plug In Digital等中小型發行商均表態幾年之內不會進駐vr市場,而SE、華納、Capcom這樣的大型企業也是半遮半掩,目前并未接納任何其它開發商的作品。
影視作為vr內容中的另一個主力,盈利仍不樂觀。蘭亭數字COO 莊繼順表示,“3年之內我不認為任何一家vr內容公司可以盈利,這個行業需要經歷很長時間的發展。” 拓展應用市場,也并沒有想象中的容易。一家vr公司市場部的員工,曾對接過肯德基級別的大公司,對方均表示(vr公司)“體量太小,沒有辦法談”。
五
行業跌宕起伏,也考驗著創業公司內部管理的能力。
這波國內vr創業潮,創業者多是vr愛好者、傳統數字仿真行業從業者,或是要經歷從愛好者到創業者再到管理者的社會角色轉變,或是要帶著公司進入一個新的領域。
行業發展的演進速度、資本市場的微妙變化、行業人才的流動,都會影響公司的命運,基于此的戰略規劃也成了這些管理者最先面臨的挑戰。回顧這段創業經歷,不少創業者和業內人士都沒有預期到資本的變化。
今年4月《資本環境這么好,有遠見的vr創業者可能已經考慮融更多的錢了》的一文里,36氪也預測,大部分vr創業公司可能在半年后就會缺錢,開啟新一輪融資,但屆時的資本環境可能并不樂觀。但有創業者當時表示不考慮融資,“剛剛融了些錢,過段時間再說”。
獲得知名上市公司投資的A公司(化名),2014年時就已經進入vr行業并獲得投資,現在公司正在進行清算。創始人王明(化名)在分析這段創業經歷時提到的一點就是——對行業預期樂觀造成資金過早燒沒,是裁員最直接的原因。
米多娛樂其實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李朕告訴36氪,今年4月分時公司進行了擴張,但是5月份證監會的政策影響很大,7月份時公司對行業的預期不再樂觀,開始進行戰略調整。
對資本的樂觀預期,盲目擴張, 帶來的成本增長遠超過員工的工資成本。一名北京的HR,其所在的公司已經相對成熟,有300多人,幫我們算了筆帳,他們所在的行業,員工薪資可能會低于技術公司,但實際運營中,各項成本加在一起,平均每人每年在35萬元人民幣左右。在vr行業最火熱的上半年,薪資水平也水漲船高,一家vr公司6月份時開出的PR負責人的年薪已經達到50-100萬元人民幣,另加期權。
對于不少剛剛步入社會就去創業的年輕人來說,管理方面還沒有積累太多經驗。王明在創業之前是個獨立開發者,從設計開發運營推廣都是自己完成,有些功能即使個人做不出來,也很容易把控進度;創業后,雖然招到很多大牛后,有機會去實現一些更有難度的技術及產品,但卻沒有把握好進度,導致產品增加了很多不適時宜的功能,拖了產品上線的時間”。
資本市場忽然降溫,更考驗創業團隊高層的管理經驗。李剛(化名)近期從一家欠薪的vr創業公司離職,此前他有十年左右的時間自己開公司創業,猜測公司欠薪很可能是在調整方向時沒有預留出這期間員工的薪水,致使接下來發展很被動。幾年之前,他自己的公司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
六
欠薪、裁員、轉型,并不會是這個行業的主旋律。
相比于vr行業里還有大量的公司,出現欠薪、大規模裁員的仍是個例。即使在所謂的“資本寒冬”里,我們采訪到的多名創業者,也基本都覺得“這個行業生機勃勃”、“對優質的創業公司來說這些都是好事”、“ 2018年行業就會發展起來”。
同樣是在欠薪、裁員消息頻發的10月,Google、微軟、Facebook、索尼、Steam、小米等都推出了相關的產品,或者召開了開發者大會。這個“處于寒冬”的行業依然發生了至少22筆投融資,其中國內至少有8起,雖然不少項目估值降低了,資本回暖也是事實。
市場回歸理性,制約vr行業的問題也正在被解決。比如,20ms的制約正在被攻克。一方面,屏響應時間只有2ms的AMOLED屏雖然還是三星專屬,但后者目前已經對國內的Vivo、華為和小米開放了曲面屏供應。另一方面,Oculus 擅長的ATW(Asynchronous Timewarp異步時間扭曲)技術,也逐漸被高通、MTK等芯片大廠掌握。
產品高性價比正成為大趨勢。一方面,4000元以下的vr Ready PC、299美元的vr Ready PC 頭顯、200元以下的移動vr頭顯、20元以下的vr眼鏡盒都已經或者即將成為可能。另一方面,無線連接傳輸技術、交互技術都在成熟,明年CES開始我們就很可能看到一些成果。
用戶基數也在擴大。今年10月索尼PS vr正式發售,索尼PlayStation 部門高管吉姆·瑞恩(Jim Ryan)表示,PS vr 首發已經賣出數十萬臺。黃曉杰預測,2017年,2017年全球至少1000萬-2000萬臺Daydream手機,未來三年會接近2億臺保有量,以此推測Daydream 的頭顯用戶數量可觀。
vr內容正在豐富。游戲方面,《使命召喚13:無限戰爭》的vr體驗任務《豺狼攻擊vr》已經免費開放給PS vr玩家,2017年我們很可能看到《最終幻想15》、《生化危機7》等知名IP的vr版本。影視方面,vr影視公司數量大增,Baobab這樣的公司也已經嘗試了IP變相的可能,2000元級別的便攜式vr拍攝設備已有多個選擇。
更多的創業者有望賺到錢。HTC Vive中國負責人汪叢青也表示,“ 現在有5個左右的vr游戲開發商,月收入超過百萬美元。預期很快可以誕生周收入超過百萬美元的公司,而在未來兩三年內,還會出現日均收入超過百萬元的內容公司。”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