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前沿:液晶顯示(LCD)及液晶材料
液晶顯示(LCD)作為平板顯示的代表,因具有輕便、環保和低功耗等優點,已成為平板顯示技術中的主流顯示產品。隨著顯示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扭曲向列相液晶顯示(TN-LCD)技術已發展成為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TFT-LCD)技術?;旌弦壕且壕э@示面板的關鍵材料之一,對液晶面板的性能至關重要。其生產環節包括中間體制備、液晶單體的合成與純化、混合液晶配制等生產環節。
液晶材料是液晶顯示面板的核心材料之一
液晶材料是液晶面板上下玻璃板間的半透明介電材料,功能相當于光閘開關。其工作原理是利用上下電極通電后,電場產生變化使得液晶分子因介電各向異性而實現光線的偏轉,光線因液晶長軸與短軸折射率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穿透度,再配合配向膜與偏光板的作用,即可產生光線ON-OFF的變化,在液晶顯示面板上顯示出各種各樣精彩的畫面。液晶顯示原理如下圖所示:
由于任何一種液晶單體只具有一方面或幾方面的優良性能,不能直接用于顯示。因此在實際運用中,通過選用多種具有一些優良性能的液晶單體,并加入少量添加劑,通過混配技術,將其調制成綜合性能最佳的混合液晶,滿足顯示用液晶材料的各項性能要求。 ? ?
液晶材料的生產有三個主要環節:液晶中間體及粗品單晶合成、液晶單體的純化、混合液晶配制。其中,液晶中間體用于液晶粗單體的合成,液晶單體用于配制混合液晶。
? ?
各類液晶顯示材料生產工藝和流程差異
TFT混合液晶和其他混合液晶的整體工藝和流程相同。差異表現在生產設備、生產環境和檢測指標方面。
生產設備及生產環境差異:TFT混合液晶生產設備的材質必須為衛生級316L不銹鋼,其生產環節均在獨立的車間進行。其他混合液晶生產設備的材質要求較低,普通化學玻璃或304不銹鋼即可滿足要求,對于生產環節潔凈度的要求也相對較低。
檢測指標差異:所有混合液晶均需要檢測折射率各項異性、閾值電壓、清亮點、電阻率等,但TFT混合液晶專用檢測設備的精度較高。非TFT混合液晶需要進行功耗電流的測試,而TFT混合液晶采用Iondensity、VHR、金屬離子等指標對功耗電流測試進行替代,更詳細的體現了液晶材料微觀的電學差異。
單體液晶是生產混合液晶的前端材料,其生產工藝過程包括合成和純化。應用于TFT混合液晶的單體液晶生產設備的材料必須為衛生級316L型不銹鋼,其部分操作工序如柱層析、潔凈、干燥等必須在潔凈室中進行;應用于其他領域的單體液晶對于生產設備的材質要求較低,普通化學玻璃或304不銹鋼即可滿足要求,對于生產環節潔凈度的要求也相對較低。
各類液晶顯示材料原材料構成差異
粗品單晶:由于各類型單晶的單體結構不同,種類繁多,一般采用多種苯酚類、醇類、酮類、甲酸類、溴苯類化工原料和中間體來制備粗品單晶。
精品單晶:此階段的原材料主要為粗品單晶、吸附劑和溶劑。在制備用于TFT生產的精品單晶時,純化階段應使用的溶劑需要蒸餾精制,在制備用于其他混合液晶生產的精品單晶時,純化階段可直接使用市售溶劑。
混合液晶:此階段的原材料主要是精品單晶和吸附劑。不同種類的混合液晶會對應不同品質要求的精品單晶,用于生產TFT的精品單晶的品質控制指標明顯高于其他精品單晶。吸附劑在混配過程之中對于各類混晶沒有品質控制方面的差異。 ? ?
