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IC(集成電路)設計的上下游企業眼里,我國本土IC設計業的特色如何?應該如何發展?盡管海外企業有自己的商業立場,但他們也都有個共同的出發點:希望中國的合作伙伴——本土IC設計企業能成功。因此,海外合作伙伴的意見對本土企業還是具有一定參考意義的。
中國IC設計業現狀
中國半導體業正強勁增長,中國的IC設計公司數量也在增長,預計中國IC設計業的營業額將步步提升,IHS iSuppli的高級分析師顧文軍2012年1月預計,中國IC設計業要到2015年才會突破100億美元,中國對IC的需求與IC的本土供應能力目前還存在巨大的差距。
IC的競爭到了更高層次
IC設計服務公司芯原(VeriSilicon)董事長兼總裁戴偉民認為,現在公司的整合程度越來越高,目前出現的 OSO(Original Solution Orchestrator,委托解決方案協調者,是不久前Gartner提出的概念。)比ODM(委托設計)、OEM(委托制造)級別高,主要體現在整合應用和內容。這種整合程度不是每家企業都能做的。例如蘋果產品成功,體現在應用和內容的豐富,因此硬件可以做得很好,但豐富的內容不容易,因此三星和中國***的一些廠商朝上走不太容易?,F在Google(谷歌)也在談內容,收購了Motorola硬件。在中國,如果百度、阿里巴巴向下走也許會很厲害,因為有用戶基礎。
例如,中國***的PC很強,但轉向智能手機/pad(平板電腦)就出現了些問題,原因是芯片/芯片組很強還不夠,還缺少內容。我國的小米手機已經意識到做內容,而不僅僅是手機本身。
本土IC設計能力已處于先進水平
戴偉民認為,中國的start up(初創公司)比***數量多,而且設計能力不比***差。國內很多設計公司/設計服務公司做40nm、雙核的設計沒問題。
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與IP(知識產權)供應商Synopsys的全球副總裁、亞太區總裁潘建岳也同樣認為,總體來看,中國的IC設計公司比較有沖勁,當然其最大的基礎還是依托于中國的市場。另一原因,平均而言,國內設計公司成立的時間較短,在知識產權(IP)和設計積累方面會少一點,因此大家也更敢于去采用新的工藝。“目前我在亞洲看到的情況是,當一個新工藝出來時候,比如40nm這一波出來時,按照我們的統計,采用40nm的設計公司的個數,中國大陸是走在亞洲其他國家/地區前面的,也就是說中國大陸的公司采用先進工藝的數目會比中國***地區或韓國多。(注:當然企業的量級不一樣,例如三星、***聯發科技(MTK)等有很多分支部門在同時做。)”可見,中國公司正更積極地采用新的工藝。這從一方面看,就是“中國公司對新技術更加敏感?!?br /> 但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國內本土設計公司的積累還不太夠,就可以借助先進工藝、設計工具和IP的幫助。
IP核供應商ARM公司的中國總裁吳雄昂也由衷地稱贊道,在高端處理器設計上,中國的客戶走得很快,例如,海思采用 Cortex-A9做8核網絡SoC,這對ARM來說都是挑戰,不知如何支持海思。但海思做出來的芯片性能很強。另外,創維集團也推出了第一臺基于Cortex-A9的Android 3D TV。
????????????????????
商業模式的創新很重要
實際上,基于Cortex-A9,很多公司做出了不同的創新,例如HP(惠普)公司2012年上半年計劃推出“Redstone”理念服務器,采用了Calxeda公司的4核A9 CPU。2011年底,巴塞羅那超級計算中心宣布,與nVidia、ARM合作超級計算機,也是基于A9處理器;也有一些企業正在把A9用于高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
但是,“這不是誰都可以拿A9做出很強的處理器的,而是IP如何用好的問題。掌握芯片的核心技術是關鍵。”
戴偉民也持同樣觀點:“不一定所有東西都要原創,引進、消化、吸收有時也是很大的創舉。像芯原6年前買了DSP核,現在做得非常好?!睋?,芯原6年前購買DSP核之后,一直在升級換代,以滿足3G/4G通信產品等的應用需求,從ZSP400系列已升級至ZSP800系列。
在產業鏈變化和與產業鏈結合的方面,應該把眼光放得更遠一些。中國最大的優勢是市場優勢,擁有廣大的人口消費能力,能夠定自己的標準。“我認為可以定一些商業模式,商業模式的創新比純粹工藝上的突破(難度)要低一些,但能夠結合現在的市場、利用現有的工藝做出一些產品出來。”戴偉民說。例如蘋果公司沒有自己的工廠,觸摸屏也是別人的,甚至觸摸概念別人也做過。
吳雄昂接著分析道,實際上,蘋果也沒有追求完全顛覆性的創新,只是在打破行業的應用習慣上進行創新。蘋果的成功因為其CEO(首席執行官)瘋狂,其公司文化容忍他可以這樣。不是所有公司(包括美國公司)都允許這樣做,這是文化環境的問題。如果一家公司的文化就是按部就班,只能有常規的創舉,不可能有顛覆性的創新。如果在常規環境中期望產生顛覆性,這種期望值就有些太高。
排名變換是行業活躍的標志
在IC業,可以看到一些企業上下沉浮。那么,“一代拳王”如何“王者歸來”?代工企業——TSMC(***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業務發展副總經理羅鎮球從另一角度看待這個問題,認為這種上下交替正是行業活躍、新興企業充滿機會的特征。一些企業風云一時,其實,不是只有中國才有這樣的現象,而是在設計業非常普遍的一個現象。只要一個行業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的前兩名都沒有變化的話,“中國如果還沒進入那個行業就別進去了。”如果這個行業前十名總在換,中國也許對那個行業不太熟,中國也該進去。其實,“任何這類市場都是新興的國家要進去的地方,因為這樣的市場還沒有沉淀,要不然就是這個行業的特色就是不容易沉淀。”
