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史上最難畢業季”。
或許大部分經歷過秋招和春招的往屆生們在各種求職平臺和社群中,都聽過類似的言論。在畢業來臨之際,大家都惶惶不可終日,宛如一條已經架在油鍋上的魚,主動撒鹽加蔥花,把自己整的香噴噴的待價而沽。又或者說更像一名溺水者,迫不及待地抓住一根浮木,急于上岸。
但是今年形勢好像又不一樣了。據教育部消息,2019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834萬人,再創新高。逐年增長的高校畢業生數量,這并不怎么稀奇,但今年的畢業生們還遭遇了企業大規模裁員和縮招的雙重碾壓。
裁員熱潮來襲,國內制造業就業指數創新低
入冬以來,在多地氣溫默默刷新入冬以來的最低值的同時,全球范圍的大型企業也都應景一般,紛紛裁員準備好好過冬。
通用汽車計劃裁員1.47萬人,福特預計裁員2.5萬人,拜耳計劃裁員1.2萬人,宜家則計劃裁員7500人。今年風風火火的比特大陸,其位于以色列的研發中心也將于本周關閉,23名員工以及CEO也即將被裁。
國外企業如此,國內其實也不好過。與國外企業不同,國內企業大多對裁員諱莫如深。阿里巴巴被曝大規模裁員,公司以“人才體系升級”回應;京東被曝大面積裁員,公司回應“謠傳,已收集證據并向公安機關報案”;針對即將裁員300人的爆料,知乎方面回應稱此為謠傳。當然,頻頻爆雷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裁員消息也是源源不斷,就連一貫在國內被捧為金飯碗的銀行業也在集體瘦身。
去年五大國有銀行員工數量總計減少2.7萬人,工農建三家銀行的裁員人數都接近1萬,占總員工數量的比例在2%左右。今年四大行的半年報顯示,員工數量再減少3.2萬人。
裁員是一方面,招聘減少又是一記響雷。
天風證券曾通過爬取了今年前程無憂4-9月招聘信息,發現廣告從285萬驟減至83萬。獵聘的招聘趨勢調研報告顯示,2018年第四季度,企業招聘計劃也正呈下降趨勢。
針對當前的裁員熱潮,政府也出臺了相關政策補貼。
12月5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促進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其中一條表示,對于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可以返還其上一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
在制造大國光環的籠罩下,國內今年的制造企業都處于不太不好過的狀態。
廣東省三季度末“四上”企業就業人員2175.03萬人,同比減少7.38萬人,降幅0.3%,比上半年減少18.91萬人,降幅0.9%,其中制造業減員最多,同比減少85.18萬人,下降6.3%。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采購經理指數(PMI)來看,我國的就業指數表現不佳。自2017年4月起,制造業指數就業指數已處于收縮區間,今年10月份錄得28個月來最低。
裁員34萬?百萬員工雇主富士康hold得住嗎?
既然提到了裁員,就不得不聊聊目前全球最大雇主富士康。
2005年以來,富士康可以說一直穩居全球第一大代工企業。根據國際金融服務提供商MMI最新發布的2018年全球EMS(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電子制造服務)廠商TOP 50榜單,富士康以獨占2017年EMS市場近一半的利潤額牢牢占據了第一位。
事實上,富士康工廠遍布世界各地,在大陸境內就擁有上百萬員工。其分別在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環渤海地區設立了40余個科技制造服務園區,主要以深圳、鄭州、太原、成都、重慶、煙臺等為主。
然而,富士康內部把2019年稱為是“非常困難和充滿競爭的一年”。
目前富士康最主要的客戶來自蘋果公司,是其最新款高端旗艦機iPhoneX的唯一組裝工廠。由于新款iPhone銷售不佳、中美貿易摩擦以及特朗普擬加征蘋果手機關稅等,富士康開始了節衣縮食。
據彭博社取得的蘋果內部備忘錄顯示,擁有百萬雇員的富士康計劃在2019年削減200億人民幣開支,其中iPhone業務明年需減60億元開支,甚至計劃裁去約10%的非技術人員,并計劃削減在A股上市的工業富聯30億元開支。對于被爆出裁員34萬員工的消息,富士康對外口徑是常態性費用檢視,不評論市場及媒體流言,并否認了裁員計劃。
一直在談轉型,富士康戰績如何?