各類產品與競爭對手對比情況
TFT混合液晶生產企業入圍下游液晶面板廠商供應鏈體系,通常要經歷面板廠商嚴苛的認證過程,認證過程一般需要經過三年以上的產品驗證及導入過程,因此,液晶材料企業一旦進入下游液晶面板廠商的供應鏈體系,并形成批量供貨,即表明其產品在品質、性能方面與競爭對手無較大差異。
其他混合液晶屬于發展較早的成熟產品,競爭充分,技術高度成熟,因此,這類產品與競爭對手無較大差異。
不同產品面對的下游應用領域的發展及后續增長情況
近年來,隨著液晶顯示技術的不斷發展,TN型、STN型、HTN型、VA型等中小尺寸面板的部分需求被TFT-LCD及OLED所替代,但在低功耗、便攜需求大、特殊溫度濕度環境等領域仍有廣泛的應用空間。預計后續的平板顯示市場將主要由TFT-LCD和OLED構成,但在大尺寸面板領域TFT-LCD仍將占據主導地位。
業務性質
雖然混合液晶僅占液晶顯示面板生產成本的3%-4%,但卻是實現顯示功能的關鍵性基礎材料,其響應速度、工作溫度范圍、顯示視角、亮度、分辨率和穩定性等技術參數指標直接影響著液晶顯示面板的整體性能品質,因此液晶顯示材料的性能品質對下游面板廠商來說至關重要。
混合液晶企業入圍下游LCD面板廠商供應鏈體系,通常要經歷面板廠商嚴苛的認證過程,既要考核潛在供應商的產品品質和質量保障體系,還要求具備長期穩定的供貨能力和持續的新產品研發能力?;旌弦壕S商在順利通過下游LCD面板生產企業的知識產權評估、質量體系審核、送樣測試、小批量風險量產等過程后,才能進入其供應鏈體系成為其合格供應商,實現正式量產并大批量供貨。上述認證過程一般需要經過三年以上的產品驗證及導入過程,所以面板廠一經確認合作關系就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 ? ?
基礎供應:
所需的原材料主要包括基礎化工原料、中間體和粗品單晶等。
混合液晶包括TFT、TN、HTN、STN和VA等各類混合液晶,品種規格多,涉及大屏幕高清電視、顯示器、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車載儀表等多種領域,不同品種的混合液晶分別適用于不同類型的液晶面板,而不同類型的液晶面板應用于不同領域的終端顯示器件。終端顯示器件對液晶面板的光學特性有特殊的要求,同時液晶面板廠商采用的液晶顯示模式也不同,如京東方的電視面板采用IPS模式顯示技術,而華星光電則采用PSVA模式顯示技術。因液晶面板顯示模式不同及面板應用領域不同導致的技術上的差異,使面板廠商對液晶材料的性能指標具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進行定制化生產。 ? ?
此外,不同終端廠商產品規格存在的差異或不同液晶面板廠商同類產品規格的差異,也會導致對液晶材料的性能指標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手機面板中,小米手機面板對驅動電壓的要求是4.3V,而華為是4.5V,從而導致液晶材料的Δε有所不同,又如同樣為海信生產的電視用液晶面板,京東方盒厚是3.55μm,而華星光電盒厚是3.2μm,從而導致液晶材料的Δn不同,上述原因導致不同性能參數的混合液晶之間不能相互替代,因此存在生產定制化的特點。
TFT型混合液晶,其包含多種模式,如京東方、臺灣群創等使用的IPS-TFT顯示模式,惠科股份、華星光電所使用的PSVA-TFT模式,中電熊貓所使用的MVA-TFT顯示模式等。不同顯示模式混合液晶產品所使用的前端材料不同,同種顯示模式下的混合液晶產品,部分前端材料能夠共用。 ? ?
混合液晶產品的生產過程包括中間體制備、單體液晶的合成與純化、混合液晶配制。在合成和純化環節,產生的部分定制化產品可用于生產同種顯示模式的混合液晶,在混配環節產生的最終產品混合液晶,基于高度定制化的特點,不具有替代性,因而通常無法再次利用或銷售。在混配環節生產的最終產品混合液晶,基于高度定制化的特點,即使同類型細分產品,也在化學成分、配方組合、加工深度、純度和品質等方面存在差異。
生產工藝流程圖
中間體、粗品單晶和精品單晶為混合液晶生產過程中不同階段形成的半成品,為前后端工序的關系,不屬于伴生品。
合成:是指利用化學方法將無機物、有機物制成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物的過程。
純化: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學等方面的措施,將某種化合物中的其他成分去除掉從而得到更高純度的該化合物的過程。通常有蒸餾、重結晶、氫化等手段。
混配:是指利用各種不同液晶單體和少量添加劑,通過攪拌加熱溶解,攪拌吸附、過濾、灌裝、包裝等工序制備混合液晶的過程。
? ?