中國IC設計業現狀
中國半導體業正強勁增長,中國的IC設計公司數量也在增長,預計中國IC設計業的營業額將步步提升,IHS iSuppli的高級分析師顧文軍2012年1月預計,中國IC設計業要到2015年才會突破100億美元,中國對IC的需求與IC的本土供應能力目前還存在巨大的差距。
IC的競爭到了更高層次
IC設計服務公司芯原(VeriSilicon)董事長兼總裁戴偉民認為,現在公司的整合程度越來越高,目前出現的 OSO(Original Solution Orchestrator,委托解決方案協調者,是不久前Gartner提出的概念。)比ODM(委托設計)、OEM(委托制造)級別高,主要體現在整合應用和內容。這種整合程度不是每家企業都能做的。例如蘋果產品成功,體現在應用和內容的豐富,因此硬件可以做得很好,但豐富的內容不容易,因此三星和中國***的一些廠商朝上走不太容易?,F在Google(谷歌)也在談內容,收購了Motorola硬件。在中國,如果百度、阿里巴巴向下走也許會很厲害,因為有用戶基礎。
例如,中國***的PC很強,但轉向智能手機/pad(平板電腦)就出現了些問題,原因是芯片/芯片組很強還不夠,還缺少內容。我國的小米手機已經意識到做內容,而不僅僅是手機本身。
本土IC設計能力已處于先進水平
戴偉民認為,中國的start up(初創公司)比***數量多,而且設計能力不比***差。國內很多設計公司/設計服務公司做40nm、雙核的設計沒問題。
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與IP(知識產權)供應商Synopsys的全球副總裁、亞太區總裁潘建岳也同樣認為,總體來看,中國的IC設計公司比較有沖勁,當然其最大的基礎還是依托于中國的市場。另一原因,平均而言,國內設計公司成立的時間較短,在知識產權(IP)和設計積累方面會少一點,因此大家也更敢于去采用新的工藝。“目前我在亞洲看到的情況是,當一個新工藝出來時候,比如40nm這一波出來時,按照我們的統計,采用40nm的設計公司的個數,中國大陸是走在亞洲其他國家/地區前面的,也就是說中國大陸的公司采用先進工藝的數目會比中國***地區或韓國多。(注:當然企業的量級不一樣,例如三星、***聯發科技(MTK)等有很多分支部門在同時做。)”可見,中國公司正更積極地采用新的工藝。這從一方面看,就是“中國公司對新技術更加敏感?!?br /> 但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國內本土設計公司的積累還不太夠,就可以借助先進工藝、設計工具和IP的幫助。
IP核供應商ARM公司的中國總裁吳雄昂也由衷地稱贊道,在高端處理器設計上,中國的客戶走得很快,例如,海思采用 Cortex-A9做8核網絡SoC,這對ARM來說都是挑戰,不知如何支持海思。但海思做出來的芯片性能很強。另外,創維集團也推出了第一臺基于Cortex-A9的Android 3D TV。
????????????????????
商業模式的創新很重要
實際上,基于Cortex-A9,很多公司做出了不同的創新,例如HP(惠普)公司2012年上半年計劃推出“Redstone”理念服務器,采用了Calxeda公司的4核A9 CPU。2011年底,巴塞羅那超級計算中心宣布,與nVidia、ARM合作超級計算機,也是基于A9處理器;也有一些企業正在把A9用于高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
但是,“這不是誰都可以拿A9做出很強的處理器的,而是IP如何用好的問題。掌握芯片的核心技術是關鍵。”
戴偉民也持同樣觀點:“不一定所有東西都要原創,引進、消化、吸收有時也是很大的創舉。像芯原6年前買了DSP核,現在做得非常好?!睋?,芯原6年前購買DSP核之后,一直在升級換代,以滿足3G/4G通信產品等的應用需求,從ZSP400系列已升級至ZSP800系列。
在產業鏈變化和與產業鏈結合的方面,應該把眼光放得更遠一些。中國最大的優勢是市場優勢,擁有廣大的人口消費能力,能夠定自己的標準。“我認為可以定一些商業模式,商業模式的創新比純粹工藝上的突破(難度)要低一些,但能夠結合現在的市場、利用現有的工藝做出一些產品出來。”戴偉民說。例如蘋果公司沒有自己的工廠,觸摸屏也是別人的,甚至觸摸概念別人也做過。
吳雄昂接著分析道,實際上,蘋果也沒有追求完全顛覆性的創新,只是在打破行業的應用習慣上進行創新。蘋果的成功因為其CEO(首席執行官)瘋狂,其公司文化容忍他可以這樣。不是所有公司(包括美國公司)都允許這樣做,這是文化環境的問題。如果一家公司的文化就是按部就班,只能有常規的創舉,不可能有顛覆性的創新。如果在常規環境中期望產生顛覆性,這種期望值就有些太高。
排名變換是行業活躍的標志
在IC業,可以看到一些企業上下沉浮。那么,“一代拳王”如何“王者歸來”?代工企業——TSMC(***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業務發展副總經理羅鎮球從另一角度看待這個問題,認為這種上下交替正是行業活躍、新興企業充滿機會的特征。一些企業風云一時,其實,不是只有中國才有這樣的現象,而是在設計業非常普遍的一個現象。只要一個行業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的前兩名都沒有變化的話,“中國如果還沒進入那個行業就別進去了。”如果這個行業前十名總在換,中國也許對那個行業不太熟,中國也該進去。其實,“任何這類市場都是新興的國家要進去的地方,因為這樣的市場還沒有沉淀,要不然就是這個行業的特色就是不容易沉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