從試水房地產,布局半導體行業再到入局液晶面板,富士康一直在拆掉自身代工廠標簽的路上。
在房地產領域,據不完全統計,自2005年以來,富士康的對外口徑中先后披露過五個商業地產項目、兩個住宅項目以及47個工業園區。今年11月份,富士康旗下的子公司斥資近1200萬美元,購買了美國歐克萊爾(Eau Claire)和綠灣地區(Green Bay)的
然而這些項目中,五個商業地產項目的進展可以說十分緩慢。業內人士表示,商業地產的運營對飽含制造因子的富士康而言,存在著成本高、專業性強等阻礙。
在半導體領域,2016年富士康與ARM聯合在深圳設立半導體開發和設計中心。2017年9月,富士康競購東芝閃存部門失敗后,于今年5月調整了公司架構,設立“半導體子集團”,并準備建設大型芯片廠。
富士康目前擁有了幾家與半導體有關的子公司,包括生產半導體的一些制造裝備的Foxsemicon、進行系統模塊產品封裝的半導體后端企業Shunsin、研發液晶顯示屏驅動芯片的芯片設計公司Fitipower。未來這些子公司都將歸屬于“半導體子集團”。富士康此舉也是想擺脫業務上對于蘋果過多的依賴,希望將自己由代工行業巨頭轉變為自有品牌生產商。
在液晶面板領域,2016年富士康以3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虧損中的日本公司夏普,以獲得后者優秀的液晶面板技術。據外媒最新消息,富士康今年也正在美國大舉投資建設液晶面板項目,并將在威斯康星州創造1.3萬個就業崗位。
此外,通過收購及投資,富士康也在積極地往向上游的“技術代工”轉型。
2015年,富士康和騰訊以及和諧汽車一同成立了互聯網造車公司——和諧富騰。
2016年,富士康花費3.5億美元接收了微軟旗下的Nokia功能機業務,包括商標使用權以及4500名員工。后來又投資了HMD公司,在16個月里售出了7000萬臺諾基亞貼牌機。
2016年8月初,富士康以3888億日元控股夏普。同月,富士康與騰訊共同投資了印度“微信”Hike。9月富士康子公司鴻準宣布,出資1.199億美元投資滴滴出行,持股0.355%。
經過幾次收購和授權合作之后,富士康目前掌握了三個智能手機品牌,分別是諾基亞、夏普以及富可視。
當然,針對目前熱度不減的人工智能,富士康也早早進行了布局。
今年2月份,富士康宣布將向人工智能相關的工業領域投資100億新臺幣,之前也早已在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地建設了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實驗室。8月份,據國外媒體報道,富士康近期在即將加州硅谷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專注于研發工廠領域的人工智能技術。
野心勃勃的富士康,未來30年不僅局限于自身定位的改變,而是放眼全球制造工業全局,單獨打造了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富聯,并專門成立了工業互聯網學院。
在工業富聯的招股說明書中,富士康將自己描述為“全球領先的通信網絡設備、云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及工業機器人專業設計制造服務商”。
然而,從工業富聯招股說明書中可知,過去三年中,其銷售收入分別為9.3億元、6.5億元和9.66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均不足0.35%。其中工業機器人產能、產量與銷量連續三年下降。
業內人士稱,工業富聯的估值其實是如何尋找在代工廠與工業互聯網轉型之間的平衡點。
在今年第二十屆高交會上,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副董事長李杰介紹了富士康工業富聯人工智能的應用成果,并首次對外介紹了“霧小腦”的概念。接下來,“霧小腦”也將成為工業富聯的重要戰略布局,至于效果如何,我們也可以看看其未來交出的答卷。
這場長達數年的轉型,橫在富士康面前的或許還有一場很硬的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