生產過程涉及化學反應和物理變化,在理論上存在固定的投入產出比,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因技術和操作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實際產出與理論產出存在差異,液晶材料等化工行業通常用收率反映投入和產出關系。
(1)收率
收率:是指在化學反應或相關的化學工業生產中,投入單位數量原料獲得的實際生產的產品產量與理論計算的產品產量的比值,收率越高,所產出目標產物的數量越多。即:收率=目標產物實際生成量/目標產物的理論生成量×100%。
收率的高低受產品工藝步驟多少、副反應程度、工藝技術、設備先進性和工人操作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不同產品的收率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同一產品的收率也存在一定的波動性。
(2)各生產環節投入產出情況
終端產品混合液晶品種規格多,相應單體液晶和中間體等前端材料種類繁多,在各個生產環節所投入的原材料與目標產品存在相應的投入產出關系。
①合成環節 ? ?
合成:是指利用化學方法將無機物、有機物制成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物的過程。公司通過外購基礎化工原材料和中間體,經過化學合成產出粗單晶和中間體。如合成環節中,中間體“丙基-3,5-二氟聯苯”→粗品單晶,收率為65%左右;中間體“乙基苯基鄰氟氯苯”→粗品單晶,收率為92%左右。前者收率較低,主要系生產過程經歷了兩次化學反應,且存在無法避免的副反應,產生了大量雜質。
②純化環節
純化: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學等方面的措施,將某種化合物中的其他成分去除掉從而得到更高純度的該化合物的過程,通常有蒸餾、重結晶、氫化等手段。
③混配環節
混配:是指利用各種不同液晶單體和少量添加劑,通過攪拌加熱溶解,攪拌吸附、過濾、灌裝、包裝等工序制備混合液晶的過程。
? ?
? ?
行業發展概況
1、基本概述
平板顯示作為物聯網的顯示終端,在信息技術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相對于傳統的陰極射線管顯示(CRT)來說,平板顯示(FPD)具有節能環保、低功耗、低輻射、重量輕、厚度薄、體積小等優點,已成為顯示技術發展的主流方向。
平板顯示(FPD)包括液晶顯示(LCD)、等離子顯示(PDP)、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OLED)等。液晶顯示(LCD)憑借其具有的工作電壓低、功耗低、分辨率高、抗干擾性好、應用范圍廣、成本低等一系列優點,已成為平板顯示(FPD)產業的主流產品。 ? ?
(1)液晶顯示(LCD)
液晶顯示(LCD)產品制造涉及光學、半導體、電子工程、化工、高分子材料等各領域,所需技術層面較廣,上游為各種原材料生產廠商,主要原材料有液晶材料、彩色濾光片、驅動IC、偏光片、背光模組、玻璃基片等;中游為各式LCD面板廠商;下游為各類整機產品廠商,其中液晶材料是生產液晶顯示(LCD)產品的關鍵材料。液晶顯示(LCD)產業鏈如下圖所示:
液晶材料位居液晶顯示產業鏈的上游端,是液晶面板的核心材料。隨著液晶顯示技術的發展,LCD面板對響應速度、對比度、視角、透過率等關鍵指標要求不斷提高,對液晶材料的電學特性、光學特性、熱穩定性、化學穩定性等指標要求也隨之提高。因此,液晶材料性能及品質的優劣直接決定了LCD面板的整體顯示性能。 ? ?
TFT-LCD作為彩色液晶面板的發展主流,在各領域均有廣泛應用。液晶面板屬被動發光顯示技術,其背光源可分為CCFL和LED兩種類別。CCFL全稱“冷陰極熒光燈管”,作為背光源具有制作成本低,工藝簡單,發光均勻,但壽命短,光電轉換效率低的特點。
LED全稱“發光二極管”,具有使用壽命長、光電轉換效率高、色彩飽和度高、不含有毒物質等特點,但由于溫度升高較快,需配備冷卻系統和傳感器,因此成本有所增加。
液晶面板的后續發展方向主要在于更大尺寸、更清晰的顯示效果以及更好的解決方案方面??v觀液晶面板技術演進過程,液晶電視的尺寸持續擴大,4K顯示技術已逐步占據主流市場,8K顯示技術是未來新的發展方向。
(2)OLED顯示
OLED全稱為“有機發光二極管”,被認為是最具發展前景的新型顯示技術之一。尤其是AMOLED顯示器件,憑借高對比度、可柔性、色彩艷麗等優點,近年來已進入快速商業化階段。2018年,全球AMOELD面板出貨金額約為250億美元,主要應用以智能手機為主。 ? ?
