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能否超越人類智慧,形成自我意識?當科幻作品還在探索形而上的問題時,機器人已經以一種更接地氣的方式,“入侵”人類的生活。
平時,機器人打掃衛生、陪小朋友讀書學習唱唱歌,勤勤懇懇低調做“人”,疫情爆發以來,機器人立刻展現出自己的獨特能力和重要性。它們健步如飛地穿梭在醫院、寫字樓、商場中,完成消毒、送藥送飯送外賣、引導等工作,堪稱十項全能選手。
它們便是服務機器人,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一種,被廣泛應用在零售、物流、醫療、教育、安防等各種行業。
市場龐大,場景多元
疫情讓服務機器人高調進入大眾視野,但實際上,近五年以來,中國的服務機器人市場就已經在蓬勃發展。
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約22億美元,約占全球25%的市場份額,中國電子學會預測未來這一比例有望達到30%。2015年到2019年間,中國服務機器人的銷售額增速持續高于全球服務機器人銷售額增速,增長態勢良好。
服務機器人從應用場景和功能上,主要分為家用、醫療服務、公共服務三大類,其中,家用服務機器人占據著半壁江山,已經是一個實現產業化發展的成熟領域。
承擔掃地、清洗任務的機器人,不僅將人們從繁重的家務中解放出來,更釋放了年輕的靈魂。繁忙的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強的性別平等意識、瑣碎的家務分工,這一切加速了家用服務機器人的場景落地。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人力成本提高,醫療、公共服務領域的機器人也在政策鼓勵、資本加持之下快速發展,它們也在實際應用普及中不斷升級,如幫助中風、殘疾等患者重新行走的康復機器人、輔助微創手術的手術機器人、餐廳銀行的引導機器人等等。
產業發展下的技術實力
與龐大的市場相對應的,是中國在產業鏈方面積累的競爭優勢。目前,服務機器人產業鏈由基礎硬件、系統集成及整機制造和終端應用三大環節構成。
整個產業鏈中,最關鍵的就是核心技術模塊,包括環境感知模塊、運動控制模塊、人機交互模塊、操作系統模塊等,掌控著機器人從運動、感知到交流的種種活動。
運動主要靠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它為機器人賦予一雙能夠精準規劃路線的眼睛,幫助機器人實現自身定位,識別周邊環境,及時檢測并躲避障礙物;
感知是指借助以激光雷達為主的傳感技術形成機器人的“視覺、聽覺、觸覺”,這樣機器人就能夠準確追蹤動態與靜態的物體。
這兩部分往往安裝在機器人的底盤上。機器人底盤這種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硬件部分也成為玩家競爭激烈的主常優地科技、松靈機器人、云跡科技均是機器人領域的重要玩家,推出了眾多應用于各行業的底盤產品。它們也收獲了眾多投資機構的關注,優地科技近日完成了雪球資本、君聯資本、招商資本等機構的B3輪融資;松靈機器人2017年曾獲得清水灣投資、聯想之星的數百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鈦米機器人完成了B+輪融資,由浦東科創與張江科投共同投資。
此外,機器人通過屏幕、語音、手勢視覺實現人機交互也是主要的技術攻破點之一。語音交互技術是當前最主要的方式,像siri、微軟小冰、天貓精靈等都充分運用了這一技術。我國在語音交互領域發展相對成熟,也是早年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像現在擁有核心技術的頭部供應商,如科大訊飛、云知聲、思必馳,在從初創邁向頭部的過程中,都經歷過多輪融資,云知聲迄今完成了8輪融資;科大訊飛在2001年成立不久就收到了君聯資本的投資,才能在虧損的狀態下持續投入研發;成立于2007年的思必馳也是在2012年收獲了聯想之星、啟迪等機構的數千萬元天使輪投資,前不久又完成了超4億元的E輪融資。
對于這些研發成本投入大、人才需求強烈、發展周期長的技術型企業來說,政策和資金的助力是發展的關鍵。
疫情催化之下,AI、5G、大數據等技術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些技術推動無人化產業發展,成為市嘗企業再到投資機構的共同關注點。
為此,除了底層技術之外,很多投資機構近些年逐漸聚焦機器人產業化應用,在行業上下游、各領域形成系統布局,如聯想之星已投資了倉儲自動化機器人海柔創新、機器人通用底盤松靈機器人、手術機器人精鋒醫療、垃圾分揀機器人AMP Robotics、物流自動化解決方案商施格自動化及農業機器人Abundant Robotics等等。
新基建的政策支持、語音交互視覺識別等底層技術的發展、橫跨醫療/工業/商用/農業等多領域不斷增強的需求、投資機構在全產業鏈的加碼助力……服務機器人正在加速落地,讓無人化觸手可及。
責任編輯:tzh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646瀏覽量
208428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536瀏覽量
270344 -
5G
+關注
關注
1356文章
48506瀏覽量
56602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