未來智能手機用OLED顯示面板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出貨金額和面積將出現“量價齊升”的發展勢頭,在大尺寸面板領域少有應用。根據IHSMarkit公布的數據,目前55寸超高清OLED面板以60%良品率計算,其制造成本是TFT-LCD面板的2.5倍,即使良品率提高到90%以上,其制造成本差距仍然為1.8倍,TFT-LCD面板在大尺寸面板應用領域仍然具有相當強的成本競爭優勢。
OLED材料是OLED顯示技術的核心,是OLED實現自發光的基礎。OLED材料主要包括傳輸層材料、注入層材料以及有機發光材料。發光材料是OLED顯示的核心材料,包括紅光材料、綠光材料和藍光材料,專利布局基本被國外廠商壟斷,MERCK和JNC已將OLED發光材料產業化,DIC未布局OLED類業務,MERCK是紅光材料和綠光材料的主要供應商之一,JNC是藍光材料的主要供應商之一。
國內混合液晶廠商誠志永華、和成顯示也均開始布局OLED材料業務。
(3)Micro-LED顯示
Micro-LED是將LED晶體結構進行薄膜化、微小化、陣列化,尺寸縮小到1~10μm左右后形成微小LED像素,并組成的高密度集成的LED陣列。陣列中的Micro-LED像素點距通常在200μm以下,通過巨量轉移和微封裝技術將Micro-LED芯片連接到驅動基板上進而實現有源尋址的顯示技術。
相比于使用LED背光背板的LCD顯示技術,Micro-LED是自發光像素陣列,具有亮度高、節能省電、可視角度更大、對比度更高、響應更快、畫質更好等特點。相比OLED顯示技術,Micro-LED在光效、穩定性、壽命、清晰度諸多指標上優于OLED。
Micro-LED作為另一種新型顯示技術,目前各大廠商正在積極布局。國際市場上,蘋果公司2014年收購LuxVue,取得多項Micro-LED專利技術,目前正在加緊相關研究;鴻海集團2017年收購eLux,布局Micro-LED顯示技術;索尼早在2012年便布局Micro-LED技術,2017年1月,在美國消費電子展展示了一塊由Micro-LED技術無縫拼接的55寸大型顯示屏概念產品;2018年1月,韓國三星電子在美國消費電子展展示了146寸超大尺寸Micro-LED電視概念產品;韓國琉明光電(Lumens)展出130寸及139寸超大尺寸Micro-LED數字廣告牌及0.57寸小型Micro-LED顯示屏概念產品。此外,歐司朗、LG、谷歌及其子公司Oculus等正積極進行Micro-LED相關研發。 ? ?
國內市場上,近年來我國各大企業紛紛進入Micro-LED研發陣營。京東方、TCL、三安光電、華燦光電、乾照光電、國星光電及維信諾等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投入。
目前,雖已有部分廠家產出Micro-LED概念產品,但未出現量產化產品,鑒于核心環節巨量轉移在技術上仍存在較大問題尚未突破,Micro-LED產業仍處于探索期,未實現量產。同時,公開資料未顯示MERCK、JNC、DIC、誠志永華、和成顯示布局Micro-LED業務。
行業特點
(1)屬于技術高度密集型的行業
液晶材料在制造過程中有三個主要環節,首先從基礎的化工原料合成制備液晶中間體,液晶中間體主要包括苯酚類、環己酮類、苯甲酸類、環己烷酸類、鹵代芳烴類等;第二步由液晶中間體化學合成普通級別的液晶單體,經過純化去除雜質、水分、離子,升級為電子級別的液晶單體,液晶單體主要包括烯類、聯苯類、環己烷苯類、酯類及其他含氟的液晶材料等;第三步再由這些電子級別的液晶單體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在一起達到均勻穩定的液晶形態形成混合液晶。
液晶顯示材料的上述制造過程匯集了復雜的化學合成、純化和混配工藝技術、物性檢測分析,充分反映了技術高度密集型的行業屬性。
此外,液晶材料品質的穩定性等直接關系到下游面板企業產品的綜合性能,液晶材料對熱穩定性、化學穩定性、電穩定性、光穩定性、電壓保持率、粘度、電阻率等指標的要求很高,而混合液晶的研發及制造工藝涉及顯示與材料關系研究、化合物結構設計與合成、品質分析和標準建立等,從而形成了該行業的高度技術壁壘。 ? ?
(2)長期被少數外國企業壟斷
高性能混合液晶材料的核心技術和專利長期被德國、日本等外資企業壟斷。
目前全球TFT液晶市場基本上由德國的MERCK和日本的JNC、DIC三家壟斷,其中,MERCK在高性能TFT液晶材料市場上處于絕對領先地位。作為產業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高性能液晶材料一直依賴進口,國產化率長期處于較低的水平,本地化進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困難和不足,特別是在快速響應、高可靠性和高穿透性液晶材料這類高端產品上,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專利布局與國外先進水平仍有明顯差距。
我國液晶材料發展概況
(1)面板產能轉移催生液晶材料需求增長
全球LCD面板產業的轉移經歷了“美國起源—日本發展—韓國超越—臺灣崛起—大陸發力”的過程。
回顧LCD產業的發展過程,最早由美國成功研發出LCD技術,之后由日本廠商將LCD技術產業化。1988年夏普推出世界第一臺14英寸的液晶顯示器,之后日本幾乎壟斷世界液晶面板產業。90年代后,韓國、中國臺灣面板企業隨之崛起,成功超越日本企業,并在長時間內主導整個市場。
從2009年后,大陸LCD面板開始發力,全球液晶面板產能也由日韓及中國臺灣轉向中國大陸。據IHS數據,大陸LCD產能將加速擴張,2018年市場占有率達到39%,預計2023年中國大陸產能將占全球總產能的55%。 ? ?
2009年以前,中國大陸在全球面板產業當中基本沒有話語權,經過近1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大陸面板產業的實力已經今非昔比。自2017年起,中國的液晶電視出貨量已躍居全球第一。經過近十年的努力,我國大陸發展起來以京東方、華星光電、惠科股份、中電熊貓和天馬微電子等企業為代表的LCD面板骨干廠商。 ? ?
隨著全球面板產能向中國大陸轉移的趨勢,相應混合液晶需求量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每條10.5代線或11代線年液晶材料的需求量均超過50噸,每條8.5代線年液晶材料的需求量均超過30噸。根據各產線投產進度,預計2019-2021年國內混晶需求量為410噸、510噸和590噸,年平均增速20.03%。
(2)產業政策助力液晶材料國產化
中國大陸面板產業的繁榮正不斷帶動配套產業的國產化、本地化。多年來,我國持續推出了面板產業配套國產化、本地化的政策,鼓勵面板產業材料和設備實現國產化。
(3)液晶顯示材料更新換代速度快
隨著近年來液晶顯示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液晶顯示行業發展迅速,對液晶顯示的響應速度、液晶屏幕厚度、顯示視角及透過率等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推動了液晶材料產品的升級換代。(4)LCD在大尺寸顯示面板領域的主導地位穩固隨著材料技術的發展,顯示技術從最初的陰極射線管顯示技術(CRT)發展到平板顯示技術(FPD),平板顯示又延伸出等離子顯示(PDP)、液晶顯示(LCD)、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OLED)等技術路線。液晶材料LCD和OLED兩種材料最終都用于顯示行業的面板生產制造。由于兩種顯示材料的特性不同,兩種顯示面板也表現出各自的產品特性,OLED柔性顯示屏在小尺寸面板上具有一定優勢。 ? ?
液晶材料特別是高性能TFT混合液晶領域又具有區別于傳統制造業的顯著特點,包括:
1、屬于技術高度密集型的行業,技術門檻高;
2、市場長期被德國MERCK、日本JNC和日本DIC等少數國外企業高度壟斷;
3、液晶材料是顯示面板的核心材料,面板廠商對液晶材料供應商的認證條件嚴苛,成為其合格供應商的難度很大;
4、生產研發裝備水平要求高,并需配備安全、環保等輔助設施,工廠建設一次性投入大;
5、下游面板產業不斷向中國大陸轉移,且行業集中度高
三大液晶材料巨頭 ? ?
液晶材料行業細分所形成的專業化分工和上下游產業鏈液晶材料生產企業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混合液晶生產企業,包括德國默克、誠志永華、和成顯示和八億時空等,其優勢在于混合液晶配制及精品單晶的品質把控;另一類是專業生產混合液晶前端材料(中間體、粗品單晶)的企業,如西安瑞聯、江蘇廣域、萬潤股份、煙臺德潤、永太科技等,這類企業在部分前端材料的制造技術、產品品質、生產規模和材料成本等方面綜合優勢顯著。這兩類企業形成了密切的上下游關系。
高清電視類顯示器件用液晶產品
近年來電視發展經歷了從小尺寸到大尺寸、3D顯示、曲面顯示到超高清顯示的發展過程。隨著5G通訊帶來的信息傳輸速度的革命性提升,8K顯示將成為未來液晶電視發展的主要趨勢。8K電視最主要的特點是單位面積像素點(PPI)增加,單個像素點面積減少,這樣會嚴重影響顯示器的亮度,而單純增加背光又會造成對比度下降,因此需要從顯示器本身入手提升穿透度,使用負性FFS模式顯示能夠有效提升10%以上穿透度: ? ?
然而負性液晶相對于正性液晶旋轉粘度大,會增大液晶響應時間,從而造成顯示拖尾:
采用正負液晶混合的技術路線,在保證高對比度和快響應速度的同時,有效提升了透過率,成為一種快速響應高透過率IPS(FFS)模式TFT顯示用混合液晶。
車載類顯示器件用液晶產品
車載類產品要求快速的響應時間(尤其是低溫響應時間)、寬的工作溫度范圍,隨著溫度降低,液晶旋轉粘度增加,導致響應時間大幅增加,目前主流產品要求常溫響應時間小于35毫秒,-30℃響應時間小于400毫秒。
智能手機顯示器件用液晶產品
智能手機液晶顯示屏要求具備觸控功能,且按壓時畫面不能有波紋,適宜采用IPS(FFS)顯示模式,同時基于移動產品對功耗低、多場景應用的需求,對液晶材料要求具備響應速度快、低驅動電壓、寬工作溫度范圍、高清亮點等性能指標。
通用電視類顯示器件用液晶產品
電視類產品要求快響應和高對比度,目前主流產品的最新技術要求響應時間小于10毫秒,對比度大于1200:1。 ? ?
電腦類顯示器件用液晶產品
電腦顯示器類產品要求快響應和高對比度,目前主流產品的最新技術要求響應時間小于15毫秒,對比度大于1200:1。
主要研發儀器設備
? ?
超高分辨率(4K/8K)顯示用液晶材料開發
超高分辨率(4K/8K)顯示用液晶材料是對現有液晶顯示材料的升級,以滿足市場對大尺寸、超高清顯示屏的需求。
①采用正性液晶,為了提高顯示器的透過率,在正性液晶組合物中添加負介電各向異性液晶成分提升垂直介電,液晶顯示器的透過率可以實現3%左右的提升。
②由于IPS模式的彎曲電場效應,正性液晶在電場下彎曲排列會導致透過率小幅下降,采用負性液晶不會出現彎曲效應,可進一步提升透過率,使用負性液晶后液晶顯示器的透過率提升10%左右。
PSVA(聚合物穩定垂直取向)混合液晶開發
PSVA技術混合液晶占有液晶市場的半壁江山,尤其國內第二大面板廠商華星光電擁有兩條8.5代以及一條11代PSVA面板生產線,年用量100噸以上,市場前景廣闊。
此項技術有下述開發難點:第一是海外廠商選用的反應性單體(RM)知識產權范圍覆蓋廣,設計開發難度大;第二是生產過程中RM添加量的精確度要求高,生產工藝難度大。 ? ?
自取向垂直排列(SAVA)混合液晶開發
在常規的VA顯示器中,需要聚酰亞胺(PI)層來誘導液晶的所需垂面取向,工藝復雜成本高昂,且PI和液晶之間的不利的相互作用經常導致VA顯示器的電阻降低,性能下降。 ? ?
?
?
編輯:黃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